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化淋巴瘤临床诊疗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医脉通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打造「淋危不惧」学术专栏,聚焦淋巴瘤临床诊疗难点,打造“实战型”学术平台。专栏以疑难病例深度剖析为核心,结合指南共识落地实践、前沿进展精准解读及热点争议权威发声,直击临床
为深化淋巴瘤临床诊疗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医脉通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秀华教授打造「淋危不惧」学术专栏,聚焦淋巴瘤临床诊疗难点,打造“实战型”学术平台。专栏以疑难病例深度剖析为核心,结合指南共识落地实践、前沿进展精准解读及热点争议权威发声,直击临床痛点。
本期,孙秀华教授和李娜教授为我们分享一例极具代表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为临床医师应对复杂DLBCL病例提供思路借鉴,进一步推动淋巴瘤诊疗从“标准化”向“个体化”“精准化”迈进,最终实现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目标。
病例回顾
01患者基本信息
女,42岁
主诉
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10天
现病史
患者2023.4月初发现左侧乳房肿物伴有右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就诊于北京某医院,乳腺核磁提示:左乳占位,超声示:左乳腺多发结节,最大者1.5*0.9cm,双腋下淋巴结。行左乳肿物穿刺,2023.5.27病理于外院会诊示:淋巴造血来源恶性肿瘤,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支持B细胞淋巴瘤,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LCA(3+),CD20(3+),CD3(-),BCL-2(3+),BCL-6(2+),CD10(-),CYCLIND1(-),AE1/AE3(-),CK7(-),CD19(2+),C - MYC(+,10%),MUM1(3+),CD21(-),CD23(-),P53(1+),Ki-67(+80%),PD -L1(22C3)(-),EBER (-)。
FISH 检测:未显示 C - MYC 、BCL -2、 BCL -6染色体易位。
既往史
无特殊
02检查PET-CT
左侧乳腺肿物,伴摄取增高,最大SUV16.1,累及左乳大部分区域,PET测量最大截面约6.9X4.2cm。右侧乳腺腺体致密,未见明显异常摄取。
右侧肱骨头及肱骨近段、L2椎体、右侧髂骨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摄取增高,最大SUV11.4,其中右侧肱骨病变处骨皮质不连续,病灶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余部分椎体摄取不均匀,最大SUV3.4;腰1、2椎体可见高密度灶。右侧肱二头肌条状摄取增高灶,最大SUV2.2。
左侧颈深链、左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右侧肱骨后方肌间隙、腹膜后多发淋巴结,伴摄取增高,最大SUV14.7,大者约1.4x1.1cm。
甲状腺右叶低密度灶,伴摄取增高,最大SUV3.2。口咽、喉部摄取增高,最大SUV4.3。鼻咽、下咽、副鼻窦的放射性摄取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左肺上叶微结节,约0.2cm,未见摄取增高。右肺未见明确结节及肿物,未见放射性摄取增高。双肺门、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右心摄取不均匀增高,最大SUV5.0。
肝脏多发低密度灶,未见摄取增高,大者约1.2cm。胆囊底部摄取略增高,最大SUV3.0。右侧肾盂扩张。宫腔摄取略增高,最大SUV2.4。双侧附件区软组织饱满,伴摄取增高,最大SUV4.9。部分肠管、肛区良性摄取。脾脏、胰腺、胃、左肾、双侧肾上腺的放射性摄取未见明显异常。腹盆腔及双侧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脑实质的放射性摄取未见明显异常。
肩关节MRI
右肩关节在位,盂唇形态、信号未见明显异常。肱骨头-骨近段可见软组织信号影,呈稍长T1压脂稍高信号,边界尚清晰,大小约为24.2mm X 24.1mm X 59.1mm,部分层面骨皮质不连续,周围软组织略增高;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圆肌走行可,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盂唇韧带复合体形态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肱二头肌长头腱走行可,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周围可见环绕长T2信号。盂肱关节腔可见少量积液征象。腋窝及肱骨近段后方可见肿大淋巴结影。
辅助检查
乳酸脱氢酶(LDH) 278.4↑ U/L;β2-微球蛋白(β2-MG) 2.48 mg/L
骨穿:未见典型淋巴瘤细胞浸润骨髓象
03诊断
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Ⅳ期A组 aaIPI评分3分 高危
侵及左侧乳腺 侵及右侧肱骨、L2椎体、右侧髂骨 侵及左侧颈部、
左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及右侧肱骨后方淋巴结
04治疗
治疗方案:Pola-R-CHP方案*6
具体用药:利妥昔单抗 600mg d1 ivgtt,维泊妥珠单抗 90mg d0 ivgtt,表柔比星 100mg d1 ivgtt,环磷酰胺 1.0g d1 ivgtt,泼尼松 100mg d1-5 po,21天一周期。鞘注2次:甲氨蝶呤15mg、阿糖胞苷50mg、地塞米松5mg。R-HD-MTX*2周期。
中期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Deauville评分:3分)
淋巴瘤治疗后复查,与2023.06.01外院 PET/CT 比较:1、原左侧乳腺肿物及糖代谢异常增高灶消失;原颈部左侧、左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右肱骨后方肌间隙、腹膜后多枚糖代谢异常增高淋巴结,体积明显缩小或消失,异常糖代谢消失:右肱骨头肌近段病灶糖代谢明显减低(低于肝右叶):腰椎和右髂骨糖代谢异常增高灶基本消失;结合病史,以上符合淋巴瘤治疗后改变(Deauville评分:3分)。
2、脑内糖代谢未见明显异常。
3、甲状腺右叶低密度灶糖代谢增高,建议超声检査:多发肝囊肿:右侧肾盂扩张:右肩周软组织非特异性摄取可能性大。
终期评效:CR(Deauville评分 2分)
淋巴瘤复查,与2023-08-14我院PET/CT比较:1、右肱骨头及肱骨近段病灶代谢较前相仿,右髂骨低密度灶代谢较前略增高,以上代谢均低于纵隔:腰1、2椎体高密度灶未见异常高代谢,较前相仿;骨弥漫性代谢增高,较前相仿,考虑反应性改变,随诊。(Deauville评分:2分)2、双侧枕叶皮层高代谢,考虑良性,请结合临床及颅脑MRI;余脑内未见异常高代谢。3、甲状腺右叶低密度灶代谢增高,较前相仿,请结合甲功及超声:双侧乳腺增生:多发肝囊肿:右侧肾盂扩张。4、右肩周软组织高代谢,较前相仿,考虑非特异性摄取可能性大。
一线治疗后巩固治疗
拒绝自体移植
巩固放疗:乳腺病灶以及骨(2023.12.5-2024.1.5)
病情变化
放疗结束后,每3个月复查,病情稳定。
2024.06(放疗后5个月)开始出现反复的下颌部及颈部阵发性疼痛,逐渐出现胸背部疼痛,为电击样疼痛,逐渐加重。
2024.06.25复查PET-CT,提示病情进展
2024.6.25 PET-CT:淋巴瘤治疗后,与我院2023-09-27全身PET/CT比较:1、颅内近右侧颞骨岩部条状糖代谢增高,垂体窝结节状糖代谢增高:脊椎多处神经根走行区结节、条状糖代谢异常增高:左侧椎旁胸膜结节糖代谢异常增高,以上均较前新发,结合病史,符合考虑淋巴瘤PET影像表现(Deauville评分5分),建议治疗后复查。
2024.7.5脑脊液细胞学:
形态描述:找到较多淋巴细胞,部分淋巴细胞形态异常,呈退化性变。
提示:倾向非霍奇金淋巴瘤(DLBCL)脑膜浸润,建议结合免疫分型,及时送检。
2024.7.1行Ommaya囊植入,行阿糖胞苷+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每周2次
2024.7.3请外院进行MDT会诊,会诊意见如下:1.建议首选CAR-T治疗。2.桥接方案: 泽布替尼+塞替派+VP-16+IFO方案+颅脑放疗+鞘内注射每周2次
2024.7.5 行自体淋巴细胞采集。
2024.7.8给予化疗1次:泽布替尼 160mg bid po;噻替哌 60mg d4(按40mg/m2);VP16 400mg d1;IFO 1.5g d1-3;鞘内化疗:每周2次
颅脑放疗(1.5Gy,Bid,10天【2024.7.8-2024.7.19】,共30Gy)
2024.8.3 行FC方案清淋
2024.8.8 上午行CAR-T细胞回输。回输后不良反应:ICANS 2级。2024.8.12(d4)出现颜面部、球结膜水肿,舌震颤,无意识障碍,ICE评分6分
抽取脑积液时颅压增高,急查颅脑核磁未见明确脑水肿征象;给予地塞米松10mg Q6h 3天,甘露醇 100ml Q8h 3天;上述症状好转。回输后不良反应: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期持续到第54天才开始恢复。
2024.9.10 PET-CT:CR
维持治疗
在骨髓抑制恢复后,开始口服伊布替尼靶向治疗
2024.12.2 PET-CT:CR(3个月)
治疗心得
从该患者治疗经过和既往临床实践经验得出,治疗年轻高危的DLBCL患者POLA-R-CHP方案有一定的优势,起效较快,但不能克服颅内受侵的不良预后因素。对于原发乳腺的DLBCL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高,该患者接受了鞘注2次:甲氨蝶呤15mg、阿糖胞苷50mg、地塞米松5mg,R-HD-MTX*2周期、乳腺区放疗,仍未逃脱中枢复发的厄运。提示我们应该寻找更有效的中枢复发预防措施,但目前还没有标准的预防方案。淋巴瘤中枢复发不一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临床医生早发现早诊断。该患者出现反复的下颌部及颈部阵发性疼痛,逐渐出现胸背部疼痛,为电击样疼痛,逐渐加重,常规的CT检查未见异常。原以为化疗及放疗后的神经毒性,但因为症状逐渐加重伴LDH升高,提示病情恶化。PET-CT为该患者确诊复发提供了明确的证据,颅内近右侧颞骨岩部条状糖代谢增高,垂体窝结节状糖代谢增高,脊椎多处神经根走行区结节、条状糖代谢异常增高,左侧椎旁胸膜结节糖代谢异常增高,以上均较前新发,结合病史,符合考虑淋巴瘤PET影像表现(Deauville评分5分)。后经脑脊液检查进一步确认中枢神经受累。在复发诊断环节,凸显了PET-CT在诊断神经根受累的优势。因为该患者是在一年内复发,属于难治性患者,ZUMA-7和TRANSFORM研究都提示我们应该首选CAR-T治疗。在CAR-T细胞制备期间,桥接治疗的选择也很重要,为了有效缩减肿瘤负荷,我们通过院际间MDT制定了泽布替尼+塞替派+VP-16+IFO方案+颅脑放疗+鞘内注射每周2次的桥接方案。实践证明,颅脑放疗没有增加ICANS风险。Ommaya囊植入为该患者提供了反复检查脑脊液和中枢给药的便利。至今CAR-T细胞回输已经1年,回输后伊布替尼维持治疗,患者处于持续CMR状态,脑脊液中仍可查到CAR-T细胞,提示伊布替尼在CAR-T细胞扩增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从该患者重获新生的经历我体会到MDT的重要性以及TCE(T-cell engager)疗法的先进性。
孙秀华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淋巴瘤骨髓瘤诊疗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中西整合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第三届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淋巴细胞肿瘤及头颈部肿瘤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娜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淋巴瘤及头颈部肿瘤科副主任
美国哈佛大学附属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访问学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头颈部肿瘤多学科诊疗及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淋巴细胞肿瘤及头颈部肿瘤医工融合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秘书
辽宁省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秘书
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和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淋巴瘤骨髓瘤专委会委员
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多篇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淋巴瘤及头颈部肿瘤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耐药机制。
编辑:Cherry
审核:孙秀华教授,李娜教授
排版:Nicole
执行:Nicole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