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穷山恶水”也能开出致富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9:46 2

摘要: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小老头”闷着头,快步穿行于村里的大街小巷。这个“小老头”,就是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30多年间,他带领村民们从开矿到开发旅游,将尧治河村从“一锤一钎”凿出脱贫路的无名村庄,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个“小老头”闷着头,快步穿行于村里的大街小巷。这个“小老头”,就是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30多年间,他带领村民们从开矿到开发旅游,将尧治河村从“一锤一钎”凿出脱贫路的无名村庄,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地。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二十年间,从生态治理的披荆斩棘到绿色产业的开拓创新,“两山”理念的星星之火如燎原般在神州大地的生动实践中熠熠生辉。值此“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农视网策划“山水有回响”特别栏目,本期我们专访了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

尧治河村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一把锤,一条路:从“吃供应粮”到“开矿起步”

“那时候,村里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破旧的衣裳,居住的是破草房,照明靠的是煤油灯,村民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孙开林说。尧治河村地处十堰市、神农架和保康三县(区)交界处,平均海拔16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四月雪、八月霜”是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雪中的尧治河村村委会和亭子。受访者供图

1988年,孙开林被推选为尧治河磷矿矿长,但如何把矿运出村难住了他。没有路,孙开林带头劈山开路。他抵押了祖宅筹措4000元启动资金,党员许列奎等人以房产作保贷款3000元,换来首批修路物资。开工那天,恰逢零下10℃的暴雪,他喊出“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这句口号。历时2个月,尧治河村终于凿通首条6公里矿山公路,运出第一车磷矿,村民们赚到了第一桶金。

尧治河村公路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正是这一“石头经济”,让尧治河在20世纪90年代末摆脱了贫困——路通了,电也进村了,村民买了车、电视、高档电器,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次转型:从“挖矿卖矿”到“矿洞生金”

然而,财富的积累却以环境为代价。树砍了,土刨了,山像被扒了皮:选矿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穿村而过的两条小河,河水变得浑浊不堪,鱼虾绝迹;矿渣随意倾倒,堵塞河道,水土流失严重。

2016年拍摄的尧治河村1399矿点采矿运输情景。受访者供图

“光靠挖矿,子孙后代吃啥?”孙开林抛出的这个问题,让大家沉默。彼时尧治河已靠磷矿成了“首富村”,但各种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转型从关停矿区开始:“当时矿关了,有些村民怕以后没有经济来源了,心里还有点害怕。”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村民王天平说。

尧治河村“三界洞天”景区大门。受访者供图

当关停矿区、覆土植绿的“止血”行动初见成效,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问题逐渐显现:修复的矿区如何承载可持续的未来?孙开林介绍,当时村里邀请专业院校、地矿部门专家学者,对矿石开采进行全面系统规划,“矿开到哪里、环境治理到哪里、景点建设到哪里”,加快推动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废旧矿洞修复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三区融合”战略,累计投入5亿多元,将山区、矿区、居民区全域升级为景区,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百姓生活的深度交融。2021年,投资2.2亿元的“三界洞天”景区开业,2.7公里长的磷矿洞里,天界、地界、人界三大板块,共近70个场景次第展开。

尧治河村“三界洞天”景区“财神殿”布景。受访者供图

矿洞的“新活法”不止旅游。2020年,全国首例“以草木发展矿洞食用菌”项目在尧治河村落地,废弃矿洞幽暗的环境和常年8℃-12℃的恒温,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间农家乐:从“绿水青山”到“家家致富”

“书记给我们开会,说这农家乐你开也得开,不开也得开!”百惠农家乐老板许列菊提到过去,脸上洋溢着开心。如今,她的农家乐每年能给家里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

莲花小筑农家乐。受访者供图

许列菊只是众多村民的缩影。2024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8亿元,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村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曾经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已成为经济繁荣的典范,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富甲一方”的华丽转身。

尧治河村“三界洞天”云岭民宿度假区。受访者供图

村民的生活品质也大幅提升。住房方面,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现代化住宅小区,100%的农户都住上了别墅。教育上,村里重视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医疗保障也十分完善,村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尧治河村如今的公路。农视网记者刘苏 摄

从矿山到青山,从“伤疤”到氧吧。在“两山”理念的启发与感召下,尧治河人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型。如今,行走在尧治河,林木葱茏,绿树成荫。村内主要路口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数据:2025年7月27日17时,尧帝神峡22.2℃,负氧离子浓度1696个,远超世卫组织“空气清新”标准。

鸟瞰尧治河村。农视网记者刘苏 摄

山风拂过,吹起孙开林鬓角的白发,也吹来了游客的笑声。这笑声里,藏着尧治河最珍贵的“蝶变密码”。把石头山变成金银山,靠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一代代人“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坚守。

记者 | 张思逸、王梦迪、杨婧轩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杨 巍

来源:农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