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确实不好理解,因为它需要我们走入历史的长河,回望1925至今的历程,才能明白,亮剑秀肌肉震慑宵小也好、展示装备让人眼神清澈也罢,都只是一时之选,都是应对当下惊涛骇浪的国际形势时所需的必要手段,但并不是这次阅兵的全部。
今年9月3日大阅兵的意义,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中国人从此要而且有能力用和平的方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真正走向先烈们所期盼且承诺过的那个未来了。
这句话确实不好理解,因为它需要我们走入历史的长河,回望1925至今的历程,才能明白,亮剑秀肌肉震慑宵小也好、展示装备让人眼神清澈也罢,都只是一时之选,都是应对当下惊涛骇浪的国际形势时所需的必要手段,但并不是这次阅兵的全部。
或者应该这样说,这次阅兵的格局,比这些说法大得多。
只有回望,且铭记那段历史,我们才能理解,这次阅兵除了是对当下时局的回应,更是对过往历史的一次强有力的应答,是宣告给全世界,中国已经不可能再走入百年前那样的历史局势之中,此后,中国有自己的路要走,这是一次对百年前那样的历史所作出的“告别”和“再出发”。
这听着就很玄乎,到底要怎么理解呢?
接下来我们将从经济史的角度,用一个系列文章,来抛砖引玉,尝试给大家做出一点解答。
这是第一期,欢迎大家关注和追更。
1925年,是中国在民族屈辱的撕裂和革命火种星星点亮之中,挣扎前行的一年。
可以说,这一年之后,中国开始走入一边承受神州陆沉的伤痛、一边燃起革命的熊熊烈焰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接下来我将从两个层面来为大家讲解,一个是宏观环境的层面,一个是从经济的层面,看完这两部分信息,相信大家也会得出跟我一样的结论的。
我们先从宏观环境开始吧。
1925年莆一开年,就迎来了在后世铺陈出两条完全不同方向道路的一系列事件。1月11日到22日,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虹口广吉里召开;同月26到3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此更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就此诞生。
次月1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在广州成立,主要负责人有李之龙、蒋先云、周逸群、徐向前、陈赓等。
这些事件,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就如连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尚未来到时,那远未能抵达历史地平线上的曙光一般。
而另一边,2月9日,上海的日本棉纱厂因其资本家无故开除一批男工,改用男女童工,并拘捕工人代表,激起工人的愤怒,在共产党人邓中夏、刘华等人的领导下,有22个棉纱厂四万多人参与罢工。日本帝国主义者用诱捕、收买、造谣等手段企图瓦解破坏,发现不起作用后,出动军舰武装示威,并由日本驻华公使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交涉、唆使北洋政府干涉罢工。但这些举措全部失败,2月25日,日本资本家被迫和工人们签署协议,承认工会权利。3月1日,罢工胜利结束。
这一在历史上并不彰显的事件,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格局的缩影。
中国内部军阀混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刚刚落幕,张作霖取得胜利,吴佩孚大败亏输,其主力基本被消灭,而孙传芳也退守到长江一带,冯玉祥等人发动了“北京政变”后监禁了当时的所谓总统曹锟,可以说国内各方力量乱成一锅粥,各自都在为各自的利益征伐,甚至与各方列强媾和在一起。
比如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作霖特意从奉天派出一个日本军事顾问团,为首的是一名日本中将,据说是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队的司令。当直奉在山海关一带激战正酣时,奉系子弹告急,张学良就从奉天,于一周内带来日本供给的步机枪子弹4000万发,炮弹10万发。收到这些弹药,郭松龄率领4个旅出击,才一举击败直军。
又比如段祺瑞的皖系也有日本的支持,而且为了获得这些支持,其曾与日本达成多项协议,包括通过军事合作和割让领土权益来进行交换等卖国内容,为后续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
而在直奉战争中最终失败的直系军阀,前期同样是得到日本的支持,后期才转向了英美。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媾和,加之1840年以来国力渐微,各方列强早就已经将中国视为砧板上的肉,早已经习惯了予取予夺。甚至正是因为各个列强希望能够更好、更便捷地瓜分中国,才会大力支持中国内部的军阀混战,因为只有这样,它们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而假若一旦中国能够统一起来,这些列强想要继续实现利益,特别是基于不平等条约来攫取利益,将变得更为困难。
因此,它们一边大力支持军阀,一边通过租界和有限占领的方式在中国身上吸血。
当时的上海,就已经有了英美法三国的租界,里面也有不少俄国、日本、德国的侨民,这才有了前述的日本棉纱厂罢工事件,因为当时日本人早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掠夺多时了。
毕竟从1914年开始,日本通过《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一方面军事占领青岛,一方面控制了胶济铁路沿线后逐步控制整个东北,到1925年时已经是11年之久。
再加上奉系军阀张作霖和日本人的媾和,自然也就一步步放大了日本对中国的垂涎,以至于最后在日本自身和国际环境有变化后,催生出了后续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来。
但即便是在这么黑暗和压抑的环境里,中国人民不管是出于朴素的民族情感,还是出于救国图存的愿望,亦或者是基于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总有那么一批人在为这个国家奋发努力着。
一如2月上海日本棉纱厂罢工中的共产党人一般。
其中,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就是孙中山先生。
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先后邀请他赴京“共商国是”而于1924年11月扶病北上,最终于3月12日病逝在北京。
国共两党组织各界民众进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为后续各界人士继续奋勇向前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就是当时中国内部与世界整体的格局:内有军阀林立、混战不休之忧;外有列强环伺、鱼肉中国之患;而在忧患之中,又有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之独立而慷慨向前,虽身死而不惜。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里,1925年4月19日,日占区的青岛有1.8万名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反对日本资本家用武力阻止工人建立工会的大罢工。
工人们提出要日本资本家承认工会、增加工资和改善待遇等合理要求。但日本资本家不单断绝工人的伙食,更是勾结北洋军政府逮捕工人代表,调集军队包围工人宿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们众志成城,一直坚持了22天,迫使日本资本家不得不接受工人提出的部分要求。
此后,这些日本资本家并不甘心,再次勾结军阀政府对工会实施破坏,并逮捕工会的工作人员。在5月25日时,工人再次举行罢工,但这次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一同联合镇压,造成工人死8人,伤十余人,近百人被逮捕,这就是“青岛惨案”。
而在另一边,则是更出名的“五卅惨案”。
此前虽然上海和各地都有罢工出现,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眼里,中国工人这样的反抗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当时日商资本控制了上海半数以上纱厂,比如内外棉、日华纺织等,雇佣了超过6万名中国工人。可谓是掌握了多少工人的生活,自然有恃无恐。
因此,中国工人遭受了非常严酷的剥削,中国工人每天要工作12-18小时。但就算做满了时间,工人们的工资也会被克扣,比如所谓的“存工”制度,也就是工人进厂后,必须将头半个月的工钱存在厂里,说是到退厂时能发还,实际上很少有人能退到这笔钱。因为这些日本资本家开设的工厂,总会找各种理由来克扣工人本就不多的工资。
甚至连去上厕所,这些厂子都要通过领号码牌来进行限制。有时候那些日本工头不知所踪,或者故意跑开不让工人拿到牌子,会让中国工人屈辱地尿在自己身上。
如此不人道的做法,自然就激起了工人们的反抗。
1925年5月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带领工人冲进工厂要求复工的共产党员顾正红。中共中央和上海党组织一起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学生和工人在30日到租界内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活动。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援助纱厂工人的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向密集的群众射击,打死学生、工人13人,伤者不计其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以后几天,在上海和其他地方又连续发生英、日等国军警枪杀中国民众的事件。
这些惨案,一件又一件、一桩又一桩,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多年来深埋在中国人民心底的、对帝国主义的怒火,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喷薄而出。
6月11日,上海举行群众大会,到会人数高达20多万。北京、广州、南京、重庆、天津、青岛、汉口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唐山、焦作、水口山等矿区,都举行成千上万人的集会、游行和罢工、罢课、罢市。
汉口参加游行示威的群众行至公共租界时,英国水兵开枪射击,打死数十人,重伤30余人,造成“汉口惨案”。
而汉口惨案又进一步激起了全国民众的愤怒和反抗。各地约有1700万人直接参加运动,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中国这片土地上处处响起了“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空军”、“为死难同胞报仇”的怒吼声。
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制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这,就是“五卅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为了加强对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专门机构。6月1日由李立三任委员长的上海总工会成立,同时成立了具有联合战线性质的上海工商学联合委员会,作为运动的公开指导机关。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也是那时候在上海创刊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中创办的一份日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对推动五卅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也是那时候起,中国共产党就从年初的党员不足1000人,发展到年底的1万人,增加了10倍。不少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党组织,如云南、广西、安徽、福建等地。在这些斗争中,我党得到很大的锻炼。
另一边,1925年6月17日,37个国家在瑞士签署了《日内瓦议定书》,主要内容是生化武器禁于战争。日本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但日本政府拒绝批准该公约实施,目的就是方便开展细菌武器研究,以达到实现细菌战霸主的目的。这为后续臭名昭著、丧心病狂、惨无人道的“731部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为日后“731部队”的遗产被美国德特里克堡继承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都埋下了伏笔。
时间来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那个曾经“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但最终背叛民族、背叛革命、背叛理想的知名汉奸汪精卫出任主席。在经过年初1月份第一次东征击败陈炯明之后,9月份,第二次东征彻底击败陈炯明部,广东实现完全统一。
该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李大钊同志担任北方区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北方区委有力地推动了北方党组织的筹建工作。但这样的有力工作,和其它地方的我党同志们的有力工作一样,成了后续腐化的国民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也为后续412反革命政变的发生,以及大钊同志的牺牲埋下伏笔。
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我党开始注重开展兵运工作和加强对军阀部队的宣传工作。1925年6月,周恩来同志在东征回师途中讲演时指出,军队是工具,就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言,“军队便是实现我们理论的先锋”。此后,在周恩来、陈延年等同志的努力下,以原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为基础,于1925年11月成立了叶挺同志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这个团的骨干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团里建立了共产党的支部。这实际上是我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时间来到1925年的深秋,一名时年32岁的青年刚刚在赵恒惕的追捕下游历和拜访完长沙,踏上了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途。离开长沙前夕,他重登岳麓山,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再之后的12月,一篇名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横空出世,从最根本处,提出了、也解答了革命的最核心问题,那就是“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最首要也最重要的问题。
那个写下豪迈诗篇和解答革命核心问题文章的青年,在往后,将和无数共产党人一起,用鲜血铸造出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的未来,以至于到如今,我们才可以在平稳的社会环境里,用闲暇时间、拿着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在期待2025年9月3日那一场盛大阅兵之余,看我在这里再次讲述当时的神州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惨痛,和再次重温他们伟大的故事,并从中汲取我们继续向前的宝贵经验和力量。
1925年的血,染透了上海的南京路,浸透了青岛的码头,在神州大地上蜿蜒成一条屈辱与抗争的长河。
列强的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军阀的刀锋在国土上划出血痕。
顾正红同志倒下了,血泊中“打倒帝国主义”的呐喊却响彻云霄;邓中夏同志在罢工前线奔走,工人们枯槁的双手攥紧了愤怒的铁拳。那一年,叶挺独立团在暗夜中悄然组建,教员在湘江畔的寒秋里发出“谁主沉浮”的叩问——他们手中握着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为沉重也最滚烫的接力棒。
那么他们面对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中国,以及那个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丧心病狂的军国主义国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境况?
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也很难进一步去理解在9月3日举行的阅兵,是如何跟这些过往的历史形成共振,是如何与这些屈辱和血泪在历史的长河中完成应答的。
因此下一期,我们将从国内经济和日本经济这两个部分,从经济的层面,进一步为大家讲解当时的情况。
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忠实表述,是对共和国来时路的客观回望,是对当下共和国之成就、共和国人民之幸福生活的一次历史梳理,我们无意理睬什么仇恨不仇恨,我们只是在讲述事实,并希望这样的历史事实,不至于消散在那些别有用心的靡靡之音里。
因为只有看清我们的来时路,才能理解我们将去向何处,只有看清百年过往,才能看清百年变局指向何方。
同志们,就让我们在下一期里再相聚吧。
来源:域外编撰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