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丨 谭昌妹:高原上的健康守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6 15:05 2

摘要: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我们身边有一群这样的医者,他们默默地守护在一线,用专业和爱心筑起生命防线。今起,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编者按: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我们身边有一群这样的医者,他们默默地守护在一线,用专业和爱心筑起生命防线。今起,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宝应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5年。作为今年扬州市东西部协作选派的专业技术人才,于7月21日赴青海省玛多县开展医疗援助。

感言:能亲身参与到这份守护中,正是对医者使命的直接践行,这样的机会,一生或许只有一次。

8月的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镇,草原上还铺着一层绿毯,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着光,只是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空气里仍带着清冽的凉意。

门诊坐诊、病房查房、病情交流、公益活动……自7月21日谭昌妹来到青海省玛多县后,这便成了她的日常。每一天,她都是步履匆匆,就是希望多看些病人,多帮助一些孩子,多传授些先进技术。

“让这样的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

听闻需要支医玛多,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这份召唤背后的重量,便立即报了名。出发前,我翻看着玛多的资料,地图上那个被群山环抱的小城,在灯光下泛着微弱的光泽,仿佛能看到无数双期盼健康的眼睛在夜色中闪烁。儿子特意从大学校园打来视频,举着“妈妈加油”的粗字条,笑着说“等你回来给我讲高原的故事”,这份来自家人的力量,成了我行囊里最珍贵的支撑。

——摘自谭昌妹日记

刚到玛多的那几天,谭昌妹爬两层楼梯就觉得胸口发闷、气喘,夜里会因缺氧醒来,太阳穴突突地跳。

“正午的太阳晒得人皮肤发疼,防晒霜要涂厚厚的两层,早晚却得套上冲锋衣,不然风一吹就打寒战。”她说,“来到玛多后,这里的生活条件虽有挑战,但医疗硬件比我预想中完善不少,可谓是五脏俱全。”

“交通有些不便,从县城到镇上一百多公里的路,遇上雨天泥泞要走三个多小时。” 谭昌妹来到花石峡镇卫生院的第一天就体会到这种不便带来的无奈。

那天,她接诊了一名2岁男童,因发热就诊,家长带来的既往病历让人心头一沉:孩子6月份因牙龈炎未被重视,在家持续发热3天,家长骑马2小时送医时,已并发面部蜂窝组织炎症……

面对家长无助又忐忑的询问,面对他“家里有牛羊要放,离医院远,不方便……”的喃喃自语,看着他眼中交织的沧桑与悔恨,谭昌妹更真切地理解了“及时诊疗”四个字在这片土地上的分量。

那天晚上,她把这个病例记在笔记本上,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星星,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这样的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

“牧民们对医疗资源的迫切期盼,让我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重量。”面对这里一个个期待的眼神,她总是温柔以待,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高原的风再凉,心里也是暖的”

我深知基层儿童对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尤其是玛多这样的高原地区,儿科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我想起刚入职时,带教老师说过的话:“医生的手,既要能握得住听诊器,也要能握得住风雨”。那一刻,“守护儿童健康”的职业初心始终驱动着我前行,“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摘自谭昌妹日记

当地医护人员扎根基层的坚守,深深地打动着谭昌妹。卫生院的李院长在这里待了10年,头发早就白了大半,他告诉谭昌妹说:“虽然也曾想过离开,但是每次看到牧民们把孩子裹在怀里,冒着风雨来医院,就觉得走不了。”

谭昌妹说:“融入这里的生活后,才知道‘走不了’背后的深情厚谊。”

有次,她跟着李院长去牧区巡诊,车子陷在草甸的泥里。于是,他们徒步向前走,远远看到牧民们牵着马在路口等,马背上还铺着厚厚的毡子。“他们说是怕我们受凉。那一刻,高原的风再凉,心里也是暖的。”提起这个场景,谭昌妹的眼睛便有些湿润。

高原环境下的儿童,因生活习惯和气候条件影响,龋齿、地图舌、佝偻病等疾病较多见。

这里的孩子大多喜欢吃酸奶、青稞饼,加上口腔清洁意识薄弱,不少孩子才四五岁就有了严重的龋齿,疼得夜里哭;长期紫外线强但户外活动防晒不当,加上饮食结构影响,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佝偻病也很常见。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谭昌妹和同事们一起制定了针对性的诊疗方案:给龋齿的孩子做窝沟封闭,教家长用盐水给孩子漱口;给佝偻病患儿开维生素D补充剂,教家长怎么带孩子在清晨和傍晚晒太阳,避开正午的强光。

在玛多支援的诊疗过程中,谭昌妹不仅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特色健康问题,也丰富了她在特殊环境下的儿科诊疗经验。“这些都让我在应对复杂情况时更加从容,内心满是充实。”

“这种被依赖的感觉,是一种幸福”

作为儿科医生,我希望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填补这份空缺,让当地孩子能在家门口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因医疗资源不足带来的健康风险,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能少一些病痛的阴影。能亲身参与到这份守护中,正是对医者使命的直接践行,这样的机会,一生或许只有一次。

——摘自谭昌妹日记

在这里,谭昌妹感受到了医患之间的淳朴与信任。牧民们对医生的信任格外纯粹,他们会把家里最好的酥油茶端给你,把一个用红绳系着的平安结塞到她的手里。

“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眼里的感激像太阳一样明亮。”谭昌妹说,常常会听到“你们来了,我们就踏实了”这句话,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玛多县人民医院的实习医生俄沃卓玛是本地藏族姑娘,她成了谭昌妹的“翻译官”。更多时候,她们靠眼神和手势交流。谭昌妹说: “每次看到孩子们用藏语叽叽喳喳地分享,哪怕我不懂意思,光看他们亮晶晶的眼睛,就知道那是最真诚的亲近。”

有个叫多杰措的小姑娘,第一次来时怯生生的,后来每次看到谭昌妹时,都会把藏在身后的小野花递给她,花瓣上还沾着露水;有个叫多杰泰的小男孩让谭昌妹教他叠千纸鹤 ,她在上面写上“天天向上”四个字 ,他萌萌的眼神让她解释千纸鹤的寓意;有个叫丁晖的小朋友悄悄告诉谭昌妹一个小秘密:他长大了想做一名警察,要抓坏人……

“这种被依赖的感觉,是一种幸福。”看完病,孩子们会拉着谭昌妹的手,分享藏在袖子里的小石子,嗲声叫她“医生姐姐”,她的脸通红通红的。

支撑谭昌妹在高原坚持下去的光——是牧民们递来的那杯热酥油茶,是孩子们塞到她手里的小石子,是同事们在她高原反应时默默递来的氧气瓶,还有儿子隔三岔五发给她的“高原小课堂”笔记,里面记着高原适应小知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谭昌妹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病例和感悟。她的手机里存着儿子发来的毕业照片,也存着草原上孩子们的笑脸。每次翻看这些,想到自己能为这片土地的孩子做些什么,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她说:“医者的价值不仅在于救治病痛,更在于用一份坚守,为那些需要的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