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朝鲜工人派到俄罗斯?每天工作18小时,大部分收入上交国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07:04 3

摘要:8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了几名曾在俄罗斯做劳工的朝鲜人,他们不堪繁重劳动已经辗转来到韩国。在采访中他们披露了很多在俄罗斯工作的小秘密,能看出朝鲜与俄罗斯合作日益深入。

8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了几名曾在俄罗斯做劳工的朝鲜人,他们不堪繁重劳动已经辗转来到韩国。在采访中他们披露了很多在俄罗斯工作的小秘密,能看出朝鲜与俄罗斯合作日益深入。

英国广播公司了解到,超过5万名朝鲜人最终将被派往俄罗斯工作,去年在俄罗斯做劳工的朝鲜人有近万人。今年预计会更多。

在俄罗斯远东的一个小镇,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去,工地上已经传来了敲打和机器轰鸣的声音。穿着灰色制服的朝鲜工人们肩扛水泥袋,汗水顺着脊背滴落。

他们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但工资到账只有名义上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钱早已被朝鲜驻俄代表处扣走。

这种生活对外人来说很难想象,白天,他们搬运木材、建材、化肥,夜晚依旧忙碌,睡眠被压缩到最短。

工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有的人手被砸伤,有的人肺部感染,即便如此,朝鲜劳工仍然源源不断被派到俄罗斯,成为当地企业维持生产的“骨干力量”。

在西伯利亚的伐木场,朝鲜人承担了70%的砍伐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体力消耗极大,还常伴随着危险。

有工人被涂料毒气熏得咳嗽不止,有的在冰天雪地里搬运重物,手指被冻裂,这些劳工每天都在与身体极限做斗争,但他们别无选择。

而朝鲜政府则严格控制每一名劳工的行动,出国前,工人必须经过政治审查,只有被认定“忠诚”的人才有机会去俄罗斯。

护照、手机都被没收,签署的保密协议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自由,有人形容:“我们就像货物一样被打包运出国。”

不仅如此,收入的60%直接上缴国家作为“忠诚基金”,20%交给中介,剩下的20%虽然名义上归个人,却必须存在指定账户,取用都很麻烦。

这种制度虽然残酷,却让一部分家庭看到了希望,对国内的普通工人而言,能被选上去俄罗斯工作就是脱贫的机会。

即使扣掉高额“忠诚费”,他们的收入仍是国内同龄人的八倍。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朝鲜工人甘心忍受高强度工作,成为俄罗斯企业眼中的廉价稳定劳动力。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生活,2025年上半年,已有300多名工人选择逃亡。

他们在夜间悄悄出发,徒步穿越中俄边境的森林和河流,白天躲在废弃的伐木场或工棚里休息,晚上依靠导航软件辨别方向。

有一名逃亡者回忆,同伴因体力不支掉入冰窟窿,其他人只能含泪继续赶路,这条路充满生死考验,也承载着对自由的渴望。

为防止逃跑,朝鲜和俄罗斯当局建立了严格监管,工人外出必须五人一组,每次都由两名安全人员随行。

有些营地甚至实行分批换装,让工人持伪造护照进入俄罗斯,全程由专业组织操作。

更隐蔽的是,这些劳工不仅在俄罗斯国内工作,还被派往敏感地区参与建设。

据韩国情报部门透露,约5000名工人被送到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在俄军护卫下修建道路、搬运建筑材料,实际上成为巩固占领区的工具。

这让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但由于操作隐秘,制裁效果有限。

从宏观角度看,俄朝劳工合作是双赢的灰色交易,朝鲜通过劳工获取外汇,用于购买石油、粮食以及维持核武研发。

俄罗斯则利用廉价劳动力维持关键行业运转,同时规避西方制裁红线,2024年签署的《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中,就专门设立了劳动力合作章节,明确每年朝鲜需提供至少5万名工人,而作为交换,俄罗斯则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允许通过汇款绕过制裁。

工人的生活和收入虽然被严格控制,但他们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却因此受益,一名工人说:“虽然累得连站都困难,但为了家里人能过得更好,我也值了。”这种既残酷又现实的利益权衡,让劳工们在灰色体系中挣扎求生。

国际社会对此呈现分化态度,中国外交部表示关注并呼吁遵守国际法;美国则冻结涉及劳工中介的银行账户,加大制裁力度。

但无论制裁多严厉,这种合作都没有停下,反而更隐蔽,更难追踪。

这场由贫困、政治和大国博弈推动的劳工迁徙,既是生计问题,也是地缘政治的缩影。

工人们挥汗如雨,在异国土地上劳作,却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承受着体力、心理和制度上的三重压迫,而那些未能逃脱的人,还在铁丝网后等待着不确定的“希望”。

灰色劳务链条的存在,不仅是对个人权利的践踏,也挑战着国际秩序和道德底线。

俄罗斯的工地上,机器轰鸣声和工人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像极了现代版的“血汗工厂”。

而在森林深处和远东港口之外,每一名劳工的故事都承载着家庭的期待、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在大国博弈中被裹挟的命运。

他们的辛苦、挣扎和逃亡,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利益面前,普通人永远是最脆弱的群体。

来源:辞秋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