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天气舞台上高温唱主角,中央气象台8月16日18时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8月17日白天,黄淮大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中北部、陕西关中、四川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盆地等地部分地区将被35 - 39℃的高温笼罩 ,其中,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安徽南部、江
近日,天气舞台上高温唱主角,中央气象台8月16日18时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8月17日白天,黄淮大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中北部、陕西关中、四川盆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盆地等地部分地区将被35 - 39℃的高温笼罩 ,其中,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中部、新疆吐鲁番盆地等地局地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这场高温天气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引发广泛关注。
在浙江,高温势头迅猛。昨天上午7点,不少地区气温就已超过30℃,在全国气温前十强榜单上占据5席。最终衢州常山以38.3℃拿下高温榜首。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报告显示,今明除沿海地区外,大部日最高气温可达35 - 38℃,局地39℃以上。17 - 19日全省受副高控制,高温进一步发展,海上多热带扰动活动。虽然20 - 23日副高有所减弱,高温稍有缓解,但在这之前,浙江人民还得在炎炎烈日下继续“烤”验。尤其是杭州,从最新预报看,未来七天(16 - 22日)最高气温维持在38℃ - 39℃左右,19 - 22日或将连续四天遭受39℃“猛击”,最低气温则在28℃ - 29℃左右 ,夜间也难享清凉,闷热感十足。
安徽的高温也不逊色。14日中午,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安徽马鞍山11点气温为39.7°C,位居全国高温榜第一,含山以39°C位居全国第五。在高温影响下,已有11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未来,安徽南部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C以上。走在安徽的街头,热浪扑面而来,路面被晒得滚烫,仿佛能煎熟鸡蛋,户外劳作的人们汗如雨下,每一次呼吸都感觉热浪在鼻腔里翻滚。
此次高温天气的“幕后黑手”是副热带高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罩”,强势盘踞。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过程中会被压缩增温,而且晴空万里,太阳辐射毫无遮挡地照射下来,不断给大地输送热量,导致气温一路飙升。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副热带高压格外强盛,且稳定维持,使得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中国气象局天气分析师表示,这轮高温天气重心在浙江、上海、江苏一带,对于这些地方来说,正在经历今年以来最持久也最猛烈的一轮高温天气过程 。以杭州为例,此前就已连续三天出现四十多摄氏度的酷热天气,其中3日最高气温达到41.9摄氏度,打破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而且高温在一天当中持续时间很长,早晨8、9时就开始高温,即便早晨出门也有中暑风险。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在农业方面,农作物生长面临挑战。高温使得土壤水分蒸发加快,部分地区出现干旱迹象,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以水稻为例,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对温度较为敏感,持续高温可能导致结实率下降,影响后期产量。蔬菜种植也受到冲击,一些不耐热的蔬菜品种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枯萎死亡现象。农民们不得不加大灌溉力度,增加人力物力成本,来应对高温干旱。
在电力供应上,高温天气导致居民和企业用电量激增。空调、电扇等制冷设备全天运转,城市电网负荷急剧攀升。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为了保障民生用电,一些工业企业不得不采取错峰用电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生产进度。在一些老旧小区,电力设备因过载甚至出现故障,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对人们的健康而言,高温酷暑极易引发中暑、热射病等疾病。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交警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中暑风险极高。医院急诊室里,因中暑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轻症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重症患者则可能陷入昏迷,危及生命。此外,高温还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使人变得烦躁不安,增加了心理压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高温,各地纷纷采取应对措施。气象部门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短信、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提醒公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交通部门加强对道路的养护和巡查,防止路面因高温变形影响交通安全;同时,为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做好防暑降温保障,如增加空调制冷力度、提供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建筑行业合理调整施工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为工人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和防暑用品,在施工现场设置遮阳休息区域。
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在高温天气下也有很多自我防护要点。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外出,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戴上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着轻薄透气的浅色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以备不时之需。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可适量饮用淡盐水、绿豆汤等清热解暑饮品。室内注意保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但温度不宜调得过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身体不适。
虽然未来随着副热带高压的调整,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会有所缓解,但在当下,我们仍需高度重视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积极做好应对和防护措施。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个人,都应携手应对这场高温挑战,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和生命健康安全。
来源:车间IN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