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上午,作为本届上海书展的“双主场”之一,上海展览中心中心活动区庄重举行“让和平成为信仰,让历史告诉未来”——“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暨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发布会。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二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5日上午,作为本届上海书展的“双主场”之一,上海展览中心中心活动区庄重举行“让和平成为信仰,让历史告诉未来”——“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暨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发布会。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举办,以数字化成果与影像力作,共同守护珍贵历史记忆,传递持久和平信念。历史学者、出版界人士、电视界人士及相关代表齐聚现场。
文献宝库:数字赋能守护历史真相发布会上,“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正式向全球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华栋详细介绍了这一凝结多年心血的重量级学术平台。该数据库脱胎于曾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的“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由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建共享,在首席专家程兆奇教授领衔的工作委员会管理下持续发展壮大。
“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正式向全球发布
数据库堪称一座数字化历史宝库。其核心史料源于智库团队经年累月、跨越国界的心血征集,覆盖美国国家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权威机构所藏档案文献,并融合研究院前沿研究成果。数据库不仅将数百卷文本、超亿文字的文献数字化,还通过多语种识别技术、独创的“庭审时间轴”、跨介质全文搜索功能,实现海量文献的高效整合与智能利用,以严谨的史料、透明的数据,向世界传递历史的真相。使用者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即可同时关联判决书、庭审视频、证据照片,让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凑完整。
它不仅服务于精深学术研究,为战后审判及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坚实基石,更致力于历史真相的社会化普及。直观的庭审时间轴、图形化史料等创新呈现方式,将复杂历史清晰展现,为学校、博物馆等机构提供权威教育资源,在消除历史认知偏差、培育青年一代和平理念方面肩负重任。
影像见证:无硝烟战场上的正义回响紧随其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主任戴波介绍了纪录片《正义的审判》。作为中宣部国际传播局重点项目,该片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提供坚实学术支撑,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工作部与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是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的匠心之作。
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即将播出
为向世界讲好中国维护和平正义的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与公信力,纪录片邀请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Barak Kushner)担任主持人。他跟随摄制组远赴英、日、中、德、美等国家,深入探访世界各地档案馆,搜寻尘封的档案、文件与影音资料,并寻访历史亲历者及其后人。这一独特的国际视角与寻访式拍摄,赋予影片专业的观察维度与生动的叙事张力。影片还广泛采访海内外该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以确凿证据揭露侵华日军罪行,多元立体还原中国依据法理精神审判战犯的全过程,力求实现更优的国际传播效果。
纪录片共分两集,以恢弘视野与细腻笔触,首次系统梳理并影像化呈现了1945年至1956年间,中国主导的12个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的正义审判。据悉,纪录片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期间播出。
鉴往知来:照片里的历史传承与和平回响发布环节后,一场由上海交通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陈亦楠主持的深度对谈,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有别于常规的议题探讨,这场对话的起点是一组极具历史温度的珍贵照片。随着大屏幕上投影出向隆万、叶兴国、程兆奇三位重量级嘉宾在不同时期参与相关历史研究、文献收集、学术交流的现场留影,一幕幕尘封的记忆被重新点亮。
深度对谈,陈亦楠对话向隆万、叶兴国、程兆奇三位嘉宾
从这些定格的难忘瞬间出发,专家们畅谈亲身经历,自然而然地引向了战后审判的深远历史意义、“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在保存原始证据、服务学术研究方面的不可替代价值,以及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在活化历史、教育公众方面的强大功能。对谈的核心共识在生动的个人叙事中得到升华:这些照片背后,是几代学人守护历史真相的接力。详实的历史记录与严谨的学术研究,是抵御遗忘与曲解最坚固的堤坝。而照片所记录的追寻过程本身,连同照片所指向的那场以法律为准绳的庄严审判,共同彰显了法治精神与对和平的执着追求——这是先辈留给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对于深刻认识战争的残酷、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永恒而深刻的镜鉴意义。
活动最后举行了简短的图书签售环节,相关主题出版物受到读者欢迎。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