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河南郑州的“续面事件”引发社会热议。8月15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大参考》 记者联系到女顾客和店老板进行实地求证,该事件发生于8月13日晚上7点多,三名成年女子带着四名儿童,进入郑州一家饸饹面馆,共计消费140.58元,其中点了一碗面。就餐过程中共计续
□刘庠垄(湘南学院)
近日,河南郑州的“续面事件”引发社会热议。8月15日,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大参考》 记者联系到女顾客和店老板进行实地求证,该事件发生于8月13日晚上7点多,三名成年女子带着四名儿童,进入郑州一家饸饹面馆,共计消费140.58元,其中点了一碗面。就餐过程中共计续面两次,第一次大人续面,第二次小孩续面,在第二次续面时,厨师询问小孩几人吃饭,导致小孩受到委屈,双方产生误解,大人去找老板沟通,双方发生争吵。事后商家称订单“不是一次性点的,当时不清楚”。街道办工作人员表示,花六七十元为不实言论。
“七人消费仅六七十元”的争议尚未平息,“实际消费140.58元”的账单已揭开真相。河南郑州“续面事件”的戏剧性反转,让一场原本聚焦“餐饮服务是否合理”的讨论,演变成对信息真实性与商业炒作的深层拷问。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何公共讨论总在反转中兜圈?这些频繁以争议性事件“刷存在感”的商家,又在消耗着谁的信任?
从“六七十元”到“140.58元”,事件最初的引爆点,是“七人就餐仅点一碗面要求续面”的描述,勾勒出“消费者占小便宜”与“店家服务僵化”的对立画像。然而消费者现场出示的账单显示,线下点单与线上团购合计消费140.58元,包含多份菜品与饮品;店家也承认“并非一次性点单,当时情况不清楚”。信息差的消除,让此前的指责与辩护都成了无的放矢。
这种反转暴露出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典型困境:碎片化信息被快速放大,情绪化表达压倒事实核查。一句“六七十元”的不实表述,直接为事件定了“消费过低”的基调;而店家在事发初期的模糊回应,又为猜测留下了空间。消费者夹在中间,既承受着“抠门”的网络非议,又要费心自证清白,这种无端的舆论压力,本身就是对个体权益的侵害。
别让“反转”成为常态,理性讨论需要事实锚点。“续面事件”的落幕,留下的不应只是一场流量泡沫的破灭。它提醒我们,面对公共事件,各方都需守住责任边界:有关部门发布信息时需审慎核实,避免因“想当然”误导舆论;商家应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而非寄望于网络争议中走红;媒体与公众则要克制情绪化表达,给事实核查留足时间。
消费者的权益更需被重视。在这场风波中,无论是最初被贴上“占便宜”标签,还是后续被迫公开账单自证,当事人都成了舆论博弈的牺牲品。商业炒作若以牺牲个体名誉为代价,便已触及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红线。相关部门不妨以此为契机,对频繁制造争议、涉嫌炒作的市场主体加强监管,明确“流量不能高于良知,热度不能替代规则”。
当“反转”成为网络讨论的常态,消耗的是公众对真相的耐心,损害的是社会信任的基石。“续面事件”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警示不应被遗忘:在信息快速流转的时代,守住事实底线,尊重个体权益,才能让公共讨论回归理性,让每一次关注都有其应有的价值。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