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4年6月1日,天京被包围,城内外皆是风雨欲来。城头火光下,传闻皇城深处,洪秀全倒在天王府,死得突然,没声音。他死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消息。只有个黄姓宫女知道那一刻,她就在旁边帮着收拾,这女孩也没多说话,葬了天王,就藏在暗角。洪秀全,栖身于金碧辉煌的天王府,
1864年6月1日,天京被包围,城内外皆是风雨欲来。城头火光下,传闻皇城深处,洪秀全倒在天王府,死得突然,没声音。他死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消息。只有个黄姓宫女知道那一刻,她就在旁边帮着收拾,这女孩也没多说话,葬了天王,就藏在暗角。洪秀全,栖身于金碧辉煌的天王府,却最终消散在昏黄的黄绸布里。
一个多月后,湘军进了天京。时任湘军统帅曾国藩踏进这座死气沉沉的宫殿。他眯着眼看四处,所有人都在寻找天王的尸骨,想把曾经的“妖逆”彻底打翻,留个交代。天王府的面积,超过十里,藏个人太容易了。曾国藩四处发令,催着部下刨地挖柜,甚至亲自踱步,每一砖一瓦都敲一遍。可惜连残影都没见着,连所谓的宝藏也没翻出。时间在挤压。对于曾国藩来说,这场寻尸戏既是政治资产,也是私仇释放,褒贬俱在。
就这么拖了几天,压力一天天加重。忽然,消息来了。宫女黄某带着一抹不易察觉的紧张,被人带到了曾大帅面前。她说自己参与下葬洪秀全。曾国藩半信半疑,也顾不上许多。照着她的指点,在正殿偏角翻土。果然,黄绸包裹着的,就是那具枯瘦的躯体——洪秀全现身。
掀开黄绸,看起来和传说里的天王不一样。黄袍、稀疏的胡须、肋骨分明,眼深陷下去,头发掉光,一个得了重病的老人模样,手脚几乎成骨头。他的威仪、气质,连痕迹都没剩。让人以为,这人怎么会曾统领万军?都说帝王讲究余威,可到死后连一张像样的脸都维护不住。
曾国藩在日记里画了几句模糊的描写,黄衣秃头、老态龙钟——当年横扫江南的洪秀全,死状不过如此。城外的湘军士兵裹着泥脸,瞪大了眼,没人说话。偶尔有几个人靠近,咬牙切齿吐口水,却也有人叹息,但谁都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滋味。路人都好奇:为何英雄末路至此?谁又为他哭泣?
天京城里,本该一切水落石出,可事实是,洪秀全的死因还是谁都没法下结论。官方的说法变成了政治操作。曾国藩在攻破天京没多久,上书朝廷,说洪秀全自杀服毒,理由很简单,他想邀功,想把功劳压到最大,连带着把洪秀全塑造成一个无路可退的失败者。这样一来,个人恩怨、政治收获两手抓,挺划算的。
可是,真相不会这么单纯?李秀成自述中对洪秀全死因写了两版,一处说重病,不吃药,自己扛着,最后病死;另一版是被曾国藩强行篡改,变成急攻自杀。曾国藩手里攥着所有话语权,他怎么说,京城里的文史就怎么记。清史稿,李秀成口供,全跟着曾氏集团走。连逻辑都有点转不过来:既然洪秀全死时,只有亲近内侍和家人知道,曾国藩又是怎么未卜先知的?
再看洪秀全本人,他十多年没出过天京,在最危险的时候,拒绝逃离,始终留守。有人说,这是孤忠,有人谈他偏见。其实洪秀全不是一直这样软弱,他早年间拼杀,胆子很大。只是到天京后,慢慢养成了死守城市、沉溺天王府的习惯。一个人在重复的环境里,容易想不清未来。是不是太安逸了,没了打拼欲望?
天王府里少不了大鱼大肉,可围困一久连野菜团子也吃不上,甚至慢慢流行起“甜露”——其实就是拿野草团成球,洪秀全自诩能养生,天天带头吃。这种“甜露”营养缺失,人吃久了头晕、浮肿,洪秀全重病缠身,腿脚全肿,脸色灰败。再后来,什么都缺,食谱都变了,捡起“观音土”嚼几口,结果肠胃坏了,整个人撑不住。
怪的是,堂堂一代皇帝,却因为吃不起饭、身体出问题死去,倒比战场流血还要狼狈。如果说他是自杀,倒也有可能,在绝望之境能撑多久?可如果是活生生被饿死、病死,那也只剩下讽刺了。洪秀全自己不信药,却信蜈蚣泡油炸,有时甚至吃凉性怪物,只当灵丹妙药。活得越来越像个“活宝”,却没几个人敢劝。
他极度迷信,天天宣称天使会救天京,到头来只是自我安慰。太平天国上下都靠这口气吊着。可信仰越重,死亡越绝望。最后的天王,还能有多少神秘感?
说到底,后来的历史书写将洪秀全之死加工得模糊,连儿子洪天贵福都没搞清楚。洪天贵福实际挺简单,他十五岁接皇位,没几天就逃走。后来被抓到,什么都坦白,连父亲死因也一五一十交代了。他说洪秀全身体不好,爱吃蜈蚣,气血亏损,性格多疑,而且滥用身体,几十个女人都没管住,有点过度。他的话虽不靠谱,但气氛上挺真。
家人、亲信以及敌人,全部指向:洪秀全死时满身痼疾,身弱如柴,是病死的。唯一强调的自杀说,只是曾国藩的给朝廷找好理由。曾国藩急于夸大战果,才隐瞒了细节。所有人都清楚,洪秀全自命王者,不会甘心被慢慢拖死,可惜他最后什么挣扎也没做成。
不过,曾国藩并非一贯说实话。李秀成自述多次被修改删改,细节被添油加醋,他的后人又带资料去了台湾。1962年李自述初版公布,读书人纷纷发哑声,才发现曾氏一族搬动过多少真相。洪秀全的死,被官方记叙混了水,这样的历史注定不清不楚。
其实,洪秀全死法如何,已经不太重要。要说影响,当然不一样。假如是自杀,大家会想,这皇帝肯定无能,没担当。假如病死,那倒像是忧国忧民操劳过度。在那个年头,大家都容易赋予人物道德高地。可现实里,身为领袖也许更像普通人。关键时刻还是逃不过命运的一枚棋子。
得承认,洪秀全个人确实复杂。有偏执,有耐力,也有屡屡决断失误。他属实没奔着全身而退的命。开局幸运,后面一点点信用、军队、人心、粮食通通亏光。他的病,根本是每道失策之后堆叠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拆开尸骨,刀刀见血,又下令化作灰烬,炮轰江水。现代观念看,这事儿太过。可那个年代这就是胜利者写规则。你要说曾国藩心狠,也许他只是怕洪秀全留下威望、气场,给未来留隐患。也或者,个人仇怨太重。谁还敢说他完全理智?换作别人接手,未必做不到这种地步。
至于洪秀全在天京那么多财宝,下落至今成谜。有人说他早已分光,有人好几代都在找天王府地底的地宫暗门。湘军搜了又搜,一无所获。嘿,这种事儿,要是留下了点线索,怎么又没人肯挖呢?是不是洪家人早带走了?又或者就是子虚乌有。说实话,到现在谁也搞不懂。
其实,孰是孰非不重要,太平天国的故事早就结束。洪秀全死得混乱,死因流言满天,活着的时候风光一时,走的时候悄无声息。身为天王,他把这个符号当真了,但后来的每一步,都是动力和祸根一体递进。他是败给了别人,也败给了自己身体。
细究历史人物,不只为了分析个体成败,更像是每一场大时代的缩影,在矛盾、患得患失里沉浮。比如洪秀全,曾是变革的极端符号,几十年后又被书写成失败者符号。可谁又说得完整,他真正是谁,他怎么想的,他纠结在哪?历史永远不能复刻,仿佛总少点答案,留下的只是残影和一堆模糊的旧物。
结尾也无需过多解释,这场戏唱到这里,终究只是旧梦一场,谁都别想太明白。
来源:变形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