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光如此,现在老外来中国旅游,最爱去的城市既不是北京、上海,也不是西安,而是重庆。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新鲜,但仔细琢磨琢磨,重庆能有这样的表现,其实藏着不少门道。
最近有个挺让人关注的消息:今年上半年,重庆的消费数据超过了上海,成了中国消费第一城。
不光如此,现在老外来中国旅游,最爱去的城市既不是北京、上海,也不是西安,而是重庆。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新鲜,但仔细琢磨琢磨,重庆能有这样的表现,其实藏着不少门道。
早几年,重庆的发展就挺亮眼。2020年超过广州,2022年甩开北京,到了2025年又跑过了上海。很多人可能会问,重庆凭什么这么“能打”?
其实,这背后既有城市自身的硬实力,也有独特的魅力加持。
重庆的工业底子一直很厚实。早在2011年,有人去参观当地的工厂,近距离看到过三万吨的水压机,那种震撼劲儿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实力。
现在,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第一,汽车产业年产值将近六千亿元,这些扎实的产业基础,为城市的消费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重庆能快速崛起,首先得说说它的直辖市身份。1997年,重庆第三次成为直辖市,这可不是简单换个名头,而是意味着更高的行政级别、更大的自主权,以及更有力的中央支持。
就像办大事儿的时候,城市的“级别”往往决定了能拿到多少资源、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奥运会,北京作为首都肯定是首选,上海作为经济中心也常被委以重任。
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在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方面有了更多主动权,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划发展路径,这为经济和消费的增长铺平了道路。
有了这样的“身份加持”,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都能更高效地推进。比如交通网络的完善,让人员和物资流动更顺畅。
产业政策的倾斜,吸引了更多企业落户,带动了就业和收入增长。老百姓手里有钱了,消费的底气自然就足了,这是重庆消费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重庆最绝的一点,是把别人眼里的“劣势”变成了自己的“招牌”。美国有个汉学家叫费正清,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从昆明坐飞机到重庆上空时,还说过重庆“不适合人类居住”。
因为这里连块平地都难找。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没平地”的山城地形,反倒成了重庆最独特的标签。
轨道穿楼、洪崖洞夜景、长江索道、屋顶跑火车……这些听起来就很“魔幻”的场景,成了重庆的网红打卡点。从2018年开始,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重庆的“8D城市”特质一下子火了。
年轻人喜欢在这里拍照打卡,随便拍张照发在小红书之类的平台上,就能吸引一大波关注,自然而然就带火了旅游。
现在去重庆,尤其是像朝天门码头旁边的来福士广场,经常能看到打扮时髦的年轻人排着队拍照。这种自发的传播,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就连老外也被吸引来了,现在重庆街头的老外,可能比北京、上海还要多。
旅游火了,消费自然跟着涨。游客来了要住酒店、要吃饭、要逛街,重庆的商家也很会抓住机会。
就拿解放碑附近来说,很多空置率高的写字楼改成了酒店,价格还很亲民,两百多块就能住到能看嘉陵江江景的房间,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一举两得。
如果说前两点是重庆消费崛起的“外在条件”,那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和人文特色,就是最底层、最持久的动力。
重庆是长江和嘉陵江交汇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人聚集的码头,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庆人独特的性格——耿直、热情、乐观,还特别会享受当下。
这种性格反映在消费上,就是“有钱要消费,没钱也得消费”,大家不把钱看得那么紧,更愿意为生活里的小美好买单。
在重庆街头走一圈,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烟火气。问路的时候,阿姨不光告诉你怎么走,还会热情地推荐你顺路去魁星楼多看看。
吃重庆小面的时候,店里的阿姨看到你瞄外面的肥肠摊,会机灵地示意你“那个不好吃”;就算不小心把水洒到别人身上,对方看似要发火,开口却是关心你有没有事。这些小事儿,让人觉得这座城市特别有人情味。
说到重庆的消费,就不能不提火锅。这里足足有3.7万家火锅店,真的是三步一个小馆,五步一个大店,密密麻麻遍布全城。而且消费不高,随便进一家店,花不到五十块钱,就能吃到比大城市几百块的火锅还地道的味道。
2024年的时候,北京、上海的餐饮企业日子都不好过,连五星级酒店都要上街摆摊,可重庆的餐饮消费却逆势增长了9.1%,成了名副其实的“餐饮天堂”。
当然,有些老景点比如洪崖洞,因为建了二十多年,设施显得有点陈旧,这也说明城市更新还有不少文章可做,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重庆的喜爱。晚上亮灯之后,从外面看洪崖洞,那种美依然能吸引无数人拍照留念。
有人说“地理决定论”,觉得地理环境决定了文化和区域性格,最终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从重庆来看,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山城的地形造就了独特的城市景观,码头文化孕育了豪爽的民风,这些都成了重庆吸引人流、带动消费的密码。或许,这就是重庆能一路逆袭,成为消费第一城的根本原因吧。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