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介石这个人,有个特别的习惯。哪怕风雨雷电,工作再怎么挤,他总要腾出一点时间写几句日记,这点儿几乎成了痴迷。天黑灯火微弱,他还是会把当日的小九九刻在纸上。有人觉得这习惯有点轴,但多年之后,正因为这份轴劲儿,后人才能翻开密密麻麻的《蒋中正日记》,窥见这位民国领袖
蒋介石这个人,有个特别的习惯。哪怕风雨雷电,工作再怎么挤,他总要腾出一点时间写几句日记,这点儿几乎成了痴迷。天黑灯火微弱,他还是会把当日的小九九刻在纸上。有人觉得这习惯有点轴,但多年之后,正因为这份轴劲儿,后人才能翻开密密麻麻的《蒋中正日记》,窥见这位民国领袖的许多隐秘和自白。大到国家政策、党内倾轧、国际局势,小到家长里短、小情小爱,乃至对某些人物的褒贬冷言,他都一一记下。甚至不惜一再涂改,只为留下自己的态度。他偏激、敏感、固执,又有点孩子气。可有趣的是,他真正在意的失败,归根结底却常常怪到别人头上。
日记本里,最让蒋介石又痛又恨的,有两个名字。但最常被诟病的大概是马歇尔。这位美国五颗星的军官,似乎烟雨迷离中搅乱了他最后一盘好棋。蒋对他怨气极大,骂他“昏昧无知”“顽固执迷”,写到愤恨时还故意改了他的名字,“马歇尔”变成了“马下儿”。这么做未必高明,倒显出内心的无力与不服。马歇尔,这美国人,究竟插手了什么,惹得蒋一辈子都放不下?
其实彼时的局面,远没有蒋日记中描绘的那么简单。抗日刚刚结束,国内各方都在盘算着接下来的日子谁说了算。蒋看似在谈判桌上斡旋,心底却早将内战提上台面。美国人这边,一边扶着蒋,一边又不肯真正在中国泥潭里踩到底。他们费心思调解国共矛盾,更怕中国这锅粥端给苏联。马歇尔便是那个被派来“拎锅”的人。他的使命,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最后倒让自己成了蒋口中的罪魁。真有那么大影响?历史并非他愿意就转个方向。
一些台湾学者,包括绍铭煌,也多次提起,蒋的日记中吐露的,未必是真正败因。美国不是没有一度认真想过让内战和谈。杜鲁门明确讲过:“扶蒋,但别让美国大兵再给别人卖命。”换句话说,他们精明得很,就是想靠蒋制苏联,同时又怕爬进中国死胡同。美驻华大使赫尔利早年就爱插手国共事务,屡屡调和无果。马歇尔来华,不过是老套路换新面孔。甚至还留了一手,方案一旦不灵,就抽身干净,不留后手。美国人自始至终讲究的是利益,不是大义。
调停之初,马歇尔也没有预见自己后来的困境。他与蒋第一次会面,双方都心照不宣地敷衍着表面的情谊。蒋虽不喜欢马歇尔,但明白国府既想获取美方援助,总得维持合作假象。表面上一团和气,骨子里暗流涌动。蒋,心高气傲;马歇尔自恃清醒,各有小算盘。马歇尔对国民党内腐败早有成见,又被战时国军调配不灵气得牙痒。逆来顺受的美援问题,他早就不耐烦。再说蘑菇一样膨胀的美苏矛盾,东北一地,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想都觉得头疼。
苏军撤出东北是马歇尔调解里的关键节点。根据雅尔塔的条款,苏军本应在日本投降三个月后撤出。可偏偏国民党憋着劲要抢地盘,还暗自请苏军多耽搁几天,好让国军顺利进驻。苏联自然明知这点小心思,但自己也没打算那么快撒手,东北的工矿资源和地缘红利,谁不想揽到怀里?美国看出了猫腻,立场很奇怪,一会儿担心苏联坐大,一会儿又怕为中国内战背锅,摇摆之间,调解更像一场无能为力的折腾。
马歇尔和国共的来往,其实充满了试探和质疑。他代表美国首先声明:美国绝不会下场帮国民党打内战。可在内心深处,他显然更欣赏另一边苦熬的共产党干部。反倒觉得国民党的涣散和腐败难以为继。他提出的“整编方案”,看似想帮国共联手解决军队归属,但方案里明里暗里偏袒蒋介石。双方军队按五比一裁减,这哪是公正?反而让国军占了便宜。这种“帮忙”,让人觉得荒唐。
可诡异的是,明明美方偏心了蒋,蒋还不高兴,总认为老美不够坚定。军队调动延误,装备物资不到,所有倒霉事都归结于美国人。明明马歇尔的调停让共产党压力倍增,国民党却觉得受了气。现实里,那个“一切靠外交”的幻想终归是破了功。马歇尔休假回美述职,国共抢地盘的火药味立刻弥漫东北。这下马歇尔不干了,急匆匆赶回来,还多次警告蒋:再打下去,国民党吃亏。
此时的蒋,嘴上“服从和谈”,心底还是认准了动武。他指示手下,无论什么外人说,全力进军四平、长春。马歇尔劝说无效,无奈只得祭出停战威胁。殊不知,蒋的妥协只是权宜之计。背地里还在加紧谈判筹备,摆明了排除万难也要解决对手。谈判桌上微笑致意,纸条背后刀光剑影。所谓调和,其实徒有虚名。
其实,这期间美方也曾真想“强硬”一次,威胁削减援助,逼蒋停火。可现实是,马歇尔最终也没能拿出掀桌子的勇气。10月,见调和无望,只能无奈收场,向杜鲁门请辞离华。马歇尔带走了美国的“最后耐心”,也直接促成了国民党孤立无援的局面。撤军、断援,一纸令下,扶蒋的手骤然抽离。国军大量精锐被困在东北,腹地空虚,败局已现。蒋介石对马歇尔恨得牙痒,公开痛斥“害我全局”,但真能赖到别人头上吗?当初国共争夺东北时,他对马歇尔建议言听计从,才会导致腹背受敌,想想也真滑稽。
可蒋介石笔下,马歇尔远不会是唯一的“罪人”。另一个让他恨得直冒烟的,便是李宗仁。两人早年结拜为兄弟,后来却屡屡反目。甚至到了四九年,李宗仁“逼宫”蒋介石下野,更成了蒋一辈子的心结。实际上蒋和李的恩怨纠葛早有迹可循。1926年蒋迁都南京,掀起党内的反对风暴,被罢职,偏偏又靠李宗仁桂系助了一把。可蒋哪信这点情分?转身就谋划“清算”,李宗仁风声鹤唳,回手一击,让蒋灰头土脸第一次下野。其实也说不上谁欠谁,彼此都没打算给对方留下后路。
“攘外必先安内”,蒋为了稳权固位,即便面对日军步步紧逼,也坚持内部剿共。桂系军阀这样一大票地方势力看不惯他操作。闹得越僵,蒋越紧张,李宗仁越反弹。几轮逼宫,蒋脸上下野,两人你来我往,终成陌路。抗战期间,李宗仁台儿庄一役成名,却被调职卸权,蒋藏着掖着防着,李宗仁心中那口气自然难平。到了国民党将亡之际,李宗仁毅然参选副总统,顶着蒋的反对做成了“代总统”。蒋不得不再度下台,以后再无回转余地。世事如棋,蒋对李宗仁的怨恨,杂糅了政治和私人情感,他私下咬牙切齿,却摆脱不掉。
可一切的归因都显得有些自欺欺人。蒋介石始终在为自己的失败寻找替罪羊。可实际上,内战爆发后,他真正掉队的,是决断力和对形势的识别。无论马歇尔怎么插手,李宗仁如何反目,大势早不可逆。国民党的腐朽、政策的僵化,才是致命伤。国府高层的对外依赖、内部掣肘,政策摇摆,早已为最终溃败埋下了雷点。日记里看似写得明明白白,细推其实事事有瑕漏。马歇尔阻挠统一大业,李宗仁拆台背后捅刀?或许都只是他的愤懑找不到出口。
他的个人习惯、对外态度和内部斗争,其实都在不断映射着那个逝去时代的焦灼,也揭示了蒋这个人的复杂。他有狡黠一面,也有自大一面。最后的失败,不过是一串矛盾心理和错误判断的集中体现。
蒋介石写日记的本事,总算保留下来一些真实的情状。但他选择回避自身的问题,每次失败都要找个背锅的,却从不正视自己曾经迷恋大权、桀骜、算计过头的内核。这些东西,其实远比马歇尔和李宗仁更值得拿到台面上讲一讲。
说到底,历史未必给你答案,每个人都只能在自己选择里兜兜转转。马歇尔、李宗仁、蒋介石,交错纠缠一生,阴差阳错成就了历史,旁观的人也难分对错和成败。
来源:今年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