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画面很血腥暴力,所以一看到是关于这个题材的,就有点发怵。
最近看了《南京照相馆》,心情很复杂啊。
一方面是愤怒于日军的残暴和无耻,感动于照相馆众人守望相助的情义;
一方面是对自己看这部电影前的那种心理感到羞愧。
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画面很血腥暴力,所以一看到是关于这个题材的,就有点发怵。
加上现在很多电影挂羊头卖狗肉,为了流量话题无底线蹭热度,我是真的很怕这样沉重的题材被拿来消费、拿来博眼球,这无疑是对事件中的受害者的再一次“侵略”!
还有一个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是后来才反应过来的心理,就是我了解这段历史,也记得这段历史,但是好像对推动日本道不道歉没啥影响啊,就有种历史太宏大、个人太渺小的无力感。
这就是我看《南京照相馆》前的心路历程,后来看到网上评价,拍得很克制、很真诚,才下定决心去看。
看完后,真的很好,画面、故事、主题展现,各种意义上的好,和以往的那些类似题材的电影很不一样!
下面,我就从画面取舍、日军形象塑造两个方面来说说这种不一样。
首先说说画面取舍这块的不一样。
涉及南京大屠杀题材,就绕不开展现日军暴行:屠杀、奸淫、纵火、劫掠等。
其中一不小心就容易拍成猎奇镜头的,就是日军侵犯妇女的场景。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有个场景就是女孩豆蔻被日军侵犯,镜头完全对准了受害者,一直在刻画受害者的痛苦和惨状,展现一种猎奇的虐女景观,看得人又愤怒又痛心。
她已经被日军伤害了,现在又要用这种镜头再伤害她一次吗?!
《金陵十三钗》相关剧照
《南京照相馆》对这块的展现非常克制,点到即止。
其中有一个场景,相信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
在一个日军驻扎的房子里,走出一名上身赤裸、长满大个大个烂疮的日本士兵。
镜头随着他的走动,扫过不远处贴墙站立、乱发破衣、麻木绝望的妇女,背景音里有女人凄厉的惨叫声,最后镜头对准他背上那些大个、形状不规则的烂疮、脓疮。
到这里,信息传达已经足够:
一个强迫妇女提供性服务的场所,一群灭绝人性的日军侵略者,他们侵害妇女的罪行让人愤怒,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他们野蛮、凶残的丑恶嘴脸令人作呕!
这才是此类题材正确的画面取舍啊!
第二个不一样是关于日军形象的塑造。
在之前类似题材的电影里,日军形象的刻画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脸谱化的反派,一种群体性面目模糊的恶,比如《金陵十三钗》;
一种是被战争大环境裹挟着不得不做的坏,就还会有点良知觉醒的那种复杂的角色,比如电影《南京,南京》中无法面对自己及日军参与的暴行,最后绝望崩溃自杀的日本士兵角川。
《南京照相馆》刻画了第三种:被军国主义渗透的日本侵略者,根上就已经烂透了,踏上中国领土的他们,每一个都是反派!
电影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伊藤秀夫这个角色,以下简称伊藤。
伊藤秀夫剧照
伊藤刚出场的时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点冒冒失失的富家公子。
他是随军摄影师,喜爱中国文化,能准确说出古画中伯牙子期的故事,称赞两人高水流水的知音情义。
他会给受了惊吓的小男孩糖果,给路边的流浪狗喂吃的,庇护能帮他洗照片的阿昌,给阿昌食物和药品,还答应洗好照片给阿昌两本通行证离开南京。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个日本人好像不一样,好像没那么坏。
我在观影中也是这样的感受,甚至下意识觉得他对阿昌,是有点同为摄影行业从业者的心心相惜,就类似于伯牙子期那种知音之情的。
毕竟当时阿昌被日本士兵逮到,性命危急的时候,是他发现了阿昌掉落的相册,救了阿昌。
阿昌剧照
但是,很快我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
他帮助阿昌,是想阿昌快点洗出照片,这样他就能超越其他随军摄影师,早点见报立功,延续父辈参与甲午战争的所谓“荣耀”!
他答应会保障阿昌的安全,还写了张证明做担保,看上去像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但是下一秒,他就在担保纸上写了个日期,两天内,也就是明天洗完照片,阿昌没有利用价值了,是死是活就不关他的事了,在他眼里,人命如草芥;
表面上他说作为洗照片的回报,会给阿昌两张通行证,看上去是仁义、信守承诺、礼尚往来的君子行径。
然而,背地里,他却告诉驻守关口的日本士兵,看到拿着这两张编号的通行证过关的中国人,直接杀掉。
他还和在练字的上级军官讨论中国文化,觉得自己对阿昌是“仁义礼智信”的行为。
不得不说,这是“仁义礼智信”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伊藤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完全是扭曲的!军国主义思想早就把他异化得没有了人性!
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吉祥照相馆里,阿昌顺着王广海的说法跟林毓秀当假夫妻,靠着替伊藤洗照片为两人获得了两张离开南京的通行证,结果他和林毓秀却把通行证让出来,把生的机会让出来,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谁拿通行证,这是仁;
伊藤来到吉祥照相馆,要阿昌带他去洗照片的暗房,假冒照相馆学徒的阿昌慌了,他是邮政职工,如果被伊藤发现,他就活不了了,在他翻找柜子的时候,发现了照相馆老板老金,后来又发现了藏在地窖的老金家人,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声张,一直营造一种照相馆只有公开的他和林毓秀两人,林毓秀也帮忙掩护,这是义;
伊藤找来了会洗照片的日本人,阿昌他们快没得活路了,躲在照相馆的中国士兵宋存义,只身一人扒在那辆载着会洗照片的日本人的军车上,以命相搏杀了这个日本人,为照相馆众人赢得一线生机,也为那些记录着日军暴行的底片被传递出去赢得了一丝机会,他报答了照相馆老板的收留,也对得起自己曾穿过的那一身军装,这是礼;
为将记录日军罪证的底片传递出去,老金想到用南京沦陷前无人认领的底片,来替换伊藤送来的底片,同时把底片缝到每个人的衣服里,这样谁出去谁就能把底片带出去,这是智;
林毓秀逃出去后,将记录日军罪证的底片交给报社曝光,将老金的遗孤抚养长大,这是信;
《南京照相馆》里的众人守望相助,通过一次次接力,一次次牺牲,才把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传递出去,他们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人性微光,才是真正的“仁义礼智信”!
二刷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在电影最开始伊藤出现的时候,导演就点出了这个人的真面目。
伊藤第一次出现,是急急忙忙赶来为日军拍摄占领南京的照片。
当时有一组交叉剪辑镜头,一边是伊藤在换相机胶卷,一边是日军侵略者在装子弹。
日军侵略者开枪或杀死一个中国人,伊藤就拍一张照片。
虽然伊藤没有开枪,但是,他按下的每一个快门,都是日军侵略者残害南京同胞、打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的子弹!他和那些开枪的日本侵略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侵华战争的罪人!
最让人觉得荒诞和愤怒的是,这边日本军官在杀人摆造型等拍照,那边伊藤在抱怨杀人速度太快,“相机很难捕捉到”、“胶卷感光度太低”、“光线真的不够”……
仿佛他拍的不是日军屠杀现场,而是在某地旅游、摆姿势拍照的一个普通日常。
他完全无视一条条被残害的生命、一个个在他面前倒下的同为人类的身躯!
他对日军在南京的各种暴行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却给被砍头吓坏的小男孩糖果,给尸山血海中的小狗吃的,这更证明了他被军国主义思想渗透后扭曲的三观,更加暴露了他伪善丑陋的嘴脸!
在伊藤的身上,能感觉到那种军国主义思想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中,影响着他的行为处事。
关于这一点,《南京照相馆》的申奥导演在路演时有提到过,根据他们查到的资料,那一代的日本人,从很小开始就灌输那种军国主义思想。
这在华裔作家张纯如写的《南京大屠杀》中有详细记录,该书是根据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当事人日记、书信、影像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事发现场对亲历者的采访写的,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书中表示,在20世纪30年代,军国主义的影响就已经渗透到日本男性的日常生活中了。
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全面渗透:
从小就灌输仇视中国,日本的“天定命运”就是要征服亚洲,并且作为最优秀的种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搞什么大东亚一统之类的思想;
另一方面是肉体层面的全面规训:
日本男性从小学的时候就接受刺刀、射击之类的军事化训练,还有搞解剖青蛙实验练胆量,学校就像是军队,老师就是教官,他们做各种准备以便将来去战场服兵役。
玩具店也会售卖各种军事玩具,一些日本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把木棍捆在身后当手榴弹之类,想象自己是执行自杀任务的“人肉炸弹”,自己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就这样从精神到肉体,军国主义深深植根在那一代日本人心中。
所以,以伊藤为代表的那些日本人,他们不是成为侵华日军后才变成残暴的军国主义者,而是在此之前,他们就已经是军国主义者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场景,伊藤说战争结束后,他想去拍电影,这部分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了小津安二郎的经历。
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
是的,没看错,就是那个以拍摄家庭题材,表现细腻感情和风俗人情获奖无数的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
据悉在他的履历中有两段重要的参战经历:
1937年9月至1939年7月,他以侵华日军毒气部队伍长身份(相当于班长),加入了长达22个月的侵华战争。
1943年6月至1946年2月,他以日军报道部电影班成员加入东南亚战争,参与日军宣传电影拍摄工作。
也就是说,小津安二郎跟随所在的部队,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武汉战役等。
在谈到对于对手中国军队的感想时,这位侵华日军战犯小津安二郎,在《小津安二郎与战争》一书中,以充满优越感与蔑视的口气说:
“看到这种中国兵, 一点不会想到那是人。就像什么地方都能看到的虫子。从他们身上无法承认人的价值, 只不过是狂妄地反抗的敌人, 不,看上去就像是个什么东西, 再怎么扫射(他们),也心平气和。”
电影最后,伊藤因底片泄露畏罪自尽,而同为战犯的小津安二郎,不仅逃过了审判,还成了日本著名导演。
一个在战争中泯灭人性、被军国主义异化的战犯,却在战后一直拍摄与战争毫无关系的、表现家庭代际情感的细腻治愈系影片,何其荒诞,何其讽刺啊?!
1938年1月南京郊外,小津安二郎(左)
电影里,日本侵略者为了伪装“中日亲善”的国际形象,试图摧毁阿昌他们洗出来的罪证底片,掩盖真相;
电影外,面对一份份日军侵华罪证,日本不仅各种不承认,还篡改教材,把“南京大屠杀”,轻描淡写地命名为“南京事件”!
电影《731》的导演赵林山在日本取证时,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的后代说了这样一句话:
“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这句话不仅暴露了加害者后代的傲慢,更揭示了日军侵华历史被篡改的残酷现实!
从1937年到2025年,已经88年了,他们不仅没有对曾经犯下的灭绝人性的罪行道歉、忏悔,甚至还各种抵赖、篡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还对曾经的罪行傲慢上了!
赵林山导演说那一刻,感觉自己又被“侵略”了一次!
电影里那些记录日军罪证的底片,从过去传到了今天,未来还需要继续传递下去!
个人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只要多一个人记得,那些见不得光的底片,那些被掩盖的暴行,那些被困在暗房里的真相,就多一个人接力让它们重见天日!
只要有人记得,只要有人不断发声,那些装聋作哑的人,总有一天要站出来道歉、忏悔!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民族尊严和生命尊严保卫战!
就像《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的导演申奥说的:
“我们除了有战火硝烟以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就是一场舆论战、宣传战和文化战。
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依然没有结束,依然正在互联网上、正在舆论环境当中不停地斗争着!
我们要在这场战争中分清敌友,认清黑白是非曲直!”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强我中华,砥砺前行!
我相信,那一天终将到来!
来源:迷象往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