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店老板都在叫苦,难道不是活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9:43 2

摘要:有时候你揣着现金进去,都没办法买东西!非得是金发碧眼的老外,掏出一叠外汇券,柜台后面的人才肯把玻璃柜擦一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彼时的国营文物商店,像是专给外国人开的杂货铺。

有时候你揣着现金进去,都没办法买东西!非得是金发碧眼的老外,掏出一叠外汇券,柜台后面的人才肯把玻璃柜擦一擦。

本文配图仅供参考

现在想想挺有意思,当年被当作破烂处理的官窑盘子、名人字画,如今在拍卖行里一个个身价翻得比房价还快。那时候十块钱就能买到雍正盘子,字画按堆卖,铜镜论斤称。

稍微有点先见之明的,留下来一些官窑、家具,哪怕银元都行,到后面那也是发家的本钱。

如今的某些富豪,发家史的第一章往往就写着“偶然收藏”,至于为什么是偶然?那就不能多说了。

到90年代,古玩市场刚兴起时,和美国的西部淘金热不相上下。法律条文还没完善,遍地都是"一眼大开门"。

后来开店的人,基本都是从铲地皮开始的。他们背着麻袋全国转悠,从乡下老太太的腌菜坛子底下,扒拉出康熙年的碗。

从废品站抢救出明清家具,从儿童的“尿壶”上发现大明宣德年制......

那会儿基建狂潮刚起步,工地野外挖出些什么,消息灵通的贩子比考古队速度还快。

有个老玩家说过,九十年代干这行的,只要腿脚勤快脑子不傻,闭着眼都能赚钱。某些所谓的“大藏家”,并不是眼力多牛,只不过是刚好赶上风口而已。

因为90年代真东西多假货少,玩家们还保持着某种奇怪的诚信:至少骗你的时候会编个像样的故事。

可惜好景不长,就像所有来钱太快的行当一样,古玩市场很快变成了假货博览会。

21世纪后,刚开始是高仿混着真品卖,后来变成高仿里掺着精仿,现在连地摊上的某些“出土文物”都自带做旧说明书。

鉴定行业,某些专家的工作就是开证书,至于真假得看你身份。

为何要“放任”赝品的泛滥,而不控制?

拍卖行为何放弃鉴定依据,把图录里的“传承”当主力?

货源,为何被“有意识”的控制向天价的高端市场靠拢?

以前玩家们讲究“眼学”,现在得讲究“化学”,得知道怎么分辨盐酸泡的和土里埋的。

早期开店的人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在最火热的时候进场开店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都被“套牢”,被限制的无法破局。

如今还在古玩市场坚持的小老板们,日子过得就像在走钢丝。左边是越来越严的法律红线,右边是越来越真的假货,稍不留神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以前开店只要有个营业执照就行,现在就不好说了。有个老板跟我抱怨,收件东西跟做贼似的,明明是在市场淘到真东西,但必须探究来源,自己又不是侦探,怎么查?这不是扯淡嘛!

前阵子他收了面铜镜,结果被人举报说是涉案文物,折腾了小半年才证明清白。讽刺的是,最后鉴定出来是个高仿,连文物都算不上。

现在把大门一关,没有熟客找都懒得开门了。

没底线的,干脆就做起了赝品生意,直播间里能把故事说出了花,这下更加剧了人们对古玩行“坑蒙拐骗”的刻板印象。

没有来源的精品可能犯法,糊口的赝品又涉嫌欺诈。有人问那怎么玩?就去拍卖行或文物商店花大价钱买呗,这不正是某些人希望的嘛。

这行就像个漏水的破船。老一辈的早就坐着救生艇走了,剩下的在甲板上忙着舀水,却不知道这船还能撑多久。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