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海两岸,隔着一条海峡,却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恩怨纠葛。武力统一代价太大,和平统一阻力重重,问题似乎卡在死胡同里。就在很多人觉得无路可走时,台湾军事专家抛出观点:大陆已经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叫“逼统”。
台海两岸,隔着一条海峡,却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恩怨纠葛。武力统一代价太大,和平统一阻力重重,问题似乎卡在死胡同里。就在很多人觉得无路可走时,台湾军事专家抛出观点:大陆已经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叫“逼统”。
台湾问题的根子,扎在历史的深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正式回归中国,这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白纸黑字定下的国际法依据。可没过几年,1949年国共内战尘埃落定,国民党退守台湾,蒋介石带着残部在岛上扎根,试图东山再起。
美国一看有机可乘,赶紧插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公开协防台湾。1955年,美国又通过所谓的《台湾关系法》,把台湾定位成“未定之地”,这让台海问题从中国的家务事,硬生生变成了国际博弈的棋盘。
到了岛内,政治风向也变了。蒋介石时代,国民党铁腕统治,岛内其他势力难有喘息空间。1986年,党禁一解除,民进党冒头,标榜“民主”旗号,挑战国民党的一党独大。到了1990年代,李登辉上台,这位曾经的国民党要员,逐渐露出“台独”真面目。
1999年,他公开抛出“两国论”,把两岸关系定义为“特殊国与国关系”,还在教育上下手,改教科书、淡化两岸历史联系,岛内年轻一代的认同感被一点点切割。民进党、民众党等势力崛起,岛内政局越发碎片化,民意调查显示,2023年超六成民众自认“台湾人”而非“中国人”,和平统一的民意基础被削弱。
美国也没闲着,持续给台湾输血。2023年,华盛顿批准新一轮军售,鱼叉导弹、海马斯火箭炮源源不断运往台湾,台军在花莲基地加紧操练,采购美制F-16V战机,试图强化所谓“防御能力”。美国还拉拢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频频在台海搞联合军演,摆出“以台制华”的架势。台海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两岸博弈,而是夹杂着大国角力的复杂棋局。
台湾军事专家谢寒冰在2023年一档节目中提到,大陆已经不指望单纯的武统或和统,而是走上了一条“逼统”的路子。这条路的核心,是通过军事震慑、经济施压和文化交流,综合发力,让台湾当局和民众主动面对统一的现实。
谢寒冰拿1949年的北平和平解放做比喻:当年解放军围城,傅作义在压力下选择谈判,避免了战火。如今,大陆在台海的策略也有类似味道,不是直接开打,而是用实力让对方不得不坐下来谈。
军事上,大陆的动作越来越硬气。2024年10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搞了“联合利剑-2024B”演习,规模空前。歼-20战机、055型驱逐舰悉数亮相,演习突破所谓“海峡中线”,舰艇在台湾东部海域巡航,模拟封锁海空通道。
2023年全年,解放军军机绕台超1800架次,平均每月150次,台军雷达站忙得不可开交,军费开支飙升至GDP的2.5%。解放军还加强海警巡航,金门附近海域频现海警船,2024年2月一次行动中,查扣多艘台方渔船,严格执法。台湾当局疲于应对,岛内媒体报道,台军士兵士气低落,训练强度跟不上大陆的节奏。
经济牌打得更狠。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极深,2023年对大陆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42.3%,进口占22.1%。大陆从2021年起逐步取消《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部分优惠,菠萝、莲雾等农产品首当其冲。2022年,台湾水果出口受阻,高雄果农库存堆积如山,损失惨重。
2024年2月,大陆进一步取消石化、机械行业优惠,台湾企业损失超百亿新台币,台中工业园区多家工厂关门,工人失业潮涌现。台积电赴美投资1650亿美元,2024年引发岛内热议,95%网友在论坛上质疑这是“出卖”台湾利益,经济危机感弥漫。
大陆还祭出“惠台”政策,吸引台湾企业和青年。2018年出台的“31条措施”和2019年的“26条措施”,给台商提供了税收优惠、融资便利,2023年福建高校招收台湾学生超1.2万名。
福州、厦门等地举办创业大赛,台湾青年拿着项目书蜂拥而至,2024年厦门一期创业营吸引了500多名台青报名。经济上的拉拢和施压,双管齐下,让台湾当局的财政压力雪上加霜。
文化交流是另一张牌。2023年海峡青年节在福州举办,两岸青年共同参与技能竞赛、文化展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线上直播观众破千万。短视频平台上,台湾网红分享大陆生活,镜头扫过上海的高楼、成都的夜市,点赞量动辄百万。
2024年一项民调显示,18至29岁的台湾青年中,67%支持两岸共建共同市场,文化认同感在年轻人中悄然回暖。大陆还通过外交手段压缩台湾的“国际空间”,2023年洪都拉斯与台湾“断交”,台湾所谓“邦交国”仅剩12个,联合国会议上,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广泛支持。
“逼统”策略的精髓,在于多管齐下。军事上,解放军的常态化演习让台湾当局如坐针毡;经济上,精准制裁和优惠政策形成拉推结合;文化上,交流活动拉近两岸民心。
2024年,台湾内部矛盾凸显,民进党政策失误引发抗议浪潮,台北、高雄街头集会频发,民众对当局的不满情绪高涨。谢寒冰指出,这种综合施压的策略,类似围棋中的“围而不打”,让台湾在压力下逐步走向对话的轨道。
“逼统”策略的推进,正在改变台海局势的格局。2025年,解放军演习频率进一步提升,军机绕台、舰艇巡航几乎成为日常,台军基地不堪重负,士兵训练强度跟不上节奏。经济方面,台湾出口持续萎缩,2024年第四季度,台湾GDP增长率跌至1.8%,创五年新低。
农产品滞销、工业订单减少,台南、高雄的市场商贩生意冷清,失业率攀升至4.5%。大陆则加大对台商的吸引力,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5000家台资企业在大陆注册,涉及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
文化交流的成效也在显现。2025年,两岸书法展在福州举办,台湾书家与大陆书家同台竞技,作品展览吸引了数万观众。线上平台上,两岸青年合拍短视频,内容涵盖美食、旅游、科技,累计播放量破亿。
民调显示,2025年支持两岸统一的比例在台湾年轻人中升至25%,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岛内民众对大陆的认知逐渐从敌对转向好奇,尤其在经济困境下,不少人开始关注大陆的发展机遇。
外交上,大陆持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2025年2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多项经济合作协议,明确支持一个中国立场。联合国大会上,180多个国家重申支持联大第2758号决议,台湾的“国际空间”进一步被压缩。美国虽然继续对台军售,但2025年规模有所缩减,华盛顿内部对“以台制华”的成本争议加大,部分议员公开质疑长期军售的可行性。
台湾内部的裂痕也在扩大。2025年,民进党当局推动的“去中国化”政策引发反弹,岛内学者和民众批评教科书篡改历史,台北、高雄多次爆发抗议活动,民众要求恢复两岸对话。
民进党内部派系斗争加剧,赖清德执政压力倍增。2024年台积电赴美投资的争议持续发酵,岛内经济学家估算,台湾高科技产业因此流失近千亿新台币订单,民众对当局的不信任感加深。
“逼统”策略的长期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军事震慑让台湾当局不敢轻举妄动,经济施压让岛内民众感受到切身痛感,文化交流则在潜移默化中重建认同。
2025年,岛内民调显示,超三成民众希望两岸尽早展开对话,统一议题不再是禁区。大陆的综合实力为“逼统”提供了底气,2024年大陆GDP达18.5万亿美元,是台湾的22倍,科技、军事领域全面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台海的浪潮从未平静,但“逼统”这条新路,展现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智慧与耐心。军事的威慑、经济的拉推、文化的交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这条路能不能走通?未来会给出答案。
来源:墨珑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