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一的《你来,对我很重要》如同一颗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涟漪迅速扩散,仅仅两个小时,它的展现量就超过了以往所有文章的总和。当我在电脑前写下这些文字时,数据已定格在10万展现、1848次阅读、148个点赞、86次收藏和64条评论。与那些动辄百万流量、万次阅读的爆款
周一的《你来,对我很重要》如同一颗石子落入平静的湖面,涟漪迅速扩散,仅仅两个小时,它的展现量就超过了以往所有文章的总和。当我在电脑前写下这些文字时,数据已定格在10万展现、1848次阅读、148个点赞、86次收藏和64条评论。与那些动辄百万流量、万次阅读的爆款相比,这数字或许微不足道,但对我而言,却如惊涛拍岸。回望过去的文章,最多不过三四千展现,少时仅一二百,阅读量常在两位数徘徊,偶尔有几颗孤星般的点赞,已是莫大的安慰。那样的日子,难免寂寞,甚至令人沮丧。而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回响,就像在你转身离去的瞬间,那个一直默默无言的人忽然回头,对你轻轻一笑,温柔而坚定。生活总是这样,在你不经意时,给予最深的触动。
我一直希望每一篇文章都经得起推敲,都源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所谓的“精品”,并非追求人人叫好,而是问自己:是否诚实?是否无欺?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早已戴上了太多面具,扮演着各种角色。若在这片可以自由呼吸的文字天地里,还要遮掩真我,那写作还有什么意义?我不是倾国倾城的美人,也不是月下独行的刺客,何必执着于那层虚幻的面纱?它带来的只有压抑与隔阂。文字若不能成为灵魂的出口,便只会沦为另一座华丽的囚笼。
我渴望每一段文字都耐读,能经得起目光的反复品读,蕴含深意。这种“耐读”,不是迎合流行,不是复制网文套路,不是追求短暂的刺激,而是始终朝向本心——不虚伪、不迎合、不逃避。《你来》之所以被看见,正因为它发自肺腑,也恰好触动了他人的心弦。而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文字,同样承载着彼时彼刻最真挚的思考与情感。即便在角落里默默发光,它们也从未失去价值。
曾几何时,我以工作日日更、周末休息为节奏激励自己。可热情褪去,关注寥寥,倦怠便悄然滋生。于是安慰自己:“慢下来,才能写出好字。”初衷虽好,但一旦放松了那根紧绷的弦,懈怠便如藤蔓般缠绕上来。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一旦降低标准,连原本的中等境界也难以企及。
昨天我没有动笔,因为心中多了一份隐秘的恐惧——害怕失去。爆款之后,总会不自觉地想:下一篇会不会无人问津?这种隐隐的担忧,如薄雾升起,遮蔽了内心的清明。佛说“我执”,说的正是对“得”的贪恋与对“失”的恐惧。当我们过分执着于已有的关注、虚妄的期待,或沉溺于爆款带来的幻梦,心灵便被无形的锁链束缚。我们害怕花谢,害怕被遗忘,可越是紧握,越容易失去。就像掌中的细沙,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就像追逐蝴蝶,脚步越急,蝶影越远。惧怕失去时,心已被恐惧占满,哪里还有空间容纳专注、宁静与真诚的流淌?
追逐流量的幻影,可能失去写作本真的安宁;畏惧被遗忘的深渊,反而忘了最初为何提笔;担忧下一篇的冷暖,却让这份忧虑取代了当下书写的纯粹。《金刚经》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写作亦是一场修行。放下对“得”的渴望,无论是爆款的光环,还是数据的起伏;释怀对“失”的恐惧,专注于此刻的书写。在“空”的辽阔中,依然以一颗赤诚之心,刻下属于自己的微光。唯有如此,文字才能成为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最真实的自己。真诚地面对内心,不为取悦,不为炫耀,只为在浩瀚人海中,留下一点真实的存在。每一次提笔,都是与自己的对话,都是对生命的确认。即便无人喝彩,那又如何?我写,故我在。只要笔尖还在纸上滑行,心就未曾迷失。只要文字还在流淌,光就在延续。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