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最嚣张的“顶流生物”,无差别攻击每一个路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9:29 1

摘要:最近不少城市遭遇“洗礼”,打工人上班路上迎头就是一泡,下班路上淅淅沥沥沾一身。

最近不少城市遭遇“洗礼”,打工人上班路上迎头就是一泡,下班路上淅淅沥沥沾一身。

始作俑者是无差别攻击所有人的——蝉,美其名曰夏日的妙音精灵,低情商说法则为忘情了发狠了只管尿和嚎。

“这年头,蝉也能被网暴”,北方网友围观着南方人对蝉的深恶痛绝,嚼着嘴里的蝉·满汉全席。

@Andy全球

的确,没有一只蝉能走出山东的饭桌,上海的“蝉系雷鸣暴雨”里也没有一只蝉是无辜的。

作为今年夏天的顶流动物,蝉的存在感比肩烈日和热浪,被戏称为“夏天具象化的体现”。

今年夏天高温席卷北方各地,北京切换成了“蒸烤一体机”模式,这样的歹毒天气下,很多人在吐槽蝉鸣更刺耳了。

这种刺耳不是“心情不爽时一切杂音都加倍闹心”,而是蝉真的在变吵闹。

这一变化与天气有着强烈的相关性,蝉和人一样“承受”着天气的变动,就像人在炎热环境中出汗会增加。

“蝉尿”“蝉宴”让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蝉身上,以及蝉所处于的环境——

为什么会出现蝉大爆发的现象?诱发因素有哪些?与日常工作学习无关的知识牵引出男女老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随着信息差逐渐被攻破,生物课本里“地球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系统”这句判词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01

蝉鸣扰人又着实美味

南北方人跟蝉刚上了

这大概是上海东方明珠在互联网上最“手忙脚乱”的一次。

上一个AI视频里正在“消灭”喝蜜雪冰城的外地游客,下一个恶搞片段里巨塔已经开始对蝉展开精准打击。

自从入夏,此起彼伏的物理蝉鸣催生了此起彼伏的赛博吐槽声,酣畅淋漓的蝉尿型降雨激发了酣畅淋漓的精神破防。

知了猴、咪咪嘎、节流鬼等名字飘荡在大家网上冲浪的海域。

在社交媒体上稍一检索,就仿佛拆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收获大片有关蝉的“恶评”:

“老天赏饭吃,但走在树下完全不敢张嘴”。

“被滋得不敢睁开眼,真想把它们一窝端了”。

IP为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网友急了,想把它们一锅端了。

蝉,能解馋。炸金蝉、盐渍后清蒸、爆炒酱焖,北方的夏日限定硬通货有了。

甚至还酝酿出了“蝉经济”,山东、河南等地有的举办“金蝉节”、开发采摘活动,有的养殖基地日销上万只。

童年回忆中没有蝉陪伴左右的东北网友也表示,蝉今年刷了些存在感。

蝉联、蝉纱、蝉鸣这些词汇和意象,有了具象落地的感知。

不过多数情况下是不那么令人愉快舒适的,“哪有什么夏日蝉鸣的悠闲惬意,只有听着蝉叫失眠时想大叫的烦躁”。

大家的日常生活感受,与周边生物的繁衍数量、生长习性密切相关。

根据生物环境学研究者Albert介绍,中国大陆地区最常见的三种蝉类是蟪蛄、黑蚱蝉、蒙古寒蝉,对应的生命周期分别为3、5、7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下潜伏期”。

网友们寓情于景,想化身一只爆睡3年起步的蝉,醒来对着四周狂叫不做任何解释,还在树上平等地滋每一个路过的人类,然后挂掉。

@美丽浙江

今年这一大批打造出蝉鸣蝉尿盛况的蝉,属于在 2025 年地同步进入羽化高峰期。

这种现象在昆虫学中被称为 “周期重叠”,理论上每 105 年(3、5、7 的最小公倍数)才会出现一次完全重叠。

今夏虽未达到完全同步,但多个周期的部分重叠已导致成虫数量据估计较往年激增 3-5 倍。

想必热爱数学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蝉的生长周期都是质数。

兰州大学生态学教授肖洒分享,这是它们的生存智慧。

周期重叠的循环年限拉长,这样就能减小被天敌“团灭”或者生存状况恶劣时大规模“减员”的风险。

包括蝉在内的地球生灵,既受物种的自然规律调配,也受生存环境的影响。

周期重叠遇上高温、潮湿、强光的环境时,蝉就如同春笋一样炸开了花。

这个盛夏在蝉的地盘穿梭,便会时不时被滋、被高达70-90dB的持续性高分贝鸣叫环绕。

02

当一只想要尽情释放的蝉

处于愈发湿热的夏天

心情烦闷之时再被蝉鸣、蝉尿无差别攻击,很难不对蝉有意见。

可惜蝉不会说话,不然必定要跟网友大战八百回合,诉说自己“并非故意扰民”。

屈服于先天设定,也只能以“喔嘤喔嘤...喳”“muying~ma”或“wingwingwing”的吱哇乱叫声表达自我。

蝉鸣也有口音,颇具地域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蝉,蝉和人类在面对糟糕天气时 ,所处的“被动调试”位置是一致的。

聚焦到闹“蝉灾”的上海,经历了异于常年的天气变化。

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改变,结结实实作用到了蝉的身上。

这首先会带来繁衍上的变动,蝉的降生要素快被拉满了。

2024 年上海秋冬季的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 1.2℃,今春大地回暖提前,为蝉卵孵化提供了理想环境。

与此同时,今年超长梅雨季(降雨量 292.9 毫米)和持续高温(日均超 35℃)的双重buff,恰好满足了蝉若虫羽化的两个关键条件:

土壤湿度维持在 60%-70% 的最佳范围,地表温度长时间突破 28℃的临界值,触发了蝉集体破土而出的生物信号,朝着让蝉的数量增长的方向施加大力。

这些天气要素的变化还会带来蝉群节律、生命活动等的改变,也就是在数量增长之外、多位受访专家所强调的物候变化的另一个切面——

在今年夏天集中式、高强度地呈现为蝉的鸣叫以及体液的排放。

有着多年昆虫研究经验的Albert介绍,蝉是变温动物、温敏型昆虫,会根据环境温度调控自己的行为。

一般来说,当温度超过25℃时雄蝉进入“启动态”,进行以鸣叫为特征之一的求偶流程。

环境温度高,新陈代谢随之增强,吮吸树汁并及时排尿的的频次增多、强度加大,树底的行人随之遭殃。

@北京时间@潇湘晨报

除了温度、湿度,光照同样是重要的强相关影响因素,在气象局长期追踪蝉群物候变化的郭飞燕工程师就进行了一些此方面的研究。

在光照强烈、空气潮湿时,蝉的鸣叫和排尿行为会更旺盛。

所以大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下雨前后、一天中日头强劲的时候,更容易遭到蝉的“暗算”。

有些网友疑惑于为什么体感这两年的蝉晚上也在叫个不停,其实谜底也与这些天气要素相关。

一是夜间温度依然居高不下,二是城市光污染在加重,二者构成了蝉“不愿意好好休息”的诱发链条的一环。

除了人工光源带来的光照改变,人类的绿化行为其实也在影响着蝉的生长发育。

一位研究领域覆盖城市物种的生态学专家透露,一些城市的蝉爆发与行道树的栽种有关。

近两年新增绿地面积 2000多公顷的上海,法桐、香樟等蝉类偏好的宿主树种是主要树种。

这些树木为蝉提供了稳定的根系汁液营养来源,每一颗能承载起50~80只蝉求偶鸣叫、代谢排泄的“树屋”功能。

与此同时,这些树种的经济适用性高,易栽种成活、景观效果突出,拥有作为城市行道树的诸多优点。

打工人享受了带来“公园20分钟效应”的茂盛大树,也被迫接受内环绿化密集区域的蝉密度快要突破人类忍耐阈值。

这么一看,蝉怎么不算是与人类共享福共患难的昆虫界好朋友呢。

“牛马”在高端写字楼里制造内透景观;蝉在外面迎着光的感召透支自己的生命能量,蝉成虫仅能存活数周,8月下旬鸣声将自然消退。

03

共存是唯一的解法?

气候变化的触角连接着人类

从表观上看,蝉的数量激增、生命活动变活跃,似乎对蝉本身而言有利。

倘若放眼更长的时间周期和整个生态系统,则没有明确的利弊之分,更客观一些的定义是“反常”。

我们上面所说的东北地区的蝉有“扰民”趋势,就跟地区温度整体升高、雨带北移有关。

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的“蝉瀑布”,跟持续降雨、高强度热浪等相关。而这些极端天气,又是气候变化在短时、局部的表征。

近些年来,学界研究和大众体验都能得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气候变化日益显形,地球这个偌大房间里的大象正在以我们普通人明显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会直接作用于人,比如在高湿度环境下体感温度比实测高温还折磨人;

也会间接施加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物候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人。

昆虫科普博主@斯洛的积分昆虫学 向我们普及了一个“生境”的概念,指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地表状况变动、人类活动的干预或侵扰等,都会改变物种的生境。

蝉的生境扩展到东北,便是一个典型例子。

蝉作为一种指示“气候变化”的监测物种,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气温、湿度等要素的变化,气候变化循着链条传导而来。

Albert还提到,囊括在气候变化大议题下的城市热岛效应在这几年越发显著,相关话题也有不小的普世讨论度,蝉今年的爆发情形就与之有关联。

研究极地和冰川植被的肖洒教授介绍,极地和冰川是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比较大的两种生境。

很多高原地带的灌木丛、草甸线在往更高处退,栖息其间的动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于是近几年“野生动物闯入城市、牧民家中”类似的新闻多了起来。

青藏高原的猞猁、雪豹等,在领地圈缩小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食物来源,不得不下山、过河,来抢村民的圈养牲畜。

进行野外昆虫摄影的博主@Jambo 表示,很多前几年容易拍到的昆虫,这几年不常见了。

他推测这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有关,造成的影响不局限于数目上的变动,还在于栖息地的转移和习性的改变。

当视野转回城市,城市居民的感受会更具弥散性、新感知渗透进日常。

雨带的北移和南方极端高温出现频次上升,使得一些之前一般在南方出没的蚊虫北上。

北方居民被此前从未“领教”过的蚊虫叮咬,南方IP的网友在评论区传授防蚊虫技巧。

如果说动物的物候变化较为显性,那植物的物候变化则是以表观看不明显但存在感极强的方式表现出来。

就比如今年席卷各地的春季过敏,这种现象与城市绿化的树种选择和树种物候变化有关,而后者又与气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气候变化大症候下的暖冬和早春,使得植物花期提前且繁殖季延长,圆柏、蒿草等的孢子大量释放,造成人群的集中型过敏爆发。

擅长自我开解的打工人们开发了成吨的梗,“于是爱在春风里抬头,从此春天的花语变成了奥氯他定”。

地球是一整个生态圈,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所以在今年夏天的“蝉灾”现象里,我们见到了生境的变化、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地球就是所有物种的共同生境,蝴蝶效应其实每时每刻都在以不同形式“爆发”出来,过敏风暴、蚊虫北上、野生动物进入城市......

多位受访专家在采访中呈现了作为地球居民的不同切面,有对普通人日常生活体验的着眼,也有对地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切。

从普通居民的角度出发,会觉得蝉很吵闹,希望能“烹之、粘之、杀之而后快”。

作为掌握了一些信息差的研究者,他们认为“共存”是长期趋势,地球是所有物种的目前已知的唯一底座,生存并生活于此。

就像人要和过敏、高温共存一样,气候变化带来的改变,平等地降临到万物生灵身边。


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为自己调试一个合适的空调温度、记得出门带伞、保证一定质量的睡眠,以及有意识地做一些节能减排的小改变。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