摘要:2025年8月8日这一天是特朗普原定要求俄罗斯停火的“最后通牒”日期,但这一天到来时,美国暂停了对俄威胁的制裁,特朗普宣布将于8月15日邀请普京前往阿拉斯加举行双边会晤。
选址阿拉斯加的背后:普京的安全感和欧乌的焦虑
2025年8月8日这一天是特朗普原定要求俄罗斯停火的“最后通牒”日期,但这一天到来时,美国暂停了对俄威胁的制裁,特朗普宣布将于8月15日邀请普京前往阿拉斯加举行双边会晤。
这一地点有些出乎外界的预料。此前,普京在8月7日会见阿联酋总统时曾表示,阿联酋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通常而言,冲突双方在谈判前景未明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第三方而非其中一方的“主场”作为谈判地点,以免在不可控因素过多的情况下造成尴尬,而诸如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也出于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很乐意作为美俄谈判的东道国。
安全可能是俄罗斯最终选择阿拉斯加的重要原因。由于普京仍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他前往或者过境任何《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下称“《罗马规约》”)的缔约国都有一定的风险。而由于美国在本世纪初撤回了对《罗马规约》的签署,从莫斯科飞到阿拉斯加的航线也不需要过境第三国,阿拉斯加就成了对普京而言风险最低的一个选择。因此,普京的重要外交顾问尤里·乌沙科夫称,在阿拉斯加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峰会地点,因为“我们的代表团只需飞跃白令海峡”。
2025年8月15日11时20分许,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三)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左四)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正式开始会晤(图:新华社)
除了务实的安全考虑外,据《卫报》的分析,阿拉斯加这个会晤地点背后的两个隐喻也让俄罗斯感到安全:首先,阿拉斯加是沙俄出售给美国的一片土地,它象征着俄美之间通过“协议”商定领土的归属问题;其次,阿拉斯加在地理上远离欧洲和乌克兰,而后者均未受邀参与本次的会晤,这加强了欧洲和乌克兰在和谈中被边缘化的可能性。
白宫最初将泽连斯基与普京会晤设置为其与普京举行峰会的先决条件,但此后特朗普迅速改弦更张,确定了与普京的会晤。尽管在阿拉斯加的会晤宣布之后,白宫的高级官员又通过NBC等媒体放风称,白宫在考虑邀请泽连斯基访问阿拉斯加,但特朗普本人一直未明确表态。
而在俄乌冲突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欧洲更是完全没被邀请。感到被边缘化的欧洲和乌克兰在8月11日组织了一场线上的外交部长会谈。在会谈之前,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领导人以及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声明称,“乌克兰的和平道路不能在没有乌克兰的情况下决定。”
欧盟希望在普京与特朗普正式会谈之前统一西方国家的立场,在德国总理默茨的邀请下,8月1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到访柏林,与德国总理默茨等欧洲领导人及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视频会议。
会议就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谈判原则达成五项共识,基本上是再次强调了一遍欧洲和乌克兰的以往立场:包括乌方必须直接参与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与乌克兰有关的一切只能与乌方讨论,应筹备召开乌美俄三方会谈,必须停火并明确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若俄方不同意停火则应加强对俄制裁。
乌战线出现松动,和平呼声渐起
每逢重大谈判,俄乌双方总会抓紧在战线上寻求突破,争分夺秒为己方在谈判桌上收揽筹码,这几乎成了三年来的一种惯例,本次俄美峰会自然也不例外。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顿涅茨克前线的俄军部队自8月12日起对乌军阵地发起大规模渗透,并向多布罗皮利亚镇(Dobropillia)方向推进。乌克兰战场监测组织“深层国家”(DeepState)称,该镇位于战略要地波克罗夫斯克以北约20公里,是俄军一年来的重点目标。
泽连斯基证实,俄军在多个方向推进了约10公里,“他们没有重装备,只随身携带了轻武器。我们已经找到了部分敌军,其中一些被消灭、一些被俘虏。我们将很快找到并歼灭剩余敌军。”他表示,俄军还在扎波罗热方向发动了进攻,此番攻势是莫斯科试图在美俄峰会前塑造舆论格局的一部分,以表明俄罗斯“正在前进,而乌克兰正在失败”。
这张克里姆林宫网站2025年4月26日发布的照片显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听取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汇报(图:新华社)
目前,俄军尚未在这一地区站稳脚跟,美国智库战争研究所(ISW)评估称,俄军目前在战术上的进展还难以集合成为“作战行动”层面的突破,其是否能在波克罗夫斯克北部和西北部取得重大进展,关键仍取决于双方未来几天的行动。但对乌克兰而言,前线这“一点松动”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双方的大规模攻势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之后,双方不得不在乌东经营多年的“堑壕地带”展开对峙,但在人力整体短缺的情况下,乌军的防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在防线的薄弱点上,俄军往往只需要“成功几次”就能斩获战果,而乌军需要确保“万无一失”。
据报道,一名乌军前军官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警告泽连斯基称:“总统先生,说实话,我不知道您听到了什么,但我要告诉您,(波克罗夫斯克附近的)局势,毫不夸张地说,已经一团糟了。”他还表示,“前线实际上‘不存在’。”
一位前线知情人士解释了这种“不存在”的状况:在波克罗夫斯克地区,乌军的防御工事大多由两人阵地组成,仅靠无人机补给。由于无人机的存在,战场不再是两条面对面的长条战壕,而是由一系列大多隐蔽、孤立且规模较小的前哨站组成,每个前哨站中驻扎的步兵数量有限。这样的态势大大有利于进攻方利用海量人力进行多点、多轮次渗透,只要不计伤亡,渗透成功的概率便能陡增,这也正是俄军一年来“磨穿”乌军防线的做法。
尽管公开数据显示,俄乌双方整体的战损比仍是乌克兰占优,但随着俄军利用人力优势持续扎稳防线,乌军的几次强袭都未能夺回主动权,前线不断被“渗透”“磨穿”造成的人力和士气的损失持续积累,仍然给乌方造成了不小压力。
在战事不顺的情况下,各方面的“火花”都有可能导致整体局势的震荡。7月22日,泽连斯基签署了一项法令,试图将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反腐败专门检察官办公室(SAPO)置于总检察长的领导下。此举被国内外各界解读为“削弱主要反腐机关的独立性”,很快在基辅、利沃夫、敖德萨等大城市引发了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针对政府的首次大规模抗议。迫于国内舆论和欧盟的压力,泽连斯基在31日迅速撤回了该法令,但乌克兰社会层面整体的承压状况可见一斑。
8月7日,盖洛普的最新民调显示,乌克兰民众对战争速胜的信心明显下降,且对华盛顿普遍不满,并对迅速加入北约不抱希望。该报告称,战争爆发三年多以来,乌克兰民众对“继续战斗直至胜利”的支持率跌至新低,仅为24%,而有69%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尽快通过谈判结束战争。
相较而言,在2022年冲突爆发之初,有73%的人支持“继续战斗直至胜利”,而希望尽快通过谈判结束冲突的人仅有22%,两个方案的支持率几乎翻转。
但在俄美热炒的“领土交换”上,乌克兰主流民意仍然是不放弃任何领土。8月9日,泽连斯基发表声明称,“乌克兰领土问题的答案已经载于乌克兰宪法……乌克兰人不会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占领者。”
从战争开始以来,泽连斯基的立场一直是恢复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独立时的“1991年边界”,并且永远不会承认被占领领土属于俄罗斯。对于在“夺回领土”的号召下持续作战了三年的乌克兰而言,国内任何一方在主权上的立场都很难有所松动。
2025年8月13日,德国柏林,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左)和德国总理默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欧洲领导人视频会议,讨论俄乌冲突问题(图:视觉中国)
三大核心矛盾点待解决:停火、领土和制裁
特朗普此前将在阿拉斯加与普京的会晤描述为“试探性的会晤”,即不对谈判结果做任何实质预期。在宣布与普京的会晤之后,他又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可能会跟普京讨论领土交换”,同时表示俄罗斯占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领土”,但“我们将努力夺回部分领土。”
这并非特朗普第一次提出“领土交换”,他声称领土交换对俄乌两国“都是有利的”。对于特朗普而言,实现停火是其核心诉求,也是其满足对选民承诺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俄罗斯坚决将停火与其他条件捆绑在一起。
在本次会晤确定之前,特朗普的特使威特科夫会见了普京,普京提出了一个“领土换停火”的建议:据欧洲官员透露的信息,普京要求乌克兰军队完全撤出顿涅茨克州(目前,乌军仍控制着顿涅茨克的四分之一),并按战线现状停火。作为交换,普京将不再坚持要求乌军完全退出目前被俄军占领的四个州,尤其是目前乌军仍顽强抵抗的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两州。
但乌克兰的欧洲盟友在领土问题上却有些暧昧:尽管欧洲领导人一再在联合声明中重申对乌克兰领土完整的承诺,但欧洲并未将领土问题视为“不可谈判的议题”。8月初,北约秘书长吕特在接受ABC采访时称,领土问题“必须在谈判中摆上台面” ,同时暗示乌克兰需要承认其失去对部分领土的控制权,但不会正式放弃对这些地方的主权。
吕特的发言在一定意义上暗示了即使在政治层面上领土问题很难妥协,但在实际的谈判中,欧洲和乌克兰也只能接受事实上的结果,并基于现有实际控制区进行讨价还价。
最后,在制裁问题上,特朗普是否会进行让步,以及其如何与盟友协调也同样是多方的矛盾点。
2025年2月28日,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爆发争吵(图:新华社)
在之前的谈判中,俄罗斯一直将解除制裁作为停火的条件之一,特朗普出于不想进一步激化俄美矛盾的考量,也没有配合欧盟继续加大对俄制裁力度,仅是在俄罗斯加强了前线攻势之后,才提高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的“次级关税”威胁。
而欧洲方面则一直将制裁作为迫使普京采取行动的筹码。德国总理默茨8月10日发表声明称:“普京只会在压力下采取行动。显然,军事压力还不够大,而且美国的制裁尚未实施。如果真的能够实施,对俄罗斯的影响将十分巨大,我一直在敦促美国这样做。”
在制裁问题上,乌克兰和欧洲一直坚持“加大制裁换取和谈”,俄罗斯一直要求“先解除制裁再停火”,态度一直摇摆的特朗普则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停火必须要与俄罗斯达成一致,而解除制裁则需要欧洲的共同配合,但两者在领土和停火方面的强烈分歧又很难让美国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整体而言,本次俄美的元首峰会更像是在此前特朗普的“8月8日最后通牒”的情况下一次比较仓促的峰会,双方的工作层之前并没有达成任何里程碑式的成果。对于普京、特朗普和泽连斯基来说,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他们都需要“胜利”,但对于这三人来说,现在能达成的任何协议对他们已经付出的代价而言,都很难称得上是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指望通过一次峰会就能解决俄乌目前的问题,也是不现实的。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郝翰
责编 李屾淼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