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离开后,医疗陷阱的100种方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13:03 3

摘要:那是2022年秋天,孙强已经被前列腺炎带来的疼痛折磨了近两个月,本期待“网红医生”配的药能减缓痛苦,但一个月过去,病症没有丝毫好转。这时,孙强才开始怀疑,明明是“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看诊,怎么钱进了“中医诊所”的账户?

文丨徐杨 程大发 李丹

编辑丨梁满

屏幕对面的医生拥有一长串头衔——“北京某著名医院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医学博士、出生于中医世家”,他在短视频平台还拥有90万粉丝。

视频通话不到5分钟,3978.48元从孙强的银行卡划出,进入了“北京xx中医诊所”的账户。

那是2022年秋天,孙强已经被前列腺炎带来的疼痛折磨了近两个月,本期待“网红医生”配的药能减缓痛苦,但一个月过去,病症没有丝毫好转。这时,孙强才开始怀疑,明明是“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看诊,怎么钱进了“中医诊所”的账户?

孙强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互联网医疗的浪潮中,他所掉入的陷阱密布在患者求医之路上,一次点击、一次点赞、一次远程问诊,都可能成为骗局的入口。

回顾互联网医疗广告发展历程,2016年是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魏则西事件”发生。近十年过去,虚假医疗广告从未在互联网上消失,随着传播媒介的演变,反而更具隐蔽性:从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到社交平台“医托营销”,再到短视频“科普乱象”“私聊问诊”,虚假广告生长出更细密的触角。

它们换着外衣出现,却始终围绕着同一个核心——攫取金钱,收割病患的焦虑与求生欲。

30岁的孙强现在成为了一名“网络反骗斗士”,他在社交平台上置顶了央视财经发布的视频,标题是《网红医生线上线下联合敛财》;他发布了几十条帖子,每一条都以“中医视频问诊骗局”为主题。

他的评论区,更是堪称“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博览会”——有人控诉网上的医生会直接打来语音电话;有人抱怨父母被网络洗脑,非要去没有医疗资质的“野鸡医院”;还有人详细描述了受骗经历,提醒大家“真正的专家,没有时间在网络上诈骗”。

这场“反骗行动”源于孙强和“专家”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一次偶遇。视频里的“专家”身穿白大褂,神情凝重,讲起病症流利易懂,很符合人们对于医生沉稳、权威的想象。孙强隔着屏幕,听到医生说的每一个症状,都和他前列腺炎发病时一模一样,心底冒出一句“终于有救了”。

让孙强没想到的是,“专家”的服务如此细致,他只是给视频点赞、留言,瞬间就有自称医生助理的人私信他,发来了一串用谐音拼写的微信号。

看到对方拥有90万粉丝,孙强没有怀疑,立刻按对方的说法,支付了100元问诊费,三五分钟的沟通后,又支付了3978.48元的药钱。

● 深夜,寂静的住院部走廊。图源:视觉中国

坚持吃了一个月药,病情不见好转,孙强向“医生助理”询问时,却换来了对方的一通教训,“我们治了很多病人,别人都是吃两三个月药”,反应过来的孙强上网一搜,才发现很多人都和他遭遇了相似的经历。

在这些经历中,“医生”看诊的流程大致相同,先是用“科普视频”将急需治病的人吸引过来,再将他们拉入私域,“只要支付100元左右的挂号费,就能获得教授、专家视频看诊的资格”。最终,“医生”获利的大头则是患者的“买药钱”。

这种路径并不高明,但相比到正规医院做检查、学习相关医学原理等复杂、漫长的流程,往往越是简单的骗局,越是容易吸引到“求医心切”的患者,甚至有时骗子都不需要“主动出击”,只需打造一个账号,就有源源不断的受众掉入陷阱。

53岁的王杰就是“主动”钻进骗局的,近两年,他的老胃病越发严重,有时疼痛会蔓延到后背,让他起床都很困难,去医院做检查,得到的是“慢慢养”的建议。

为了治病,他试遍各种土方也毫无好转。这时,偶然刷到的“老中医”给他带来了希望,看到账号里密密麻麻上百个病人致谢的视频,他主动联系对方,先后花费近千元,买了18盒药。

直到懂医药的朋友告诉他,“药里面最有效的,是助消化的山楂”,王杰才反应过来,这是一场再粗糙不过的骗局。

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变迁,虚假医疗广告也在不断改头换面。

在被公认为互联网医疗元年的2014年,当时最常见的是各类减肥药和保健品骗局,主要寄生在搜索引擎和社交群组。

那一年,还在读高中的吴涵在浏览帖子时,发现一种“瘦腿霜”,可以不节食、不运动,“躺着就能瘦”。

快递送到的那天晚上,吴涵在腿上涂好膏体,又裹上一层保鲜膜,还不停做着蹬自行车的动作,她感到皮肤变得越来越烫,逐渐泛红,她坚信脂肪正在一点点燃烧。

直到多年后,她才从科普中知道,这类产品基本毫无效果,皮肤发烫只是因为产品中含有辣椒精。后来,她还曾经从一位“网红”那里购买过一种“神奇减肥胶囊”。拿到手,竟然是牛皮纸袋装的三无产品。

● 吴涵加入的网红粉丝群,每天有人报体重、晒减肥前后对比图。图源:受访者供图

这是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的早期形态,某种程度上,和贴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被动地等待受众“上钩”。

在2016年,“魏则西事件”发生,让以竞价排名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乱象受到普遍关注,这类虚假广告以医疗信息的形式出现,更具有隐蔽性、更不易分辨,也更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这是医疗广告发展的标志性事件”,长期专注医疗健康领域法律服务的律师卢意光介绍,《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随之出台,明确规定:对于竞价排名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

但在实际生活中,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混杂的现象,一直未彻底杜绝。

在2021年的315晚会上,搜索引擎和浏览器中,医疗广告虚假宣传等问题再次被曝光,涉及UC浏览器等产品。据新浪科技,虚假医疗广告升级了伪装,比如通过网友分享治好疾病的经历诱导加微信、推销虚假保健品;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设置的方式,将医疗广告加深隐藏。

即使到了2023年,女孩咖喱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时,仍然被上面的虚假医疗广告所欺骗。她21岁就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她看到的是一款“藏药”广告,宣传能根治腰突,还承诺“不满意可退款”。

咖喱不是没有怀疑过,但念头很快被疾病的折磨盖过了,结果第一次用药,咖喱就过敏了,售卖者却坚持说要长期用,才有疗效。最终咖喱花了六七千元,购买“手工熬制”的药膏、药油,对方还要求她购买一种能“关闭骨质层”的新药,她才忍无可忍,拉黑了对方。

在202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互联网适老化研究”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有40.37%的老年人曾因保健品被骗,29.36%的人曾因虚假的医疗信息被骗。

到了今天,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广告的重要平台,形式也更为隐晦。

据媒体报道,不少认证的医生通过“健康科普”的形式导医导诊、推销带货;还有一些假医生伪造专家资质推荐药品;科普内容低俗化;甚至有医生自导自演“深夜抢救喝农药患者”等虚假急救场景。

“现在的互联网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是滞后于现实世界网络的高速发展的,所以会导致乱象丛生”,在卢意光看来,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自媒体直播,你认定它哪一部分是广告,哪一部分不是,比如网红医生,他是科普还是做广告?”

在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背后,暗藏着无数条灰色产业链。

成为拥有50万粉丝的健康领域博主前,刘远是位医生。从2023年起,他陆续拒绝了几家找上门的MCN机构。对方开出的条件丰厚:提供拍摄设备、包文案、保底月薪一万,外加广告分成。

而要求则是所有视频内容,必须按照剧本演绎,公司会提前准备好稿件,让不同的医生博主照着念。签约之后,医生就失去了选择权,否则可能面临收入10倍的高额违约金。

刘远说,MCN机构会优先选择医生来做此类的“健康科普”,顺利起号后便开始带货,他身边有不少同学都接到过邀约,但如果粉丝数量很多,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博主,都可以成为“网红医生”。

这些被批量制造的“科普视频”,更像是一种流水线产品,为了更多的流量,MCN公司通常会分析同类视频的停留时间、完播率、转评赞等数据,总结出一套容易“击中”流量的方法论。

比如使用耸人听闻、甚至偏离医学事实的标题,例如“做菜会产生肺癌”“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失眠”,在行业内,这种手法被称为“留钩子”,很多所谓的“医生博主”,讲述的都是同一套剧本。

不仅真医生在镜头前被迫成为演员,还有一些“假医生”来路不明。一位曾在MCN公司供职的员工曾爆料,“一件网购的白大褂,一个伪造的胸牌,加上精心设计的剧本——这些元素就可以共同包装出一个三甲医院专家的形象,向消费者推销保健品”。

刘远介绍道:“比如线上问诊,只有极少数的医生是真的,大部分都是提前设置好相应的问题,转到客服回答。”

懂得如何利用平台信息茧房的机构,用同样的脚本,打造出无数个账号,轮番投放、收割,同时规避封禁风险。这样的商业逻辑,使得剧本里的“专家”,几乎可以无成本复制。

除了在短视频里,用所谓的“专家”引导患者,还有部分互联网医疗广告直接造假。

某医美博主坦言,一些医美机构会邀请她“做案例”,其中大部分只是摆拍。为了凸显术后效果,术前照片还会被“P丑”——眼袋加深、皮肤暗沉,甚至合同里明文规定“不限制医院在术前进行P图处理”。这些成片放到社交媒体投流后,就成了吸引顾客的“成功案例”。

● 一位医美博主接到的摆拍“邀约”。图源:受访者供图

公开报道显示,不少医美机构的“体验帖”背后也存在着庞大的“代写代发”灰色市场——机构出钱,中介牵线,写手接单,博主发稿,整套流程明码标价。一条假种草帖,5块钱就能写成。最熟练的写手仅需5分钟,就能拼凑出一篇“亲身经历”。至于真实体验,“完全不需要”。

在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受害者的身上,往往能看到两条心理轨迹。

购买减肥药、保健品的人往往是被推进了“容貌焦虑”“年龄焦虑”的漩涡。

露露高中时也曾在网上购买过瘦腿膏,那时她身高一米七,体重只有八十斤,但仍然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我的大腿小腿差不多粗细,那时很流行‘酒杯腿’,我觉得大小腿之间有明显的差距,会比较美”。

一次点赞、一条评论,换来的不仅是平台的算法推送,还有源源不断的“对比照”“变美秘诀”,仿佛在无声地劝诱——你也可以变成这样。只是现实中,那些照片的真假和药效一样成谜,正如瘦腿膏成了露露眼中减肥的捷径,却最终导致她差点低温烧伤。

● 上海一家医院的icu病房外。很多医疗骗局瞄准的是人的焦虑,甚至最后的希望。图源:视觉中国

而对病人来说,希望减轻病痛的欲望,想要求生的欲望,往往会让他们更无可避免地落入陷阱。

咖喱与腰椎间盘突出已经缠斗8年了,每次急性发作,都有一种“恨不得把腰给砍了”的冲动。刚开始只是疼上一两周,后来变成了个把月,她想站起身来,一使劲,感觉“像被电了一下”,连走路都是一瘸一拐。

对她来说,夏天是最可怕的季节,因为空调会加剧疼痛。每隔两三天就要去做按摩、针灸、正骨,晚上睡觉也会被痛醒。“一旦发作,不管用什么样的姿势,做什么样的事情,它都会疼。”

身体上的痛苦又带来心理上的折磨,让咖喱始终被恐惧的阴影笼罩,“我不敢去做很多事情,比如爬山、跳跃、运动,我的生活,我探索的界限,变得非常窄”。疼痛、无力感和长期的治疗挫败,让互联网医疗骗局变成了他们眼里最后的救命稻草。

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创始人王奕鸥见过太多类似案例,“对长期受疾病困扰的家庭来说,他们总还会怀着希望,‘万一呢’。也正因如此,当这样的家庭蒙受新的经济损失或是心理打击时,后果可能是更致命的”。

今年8月1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剑指假冒医生身份、虚假科普等行为;同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部署开展广播电视虚假宣传医药广告集中整治。

监管重拳之外,新的技术浪潮也正在袭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进入医疗领域,从问答科普到辅助诊断,都在拓展求医的边界。当监管动作、向善的技术工具以及公众的理性与警惕形成合力,虚假广告滋生的土壤将会逐渐贫瘠。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一些隐蔽的骗局还在阴影处滋生。

在成为“腰突博主”后,咖喱累积起了一些粉丝。她很快发现,自己的评论区成了别人精准“引流”的场所——两个陌生账号像说相声一样,一个说“我也得过这个病,后来好了”,另一个立刻追问“在哪治的?”几轮互动后,抛出某种疗法或药品名称,目的就是引流打广告。

这种对话她已经见过无数次,仿佛被回旋镖扎中,“只要看到评论突然猛增,我就知道,又来了”。她只能一一点下举报。

(除卢意光、王奕鸥外,应受访者要求,其余人物均为化名)

新华网:《社科院发布最新适老化研究:老年人数字素养大幅提升的同时出现“信心溢出”效应》

北京日报:《互联网广告违法率是传统媒体3倍以上 医疗广告是"重灾区》

新京报:《代写代发医美体验文灰产,5元一条假种草帖》

新浪科技:《都2021年了,搜索医疗广告「顽疾」仍在》

新华每日电讯:《伪科普“网红医生”抹黑“白大褂”——互联网医疗科普乱象调查》

法治日报:《父亲生病第一时间去直播间问“专家” 假道具假证书堆出假医生乱象调查》

法商研究:《网络医疗广告法律规制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来源:中部城市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