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常推荐的5款滴眼液,对症使用可有效保护眼健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6 09:21 1

摘要:手机、电脑、平板成了现代人离不开的“帮手”,可也成了眼睛最难缠的“敌人”。不少人一边喊着眼干、眼涩、视力模糊,一边继续熬夜刷短视频,甚至有人到深夜还在看剧追直播。眼睛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下子爆发,而是日积月累,悄无声息地埋下隐患。

平均每人每天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已超过7小时。

手机、电脑、平板成了现代人离不开的“帮手”,可也成了眼睛最难缠的“敌人”。不少人一边喊着眼干、眼涩、视力模糊,一边继续熬夜刷短视频,甚至有人到深夜还在看剧追直播。眼睛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下子爆发,而是日积月累,悄无声息地埋下隐患。

有统计显示,中国近视人数已超过6亿人,干眼症患者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城市白领、高中学生、中老年群体,几乎人人都有眼部不适的经历。可很多人对“滴眼液”这件事却存在严重误区:不是症状一出现就滴眼药水,滴的还都是同一瓶。

滴眼液不是“万能水”,更不是“保健品”。

用错了,不但不能缓解问题,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作为一名长期坐诊眼科门诊的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乱用眼药水导致角膜溃疡、视力下降,甚至诱发青光眼。眼药水虽小,背后的门道却不少

曾有位退休的老教师,因为眼睛干涩,坚持每天用“清凉型”滴眼液,一滴就是三年。结果检查时发现,角膜上皮已经被刺激得脱落,视力从0.8降到0.3。她懊悔地说:“我以为越凉越好用,没想到越用越糟。”这种误区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是普遍存在。

滴眼液的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有人工泪液、抗过敏的、抗炎的,还有抗菌、降眼压、扩瞳等多种功能。不同症状对症使用,效果才好。乱滴一通,费钱,还可能“伤眼”。

在门诊上,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医生,有没有什么滴眼液是平时可以用的?”这个问题其实就像问医生“有没有什么药是没病也能吃的”,听起来看似合理,实则存在误区。眼药水也需要对症下药,并不是越早用、越多用、越勤用就越好。

以干眼症为例,这几年发病率增长惊人。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干眼症患病率已经接近30%,在一些城市甚至超过了40%。原因很简单:电子产品太多,空气干燥、作息不规律、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都是“催泪弹”。

不少人眼睛干涩,就自己去药店买瓶“清凉型”滴眼液,一滴下去,凉飕飕的,好像立马就舒服了。但其实那种凉感,大多来自薄荷醇、樟脑或血管收缩剂,只是短暂麻痹神经,根本没有治疗干眼的作用。长期使用,反而会让眼表更加受损,甚至引发慢性炎症。

真正对症的方式,是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比如透明质酸钠滴眼液,它能模拟天然泪液,润滑眼球表面,缓解干涩,副作用小,适合长期使用。医生往往会根据患者的干眼类型(缺水型、缺油型或混合型)来选择不同成分的泪液,而不是“一瓶万能”。

再说说过敏性结膜炎。这类患者往往在春秋季节最明显,眼睛又痒又红,有时候还不停流泪。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自作主张滴抗生素眼药水。但结膜炎有病毒性、细菌性、过敏性之分,治疗方式各不相同。

抗生素用在过敏性结膜炎上,毫无效果,还可能破坏眼部正常菌群,导致继发感染。这类眼病更适合使用抗过敏成分的滴眼液,如奥洛他定滴眼液、氮卓斯汀等,能够稳定肥大细胞,缓解瘙痒和红肿。

还有一类很容易被忽视的情况,就是长期用眼导致的“视疲劳”。不少年轻人有这种体验:看书或看屏幕时间一长,眼睛就酸胀、模糊,甚至出现重影。很多人以为是近视加深,其实更多时候是睫状肌调节疲劳。这类情况,可以用一些含有维生素B12或牛磺酸的保健型滴眼液,帮助眼部细胞代谢,缓解疲劳。

但要提醒一句,这类滴眼液不能代替休息。如果还是每天熬夜、盯屏时间过长,再好的眼药水也帮不了你。眼睛不是机器,没有“永动”功能,累了就得歇歇。

不少中老年人则存在眼压偏高的现象,尤其是家族中有青光眼病史的,更需要警惕。有些眼压升高的人初期没什么明显症状,但一旦发展到视神经受损,就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甚至永久性失明

这种时候,医生可能会根据眼压情况,使用降眼压的滴眼液,如拉坦前列素、他扎吗洛尔等。但这类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旦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眼压反弹,后果严重。

还有一种常被误用的滴眼液,就是含有血管收缩剂的“红眼药水”。不少人上火、熬夜后眼睛发红,就滴这种眼药水让眼白瞬间变清澈。但这种药水只能临时收缩血管,掩盖症状,长期使用会导致“反跳性充血”,眼睛会变得越来越红。

眼睛这东西啊,说脆弱也脆弱,说坚强也坚强。它能陪我们看几十年风景,却也经不住一点点的忽视和误用。滴眼液不是“多多益善”,更不是“眼睛营养液”。它是药,是对症的工具,用得对才是保护,用错了就是伤害。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有几款比较常规、安全的滴眼液,能在医生建议下备用?是有的,比如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含有玻璃酸钠的保湿型眼液、稳定型抗过敏眼液、针对轻度视疲劳的保健型滴眼液、用于术后恢复的抗炎型滴眼液,这几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确实可以起到舒缓眼部不适、辅助治疗的作用

但要记住,真正保护视力的关键,始终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少盯屏,多眨眼,注意用眼卫生,室内湿度保持适当,学习“20-20-20”护眼法则:每用眼20分钟,看向20英尺外(约6米)至少20秒。这比任何一瓶眼药水都更管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别让它成了我们“视而不见”的角落。别等模糊了,才想起保护;别等干涩到睁不开眼,才想起休息。

科学用眼,理性用药,滴眼液不是万能钥匙,但在医生指导下,是一把好用的“锁芯”。愿每一双眼睛,都能清澈明亮地看世界,不被误用和忽视所伤。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干眼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2024.

[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干眼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版)[S].

[3]李荣, 张慧. 滴眼液使用不当导致眼表损伤的临床观察[J]. 中国眼科杂志, 2025, 31(04): 312-316.

来源:健康养生聚焦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