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冰王都铎的冰块生意如何穿越大洋,震撼清朝广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6 13:03 2

摘要:1806年,波士顿寒意刺骨的冬夜总会让琐碎的念头在脑中横冲直撞。弗雷德里克·都铎就坐在火炉边,盯着外头结实的冰面发呆。怎么会有人想着要把冰块拖到遥远又炎热的海岛?也许没人觉得这主意靠谱,他却乐此不疲。对冰块的执念,他倒到底是如痴如狂,还是无路可退?没人清楚。亲

1806年,波士顿寒意刺骨的冬夜总会让琐碎的念头在脑中横冲直撞。弗雷德里克·都铎就坐在火炉边,盯着外头结实的冰面发呆。怎么会有人想着要把冰块拖到遥远又炎热的海岛?也许没人觉得这主意靠谱,他却乐此不疲。对冰块的执念,他倒到底是如痴如狂,还是无路可退?没人清楚。亲戚们时不时要劝他收手,街坊邻里笑谈说他疯了。这年头,东倒西歪的发财梦太多了,可是谁真敢跟自己过不去?

他却没把这些流言当回事,甚至觉得他们不懂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仅限于他、自己家旁边的池塘、还有一副旧锯子和大堆木屑。人说他想法离经叛道,他说那叫新潮。马萨诸塞州的大块冰,没人稀罕,还不如好好存着卖给南边那些一天到晚晒得头昏的人。冰块路上不融化?保证!?他自己都拿不准,但他觉得不试试心里不服气。借钱、抵押手头的东西,大不了把自己赔光。亏了又怎么了,这事总有人做成。到底啥原因驱动他如此固执?难道仅仅希望挣一笔大的?还是藏着什么别的算盘?

第一次出货,1806年,马提尼克。冰块装上船,木锯哐哐,碎屑洒满船舱。两周海路,天气变化莫测。船员们背后议论,谁没偷偷笑他傻?到港后,果然有生意。人家从没吃过冰,尝一口新鲜。他掐指一算,冰块还在,可钱却没进账。亏了4500美元。亏得连裤子都快没了。土地、房子、糟糕的运气,统统随风去了。他不是没沮丧过,只是觉得不能就这么认输。哪有人第一回就风生水起?

之后的几年,他拉足了架势,继续把冰往古巴、牙买加送。运气极差,损失一桩接一桩。有时候钱早已花了,可货还没走出港口。有一回账本摊开,空空荡荡,债主逼上门。他被捕、背上讥讽的名声,波士顿的富人打心眼里瞧不上他。艰难,似乎成了他唯一能抓住的东西。他常常在夜里琢磨,难道真的该放弃?

但都铎的性格就像眼前的坚冰——死犟。他不信命,更不信别人的嘴巴。日记开头涂鸦:“谁输了就退场,活该一事无成。”这玩意儿像咒语一样陪着他熬过几个冬夏。传言说,没有跌倒过的人,连成功都不配谈。

慢慢地他开始改变方法。发现单靠原先那些东西远不够用,技术得提升。锯末不够,要压得更密实。保温不行,加强舱壁。在南部某些城市,他还帮人建储冰仓。原本一无所有,现在慢慢地有单子上门。冰块保存得更久,价格卖得更高。古巴市场渐渐打开。他终于体会到什么叫耐心。

10年里,他终于摆脱了那帮债主。跟很多成功的人不一样,他认得每一分钱亏在哪里,每一种办法都是从失败中捡回来的。1816年之后,公司愈发能动。船变成定期往返,账上居然开始结余。他变得谨慎,但仍然不满足。

有人说,都铎后来实在是投机分子。他不干别的,就钻营市场空白。印度,那会是更远的地方。加尔各答,距离波士顿一万六千英里。四个月的海路。一船冰进去,只剩一半。他觉得值得。印度人连听都没听过真正的冰块,他们乐于多掏钱尝鲜。1830年代开始,印度市场让都铎赚得盘满钵满。公司扩张,冰块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医生、富商,谁都想试试。加文·惠特曼在自己的研究里评估过数据,那几年都铎出口量直线上升,利润率让同行都不敢相信。有人还以为都铎要把市场全吃下。

事实却不是那么回事。1840年代,他的船更密集地往返于加勒比到印度。结果突然冒出来一票竞争者。都铎不再是唯一那个能提供冰块的人,他的垄断开始被蚕食。据2003年《都铎传》记载,他竭力保持利润空间,但市场规律就是不讲情面。即便如此,他还是没人能动摇的“冰王”。可能生意难做了,他自己倒变得低调,很多时候只关心冰块未来还能走多远。

都铎一度想到垄断所有冷链资源,计划建造更大型的保温库,甚至考虑建造跨洲储运体系。可是很快他发现,人算不如天算,技术终究不能永远滞后。制冰技术的崛起,人工冰慢慢普及。他不是没想过去反抗这一变化,可事实太冷酷。自己的冰块再好,总归比不上新机器的高效率。市场谁还关心天然冰的味道?

反过来看,其实都铎对人性的把握相当准确。他从没小看过任何新兴需求。1840年之后,中国市场也被他盯上。广州那时炙热无比,冰块一到,贵族争抢。宴会上一块冰吸引所有目光,价钱随便他开。清末商人对这种西洋新玩意满是好奇。马云如果能时光倒流,估计也要跟他做做买卖。媒体曾报道,有广州豪门肯出比银子还高的价,只为在盛夏啃上一杯冰镇水果。

但也有人说,都铎不过是拍拍脑袋押注罢了。没有他,这个时代迟早也会有人做成。都铎于1864年去世,那年他80岁。彼时公司风生水起,全球制冷技术逐步崛起,天然冰生意走向末路。他没发明冰,也没发明保温。只是靠执著把新鲜玩意送到需要的人手上。这算不算伟大,见仁见智。有人认为他是时代弄潮儿,有人却觉得他只不过搭上历史的快船罢了。

某种意义上说,都铎天生带着赌徒色彩。每一次失败就像一次押注,输了再赌。可真要说他可以全盘把控,就是骗人的。市场风向变了,他甚至未必拽得住。没准做得更早点,破产就不是1812年,而是更早。或者站的位置不同,历史上的他只会是个失败的小商人,人们永远不会记得。

冰块的远航成就了一桩伟大生意,却也标志着某种局限。当制冷机诞生,所有天然冰都在机器前变成了昨日黄花。“冰王”头衔听起来风光,背后的失败、尴尬、焦虑,外人只想不到。谁能想到最后他其实最怕的是挤兑和同行。

有一点好像没啥疑问,生意场上的英雄很难有单一标准。都铎的故事,到底值不值得传颂下去?有时候,又觉得只是偶然中的偶然。如果不是都铎,或许会有别人拿起锯子,砸出自己的冰路。无法否定,他改变过世界一角,也没法肯定,仅靠执念就能走到最后。

今天想来,这种“看得见抓不住”的机会好像并不罕见。世界变化节奏太快,没有人能永远领先,但总有人敢先上船。冰块那时很抢手,现在谁还记得?历史和现实绕来绕去,谁也不能说准下一个“都铎”会不会很快诞生。

世界上每一份新奇的商业奇迹,都藏着一段既狼狈又精彩的旅程。冰王的名字,再怎么风光,不过是一种见证。

来源:秦国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