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女硕士考编被拒,一句“我们不敢要你”引争议,到底是谁的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9:25 2

摘要:一个211学校的女硕士,去考我们当地的一个事业单位编制,笔试面试全过了,结果最后关头被单位一句话给拒了:"我们这庙小,实在不敢要你。"

一个211学校的女硕士,去考我们当地的一个事业单位编制,笔试面试全过了,结果最后关头被单位一句话给拒了:"我们这庙小,实在不敢要你。"

这话一出,网上直接炸了锅。有人说这单位是瞎胡闹,放着高学历人才不要,脑子进水了;也有人说这硕士怕是有点"问题",不然单位怎么会放着现成的高分选手不用?吵来吵去,倒是让我想一句俗话:"找工作就像穿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一、"天之骄女"考编记:从一路绿灯到突然急刹车

这姑娘叫小林(化名),老家在一个小县城,爸妈都是普通工人,从小就盼着她能"考出去"。小林也争气,高考的时候考进了南方一所211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后来又保送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

在老家亲戚眼里,小林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顶配版。谁家孩子不爱学习,家长准会说:"你看看人家小林,都读到硕士了!"每次过年回家,小林光是应付各路亲戚的"灵魂拷问"就得花上大半天——"工资多少啊?""找对象了没?""什么时候在大城市买房啊?"

其实外人不知道,小林在大城市过得并不轻松。研究生毕业那年,她投了几十份简历,要么是工资低得不够交房租,要么是工作内容跟专业八竿子打不着。她学的中文专业,说好听点是"万金油",说难听点就是"没专长",想进大厂做文案,人家要的是有新媒体经验的;想当老师,重点学校卡本科出身,普通学校又觉得她学历太高"留不住"。

折腾了大半年,小林累了。她给家里打电话说:"妈,我想回家考编。"

她妈在电话那头哭了:"回来好,回来好,家里稳定。"

决定考编后,小林卯足了劲。她报的是我们市一个区的文化站,招1个人,要求中文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报名的时候,系统显示有87个人报了这个岗位,小林心里有点打鼓,但转念一想:"我一个211硕士,还干不过一群本科生?"

笔试那天,小林提前半小时就到了考场。拿到卷子一看,全是些基础知识,什么公文写作格式、当地文化历史、时事政治,这些都是她复习时重点啃过的。她唰唰唰写得飞快,提前40分钟就交了卷,出来的时候还跟门口的老师笑着打了个招呼。

成绩出来那天,小林的手都在抖。点开查询页面,她排在第一名,比第二名高出12分。她激动地给爸妈打电话,她爸在那头一个劲地说:"好!好!晚上我跟你妈整两个硬菜!"

面试的时候,小林更自信了。面试官问的问题都挺常规:"为什么想考我们单位?""如果考上了,打算怎么开展工作?"小林结合自己的学历和专业,说了一堆"利用专业知识提升文化站服务水平""结合新媒体扩大文化宣传"之类的话,说得面试官频频点头。

面试成绩出来,她还是第一。

按说这时候,就该体检、政审,顺理成章入职了。可就在小林等着单位通知的时候,她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是文化站的负责人打来的。

"小林啊,"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犹豫,"你那个情况,我们班子开会研究了一下..."

小林心里咯噔一下:"王主任,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也不是问题,"王主任叹了口气,"就是觉得吧,你一个211硕士,来我们这小文化站,有点屈才了。我们这儿活儿也不复杂,本科生完全能应付。你这学历,进来怕是干不长,到时候你难受,我们也麻烦..."

小林当时就懵了:"王主任,我报考的时候符合条件啊,笔试面试都是第一,你们不能因为这个就刷掉我吧?"

"我们也很为难,"王主任的声音更低了,"主要是...我们不敢要你。怕留不住人,到时候岗位空着,我们没法交代。"

挂了电话,小林哭了整整一下午。她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考上的,怎么就因为"学历太高"被拒了?

二、到底是谁的错?

小林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网上后,风评不一。

有替小林抱不平的:

"这什么操作?合着学历高也是错?那招聘的时候咋不直接写'本科及以上,硕士免谈'?"

"就是欺负人!笔试面试都过了,现在说不要就不要,把人家当猴耍呢?"

"这单位肯定有猫腻,说不定是想把名额留给关系户,找个借口罢了!"

也有为单位说话的:

"我觉得单位没做错,人家是务实。硕士进来,干着本科生的活儿,时间长了肯定有怨气,到时候跳槽了,单位不是白忙活了?"

"我们公司以前也招过一个名校硕士,结果干了仨月就跑了,说'学不到东西',害得我们又得重新招人,别提多麻烦了。"

"高学历配低岗位,本来就容易出问题。就像让博士生去教小学一年级,不是说不行,但大概率长不了。"

还有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我当年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应聘一个小公司的文员,老板跟我说'你学历太高,我们庙小容不下',现在想想,人家说得对,我后来去了大公司,确实更适合我。"

"找工作真的要看匹配度,不是学历越高越好。我表姐是博士,去应聘一个社区岗位,也被拒了,人家说'我们这儿不需要做研究的'。"

吵来吵去,基本上分成了两派:一派觉得单位歧视高学历,不守规矩;另一派觉得单位考虑得有道理,毕竟"留不住人"是现实问题。

其实我倒觉得,这事,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

先说说小林这边。她一个211硕士,放着大城市的机会不拼,非要回老家考个基层文化站的编制,图啥?无非就是图个稳定。但她可能没琢磨明白,基层单位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

基层文化站的活儿,说好听点是"传播文化",说实在点,就是组织个广场舞比赛、办个书法培训班、整理整理档案、写点宣传稿,技术含量真不高。本科生学的知识完全够用,甚至高中生用心学也能上手。

小林这样的高学历人才,脑子里想的可能是"创新""突破""提升",但基层单位更需要的是"稳当""踏实""耐得住寂寞"。这就好比你买了个顶配的电脑,结果天天就用来聊QQ、看视频,不是说不行,但确实有点"资源浪费"。

再说说单位这边。他们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的,想法多,流动性大。今天觉得稳定好,明天可能就嫌工资低、没前途,转身就走了。

我认识一个在街道办工作的朋友,他们单位前年招了个985的硕士,领导本来挺重视,想重点培养,结果那硕士干了半年就辞职了,说"每天处理家长里短,太消磨人了"。他一走,手头的活儿没人接,害得同事们天天加班,领导被上面批了好一顿。从那以后,他们单位招人,宁愿要能力差点但看着踏实的,也不敢要那些"看起来就留不住"的高学历人才。

所以说,单位那句"我们不敢要你",虽然听着刺耳,但背后藏着的是基层单位的无奈——因为他们折腾不起,也耗不起。

三、高学历"屈就"基层,到底难在哪儿?

可能有人会说:"高学历怎么了?高学历就不能去基层奉献了?"

能,当然能。这些年,不少名校毕业生去基层当村官、去偏远地区支教,干得风生水起,受人尊敬。但这种"奉献"和小林这种"考编",其实不是一回事。

前者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情怀去的,知道基层苦、基层累,但愿意为了理想去付出;后者更多的是把基层当"避风港",觉得"稳定"就好,一旦发现现实和想象不一样,很容易打退堂鼓。

高学历人才去了和自己"不匹配"的岗位,大概率会遇到这几个问题:

1. 心理落差大

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拿到硕士博士文凭,结果每天干的活儿,初中生都能做,换谁心里都得有点想法。

我表妹是个二本本科,在一家小公司做行政,每天发发通知、订订会议室,她说觉得挺"自在"。但要是把她换成一个985硕士,估计用不了一个月就得崩溃——"我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就为了给人订会议室?"

这种心理落差,会慢慢变成怨气,要么天天抱怨,影响团队氛围;要么消极怠工,混一天是一天。

2. 工资跟不上预期

基层单位的工资,大多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你是硕士就给你开翻倍的工资。本科生一个月4000,硕士最多5000,撑死了差1000块。

但对于高学历人才来说,他们的"机会成本"更高。如果不去基层,他们可能在大城市找到月薪8000、10000的工作,虽然累点,但赚得多。时间长了,看着同学一个个升职加薪,自己拿着死工资,难免会动摇。

3. 发展空间受限

基层单位就那么大,职位就那么几个,想往上爬,不光看能力,还得看资历、看机会。高学历人才习惯了"靠成绩说话",到了这里发现"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而且基层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干个三年五年,能力提升有限。到时候再想跳槽,会发现自己除了"有编制",啥核心竞争力都没有,高不成低不就,更尴尬。

所以说,基层单位"不敢要"高学历人才,不是歧视,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他们怕的不是人才太优秀,而是怕这种"优秀"留不住,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找工作就像谈恋爱,"门当户对"很重要

其实这事儿说穿了,就是一个"匹配度"的问题。找工作跟谈恋爱一样,不是你条件越好就越合适,得看双方合不合拍。

你让一个追求事业成就感的人,去干一份重复性的工作,就像让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天天待在安静的图书馆,肯定长不了。

我想起一个大学同学,学计算机的,985硕士,毕业的时候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大厂的算法岗,年薪30万,但是要996;另一个是老家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岗,月薪5000,朝九晚五。

他当时犹豫了好久,家里人都劝他选事业单位:"稳定啊!大厂多累,说不定哪天就被裁了。"

但他最后还是选了大厂。他说:"我学了这么多年计算机,就是想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让我天天在单位修电脑、装系统,我会憋死的。"

现在他在大厂做得挺好,虽然忙,但每次聊天都能感觉到他的成就感。

还有一个朋友,女生,普通二本毕业,学的汉语言文学。她当年找工作的时候,拒绝了一家外企的offer,选了我们市的档案馆。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外企多好啊,工资高,还能锻炼人。"

她说:"我就想找个安稳的工作,不用加班,能按时回家陪我爸妈。档案馆的活儿虽然枯燥,但适合我这种喜欢清静的人。"

现在她在档案馆做得很开心,每天整理整理档案,写写材料,下班了就去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所以说,找工作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高学历不是错,基层岗位也不是没前途,错的是把两者硬凑在一起,明明不合适,非要强求。

小林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儿。她只看到了"编制稳定",却没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适应基层的工作节奏和内容。也许她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屈才",只是暂时把考编当成了"退路"。这种潜意识里的"不甘心",其实单位是能看出来的。

而单位的问题,在于不够坦诚。既然担心留不住高学历人才,不如在招聘的时候就把话说清楚,比如在岗位描述里加上"希望长期从事基层工作""能接受工作内容相对单一"之类的条件,或者在面试的时候多问问候选人的职业规划,筛选出真正合适的人,而不是等到最后关头才说"不敢要",既耽误了别人,也给自己惹了麻烦。

这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就业环境对"学历"的执念太深了。

好像学历高,就必须得找个"高大上"的工作才配得上,这就是学历上的门当户对;要是高学历的人去干了"不起眼"的活,就会被说"白读书了""浪费人才"。

但其实,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不是人生的"天花板"。它能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但不能决定你必须过什么样的生活。

北大毕业生能去卖猪肉,而且能卖成连锁品牌;名校硕士能去当外卖骑手,而且能写出爆款文章记录生活;博士生能去当农民,而且能用科学知识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这些人之所以能被认可,不是因为他们的学历"配得上"他们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选择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找到了价值。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拿着高学历,却眼高手低,觉得"这活儿配不上我",那就算给他再好的工作,也干不出名堂。

所以说,与其纠结"学历太高被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样的工作能让自己既稳定又不憋屈?

对于小林来说,这次被拒也许不是坏事。它至少能让她明白,考编不是唯一的出路,与其在一个"容不下"自己的地方纠结,不如去找一个真正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岗位。

而对于那些基层单位来说,也该反思一下:如何才能既吸引人才,又留住人才?不是简单地"不敢要",而是要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觉得"值得留下来"。

最后想说一句:找工作就像穿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别被学历绑架,也别被别人的眼光左右,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比什么都重要。

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阿宇探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