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头条·文明探源|大汶口遗址:文明曙光照亮海岱大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20:48 2

摘要:发源于泰莱山区、西注黄河的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六十多年前,一个远古的“秘密”被发现于汶水之畔的沉沉土层,显示出六千余年前大汶口文化的文明曙光曾照亮海岱大地。

新华社济南8月15日电题:大汶口遗址:文明曙光照亮海岱大地

新华社记者邵鲁文、滕军伟、袁敏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敖。”《诗经·齐风》中的佳句,描绘出数千年前汶水的壮阔、浩渺。

发源于泰莱山区、西注黄河的大汶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六十多年前,一个远古的“秘密”被发现于汶水之畔的沉沉土层,显示出六千余年前大汶口文化的文明曙光曾照亮海岱大地。

多年来,依托丰厚遗存,山东泰安市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今年6月,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大汶口文化再度走进人们视线。

泥沙之下,器物纷呈,穿越六千年的历史烟尘,这里依然闪耀着先民智慧与文明进步的灿烂光辉。

曙光初现

泰山脚下,大汶河两岸的田野间,考古工作者们正细致地清理遗迹上的土壤。这些遗迹来自约6100年至46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

现场考古队员介绍,自去年开展新一轮发掘工作后,新发现5座大汶口文化时期房址。今年,考古队正持续发掘新的区域。

记者看到,现场已清理出部分新遗迹。阳光下,新揭露的房址柱洞清晰可见,泥土中散落着陶器残片。考古队员手持专业工具细致工作,测量、记录、采样有序进行。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始于1959年的一次“意外”。当年津浦铁路复线施工时,泰安宁阳工地挖出陶器碎片等文物,考古人员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

在大汶河南岸堡头村,133座史前墓葬重见天日,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象牙器等丰富器物出土,轰动学界。

“1959年首次发掘后,1974年、1978年又对大汶河北岸进行了两次发掘。”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保卫说,“三次发掘证明遗址涵盖大汶口文化早中晚各阶段。”后续工作中,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更发现了分布密集、规划清晰的早期房址,对理解该文化早期社会至关重要。

棉签轻拭,陶片上的泥土剥离,精美图案重焕光彩——走进大汶口,文物修复师俯身于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对文物进行修复。

“去年出土的八角星纹彩陶豆以红褐陶衣为底,六组白彩八角星纹环绕器身。其纹饰构思与彩绘技艺,标志着大汶口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考古工作站考古技工刘相民说,自今年2月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又修复了100余件器物,其中包括陶豆、觚形杯、鼎、三足钵等。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文物不断出土,这片古老土地的故事也更加清晰。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说,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打破了之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可信史源。

礼出东方

今年6月,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吸引了全球考古界的目光——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刊发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实该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前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会形态。

傅家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4750年至4500年。这项成果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首次以分子遗传学证据实证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具体结构,刷新了母系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欧洲铁器时代的遗传学线索溯源时间。

人类早期社会从平等走向分化、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在墓葬制度变迁中清晰体现。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认为,距今5000年前后,泰安大汶口、章丘焦家、滕州岗上等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和贵族墓地的出现,是山东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节点。

2016年起,山东大学发掘焦家遗址,其大汶口中晚期墓葬引人瞩目:400多座墓中,70%使用葬具,包括百余座单棺墓、二十余座一棺一椁墓及两座罕见的一棺两椁大墓。这在全国同时期的墓地中极为少见。

考古学家认为,遗址墓葬呈现出较大的贫富差距,表明这一时期逐渐形成明显的社会分化和等级差别。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一座长4.2米、宽3.2米的大汶口遗址M10复原墓葬昭示着墓主的昔日荣光。这位50-55岁的女性,双手握獐牙,头戴77个单件组成的3串石质装饰品,随葬玉铲、臂环、指环及大量陶器——仅陶瓶就达38件。

《左传》载:“器以藏礼。”繁体字“禮”的右半边“豊”即为行礼之器。在大汶口时期,精美的陶器与玉器逐渐从日常生活用具,转变为彰显身份地位的礼器。

礼出东方,礼制是中华早期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夏商周三代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传统要素。

张保卫介绍,大汶口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附近地区,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其影响范围拓展到山东全境、江苏和安徽北部以及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覆盖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守护共生

前段时间,由中国残联策划组织、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美丽工坊 绽放纽约”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集亮相联合国总部。在展出的200余件作品中,大汶口花边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斌杰设计的花边伞和花边扇入选。

“这些花边伞上使用了旋涡纹的小饼状连接网扣,以及花瓣纹作为伞的周边基础纹样,这些是我从大汶口陶器的纹饰中找到的灵感。”唐斌杰说。

唐斌杰把大汶口陶罐上的几何纹、花边纹、网纹、三角纹、八角星纹等融入作品中,设计生产工艺伞、扇、桌布、服装材料等,产品销往欧洲多个国家,去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为5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6000年前先民的美术水平奠定了我们的审美基础。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汶口人,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宣传我们的大汶口文化。”唐斌杰说。

大汶口镇卫驾庄村的王延华多年来也致力于宣传大汶口文化。他通过开设新媒体账号再现古陶生产场景,把研究心得、体会及观点制作成短视频对外传播,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作为大汶口土陶制作技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复制过30多种大汶口陶器。“这些纹饰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仰,这些土陶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他说。

一代代民间艺人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让大汶口文化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他们和大汶口遗址考古人一样,不断延伸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

从1959年铁路旁的惊鸿一瞥,到2024年环壕遗迹的科技探寻,几代考古人执手铲为笔、以大地为卷,在大汶河畔书写了六十五载的文明解码篇章。

为让大汶口文化能够被更多人知晓,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依托遗址而建,立足“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定位,集遗址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宣传、生态涵养为一体,建设面向世界展示大汶口文化的窗口,总面积达180公顷。

自2023年2月14日开馆以来,公园内的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已接待游客近23万人次,其中研学游客约2.6万人次。

张保卫感慨:“当大汶口先民在东方大地构筑城邑之时,中华文明的曙光正从八方升起。这些同期绽放的文明之花,通过玉器传播、礼制互鉴、技术交融,在华夏大地上织就最早的文明网络。”

今日对遗址的整体性保护,不仅留存着各区域文明的特质基因,更在考古地层中解读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原始密码,让今人得以聆听史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文明交响。(完)

来源:新华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