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百多年后,张紘的曾孙、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1133–1180)在《题曾大父豫公思亭记后》记载:有言曾大父豫公久佐西边,熟兵事,亟命往守。
宋皇祐四年(1052),雷州因黎族百姓不安定而陷入动荡,朝廷急需一位能安定此地的官员。
一百多年后,张紘的曾孙、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1133–1180)在《题曾大父豫公思亭记后》记载:有言曾大父豫公久佐西边,熟兵事,亟命往守。
此时,久佐西边、熟稔兵事的张紘,临危受命,从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率领数百士兵经海路辗转奔赴雷州,于至和年(1054)任雷州知州(相当于现在地级市市委书记)。
他的到来,为这片亟待治理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开启了一段被后世铭记的治雷历程。
张紘抵达雷州后,面对寇盗横行的局面,他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迅速采取行动,通过有力的军事威慑与合理的战略布局,很快就让盗匪收敛了气焰,雷州的社会秩序得以初步稳定。
但他深知,单纯依靠武力只能解决一时之困,要实现长久安定,还需从根本上治理。
于是,在平息盗患后,张紘并未松懈,而是以驻军为依托,建立起常态化的治安体系,为后续的治理工作筑牢根基。
雷州当地的风俗彼时颇为落后,百姓不懂礼仪谦让,甚至存在长子之子常被当作家族长辈,数代之后叔父反而要拜见侄子的畸形宗法现象。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与儒家倡导的礼制相悖。
张紘便将移风易俗作为治理的重要一环。他利用闲暇时间,亲自延见当地的长者与儒生,向他们传授条令,讲解儒家礼制中长幼有序、亲疏有别的道理。
他不仅从制度层面重新厘定宗族谱系,明确嫡庶长幼的法定秩序,瓦解旧有的混乱宗法,还在教育层面设立乡校,延聘儒生讲学,将《礼记》《孝经》等经典纳入教学内容,培养知书达理的地方精英。
他还在闲暇时接见当地的长者与儒生,颁布条令实施教化,让礼制变得具象化、生活化。通过这一系列礼法并施的举措,雷州的旧俗不断被革除,中原文化也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除了稳定秩序和革新风俗,张紘还着眼于雷州的长远发展,大力推进基础建设。
他深知城防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要性,于是主持增修雷州的城墙堡垒。这极大地提升了雷州的军事防御能力,使其能多次成功抵御海盗与山贼的侵袭。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雷州存在行田积水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张紘便组织百姓疏浚河道、修建陂塘,构建起完善的灌溉网络。以水兴农的策略,进一步改善了雷州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张紘在雷州的治理实践中,还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在任内撰写的《修城记》《西湖记》《思亭记》三篇文章,虽仅《思亭记》传世,但从篇名中仍能窥见他对雷州城市建设、水利治理与人文景观的系统性思考,这些都成为研究宋代雷州社会的重要史料。
后来张紘被召回朝廷,担任都进奏院监官,年过六十时,就以殿中丞的官职退休。他退休后自号“希白先生”所体现出的清白传家的人生追求,也通过家族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张紘治理雷州的事迹来看,治理雷州需兼顾军事威慑与文化教化,既要能迅速平定动荡,稳定社会秩序,又要注重移风易俗,传播先进文化。
既要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文武兼济、标本兼治、亲民务实的治理理念,不仅在当时让雷州百姓爱戴敬重,也为后世治理雷州乃至其他边疆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即便在今天,回望这段历史,依然能从中汲取智慧,为地方治理带来有益的启示。
来源:人文雷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