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班里都有“大纨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7:51 2

摘要:先说“纨”。这字长得就像一团被太阳晒得发亮的丝线——左边“纟”告诉我们这是丝织品,类似陈Sir课上讲的丝帛锦绢绫罗绸缎……总之挺高档;右边“丸”,则暗示它圆滚滚、滑溜溜。古人用“纨”专指那种薄得能透出对面人影、滑得能从手里哧溜下去的细绢。夏天拿来做扇子,风没扇

班里有个孩子,是个大纨绔!当我敲下这三个字时,他的样子立即蹦现我的脑中,印象太深刻。

什么意思呢?

先说“纨”。这字长得就像一团被太阳晒得发亮的丝线——左边“纟”告诉我们这是丝织品,类似陈Sir课上讲的丝帛锦绢绫罗绸缎……总之挺高档;右边“丸”,则暗示它圆滚滚、滑溜溜。古人用“纨”专指那种薄得能透出对面人影、滑得能从手里哧溜下去的细绢。夏天拿来做扇子,风没扇几下,汗先被它晃瞎了眼;拿来做衣服,太阳一照,活像给身上贴了一块会反光的“人形灯牌”。战国时齐国贵族爱穿它,走在临淄大街上,远远看去仿佛一群移动的白炽灯,老百姓眯眼一瞧:嚯,行走的银票!

再说“绔”。这字左边还是“纟”,右边“夸”可不是夸你,而是“胯”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裤子。但注意,它不是我们今天勒得肚子喘不过气的牛仔裤,而是古代版的“阔腿裤+开裆裤”混合体,有点像加肥的长筒袜。富贵人家为了显示“我不用下地干活”,故意把这裤子做得又宽又大,走起路来两筒布像门帘子左右互扇,风灌进去活像给双腿各配了一台空调。更绝的是,人家还在裤腿上绣花纹,金丝银线晃得吃瓜群众直揉眼:这哪是裤子?分明是两幅行走的《千里江山图》!

现在把“纨”和“绔”这对活宝绑在一起——“纨绔”登场了。你可以脑补这样一个场景:某天,汉朝长安城的富二代张三,穿着薄如蝉翼的纨衫,套着宽如帐篷的绣绔,摇着一柄镶玉扇子逛集市。他刚走到卖糖人的摊子前,一阵妖风刮来,纨衫“哗”地糊了他一脸,绣绔“唰”地绊了他一跤,整个人以“大”字形拍在糖人锅里。等家丁把他拔出来,糖稀裹着金线银丝,活像个刚从敦煌壁画里爬下来的飞天。围观群众笑得比糖还甜:“这就是纨绔子弟啊!”

从此以后,“纨绔”就专指那些把高档布料当战袍、把不工作当勋章炫耀的富二代。他们日常三件事:炫富、炫富、还是炫富。比如西晋的石崇,和王恺斗富时用锦缎做五十里步障,活生生把“纨绔”二字绣成了行为艺术;唐朝的杜荀鹤写诗吐槽“如今纵得休官去,一顷桑田也买无”,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些纨绔别得瑟,哪天抄家了连块种红薯的地都没有”。最惨的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明明不爱走仕途经济,却被亲爹贾政一巴掌扣上“纨绔”帽子,可见这词儿从古到今都是家长用来骂熊孩子的终极杀器。

所以记住:单穿“纨”是炫富,单穿“绔”是耍阔,俩字合体就是“炫富+耍阔+翻车预定”。

下次再听到别人说“纨绔子弟”,你就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一上课就迟到、一身的名牌衣服、一部手机不离手、一向不爱背诵九州诗词、一嘴的油腔滑调,一件付出汗水的事也做不成,活脱一个“六一居士”就像一只穿着高定睡衣、在破产边缘大鹏展翅的富贵小孔雀——毛色越艳,最后难免摔得越惨。

来源:天宇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