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时分,在革命老区湖北省大悟县,一条公路如乌亮的缎带在大别山间蜿蜒伸展,风景宜人。这是连接湖北243省道与346国道的县道芳新线,当地交通部门投入5000万元改造过去狭窄的道路,并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交通升级助力红色旅游和绿色茶叶两大产业进一步发展。
盛夏时分,在革命老区湖北省大悟县,一条公路如乌亮的缎带在大别山间蜿蜒伸展,风景宜人。这是连接湖北243省道与346国道的县道芳新线,当地交通部门投入5000万元改造过去狭窄的道路,并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交通升级助力红色旅游和绿色茶叶两大产业进一步发展。
“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是一座精神丰碑,红色大悟山成了我工作的‘饭碗’。”谈起道路升级带来的变化,大悟县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景区讲解员严敏感触颇深。如今她每天往返县城与景区的通勤,全靠这条公路上新开通的27路公交。
“早晨6:30从县城发车,40分钟到达终点,沿途设6个站点,20分钟一班,票价比原来农村客运班车便宜一半多。”27路公交司机李秋娣介绍道。
大悟县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80多年前,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驻扎于此,这里成为鄂豫皖湘赣五省抗战指挥中心。至今,这里仍留有作战指挥室等旧址及大量历史物件。
“30年前,进村路是泥巴路,仅3米宽,一下雨就是泥坑,游客往来十分不便。如今。从村外通往大悟县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景区,已是6.5米宽沥青路。”白果树湾村民李玲说。
道路畅通带来客流激增,直接带动了沿线村民增收。李玲依托白果树湾村的红色资源,在村里开了一家白果农家饭庄,以白花菜、土鸡等地道农家菜吸引游客,年收入逾10万元。
密织的交通网,一端连着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产业,一端系着生机盎然的绿色茶叶产业。
“这条路修通后交通方便,环境也好。”武汉游客张哲和妻子翻阅民宿图册,最终将公司团建地点定在河口镇顺山村的“顺山咖啡”。这家大悟县首个“村咖”的走红,正是茶旅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
河口镇党委副书记谌胜涛介绍,顺山村拥有3500亩茶园,主要生产抹茶和碾茶,“顺山咖啡”就地取材,将当地抹茶融入咖啡制作,形成独具特色的饮品,成为茶旅融合的亮眼标签。
“单日销量过300杯,周末客流涨三倍!”40多岁的店主田渊来自恩施,凭借十余年咖啡经营经验,在此将茶叶与咖啡的跨界融合做成了红火生意。
在河口镇,茶产业的效益不止于“一杯特色咖啡”。“仅我们小镇年产量就达1300多吨,年收入超6000万元。”谌胜涛表示,便捷的交通既保障了茶叶快速运出大山,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交通红利同样惠及新城镇朱湾村。在村内万亩茶园,村支书梁云英捻起金黄茶叶在直播间介绍:“夏秋茶深加工成黄茶,破解了‘一季鲜’难题!”
去年,该村将长700米、宽3米的断头路拓宽至5.5米,彻底打通了茶产业发展的“卡脖子”路段。如今,一家从事茶叶种植、食用农产品初加工等业务的湖北红绿黄茶叶业有限公司厂房已在此建成,夏秋茶加工让从业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近年来,大悟县通过农村路面环境改善和路域环境整治,推动红色旅游综合收入显著增长。同时,境内30万亩茶园也因此受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5亿元。”大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潘海啸说。
来源:948交通广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