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省民勤县,是一个以坚韧不拔著称的沙漠之城, 若非民勤的存在, 巴丹吉林与腾格里 两大沙漠恐将无缝对接,其南下的沙化步伐将更加肆虐,河西走廊这一历史与文化的长廊,或将面临被无情吞噬的命运。在这片曾被联合国环境署标注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青年仲麟,用多
“有些花开在高原上,有些草长在田野间,而我要把梭梭树种在沙漠里。”这是95后甘肃小伙仲麟 用青春践行的生态誓言。
甘肃省民勤县,是一个以坚韧不拔著称的沙漠之城, 若非民勤的存在, 巴丹吉林与腾格里 两大沙漠恐将无缝对接,其南下的沙化步伐将更加肆虐,河西走廊这一历史与文化的长廊,或将面临被无情吞噬的命运。在这片曾被联合国环境署标注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上,青年仲麟,用多年青春与黄沙鏖战,书写了一部现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
2025年, 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农视网特别策划“山水有回响”栏目,本期我们专访了在民勤种树的仲麟。
每个民勤孩子
都有一个相同的愿望
在民勤县,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天下有民勤,民勤无天下”,意思是民勤环境艰苦,不少人迁离去寻找生活,很少有外地人迁居这里。
我们常讲,有的人上大学读书,是为了走出大山,走出沙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有的人读书,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回来建设家乡。
“我是地道的民勤孩子,我们每一个民勤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家乡的环境变好。在沙漠种树,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爱好。”当问及仲麟为何选择回家种树的时候,仲麟谈起了每一个民勤孩子的梦。
2020年大学毕业时,仲麟 拒绝了杭州某互联网公司的高薪offer,在很多人“读了大学还回来吃沙子”的讨论声中,回到了家乡民勤。
仲麟介绍,当时大学毕业后回到民勤,也跟他的家庭有一定的关系。仲麟家住民勤县西渠镇丰收村,当地的村民们主要以种植蜜瓜为生。当时,仲麟的父亲是货车司机,常年在外面跑车,家里的农活基本上都是母亲在做。
“我放假回来的时候会经常帮家里做一些农活,跟着母亲一起去卖瓜。我们民勤的蜜瓜品质好,但因为缺乏销售渠道,价格比较低,大家得把瓜拉到离家十几公里之外的交易市场。有的收瓜老板要求要装袋,有的要求要包纸再装袋。看着母亲那么辛苦却挣不了几个钱,当时就想着,我要找一条好的销售渠道,让家乡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仲麟说。
(仲麟在蜜瓜地头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于是,他在沙漠边缘搭建直播间,镜头对准蜜瓜田,他开始利用各个网络平台,制作并发布家乡的农产品视频,做着做着,“卖瓜”事业有了起色,他又逐步意识到风沙治理不仅是老一辈的责任,更是青年的责任。
后来,仲麟开通 视频账号“小仲—沙漠变绿洲”记录治沙的日常,用镜头展现沙漠、落日、梭梭种植等场景,一步步将枯燥的生态治理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绿色希望”。
点进“小仲—沙漠变绿洲”的账号主页,第一句就写道:“一个坚守在家乡返乡创业种树治沙的年轻人。”仔细观阅,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希望与坚持的世界,每一条视频,每一个画面,每一件事情,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情的告白,是对治沙造林事业不懈努力的记录。
治沙,从一个人的坚持
到一群人的参与
“如果梭梭能在沙漠扎根,年轻人为什么不能?”“家乡的沙,总要有人来治。”在仲麟的日记本上,记录着这两句触动人心的话。
仲麟分享,卖瓜和种树这两件事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2020年,仲麟和自己的同学,第一次尝试在家附近的沙地里种了500棵梭梭树,本以为浇水就能活,没想到,最后大部分的树苗都枯死了。
挖坑、种树、埋沙、取水浇灌……种梭梭树的步骤并不复杂,但面对沙漠,难度会大大升级。“树要挖多大坑,树苗要怎么放,往哪个方向放,浇水要怎么浇,一年要浇多少次,都得去学习。”第一次种树失败后,仲麟就跟着老一辈的治沙人学习种植技巧,积累治沙经验,用板房搭建起治沙基地,慢慢地把“家”也搬到了沙漠里。
(民勤沙漠的梭梭树;农视网记者马炎拍摄)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仲麟种下的梭梭在沙漠中茁壮生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民勤这片被风沙侵袭的土地,了解到仲麟的治沙故事。
2024年2月26日,一通从杭州打来的电话打入仲麟的手机中,那时的他并未多想,只是按部就班地准备着,并不知道这会为他带来多大改变。几周后,十个少年来沙漠奔赴,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在沙漠中种下了十八万棵梭梭树。
(仲麟正在沙漠中种树。受访者供图)
2024年3月12日中午,植树节当天话题“十个勤天沙漠种18万棵树”冲上了微博热榜第一。闹闹哄哄的十个人打破了仲麟在沙漠中的孤独,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民勤这个地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仲麟、被这十个少年的坚持和热情感染,一批批种树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而来,主动参与到治沙造林的行列中。有的捐赠树苗,有的提供技术支持,还有的直接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大家并肩作战。
种树的人
也在种自己的未来
走进 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 “欢迎来民勤沙漠旅游栽棵树”的牌子格外醒目。仲麟介绍,这已经成为基地最火的打卡点,每一个来种树的志愿者,基本都会在这里留下一张照片。
(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门口立牌;农视网记者马炎拍摄)
今年3月,民勤发布 “请到民勤种棵树”的邀约,来自全国超3.5万人次志愿者齐聚民勤,用2000多亩梭梭林种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80多万棵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的幼苗,经由上万名志愿者的手,在民勤的沙地上生根发芽,这是一场以一人带众人的绿色行动。当一个人的心愿,变成一群人在完成,仲麟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做这件事力量很小,但是我们有千千万万个大家在共同完成这件事,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来民勤种树的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过了种树时节的民勤,依旧还有不少志愿者坚守在这片沙地。在与志愿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听到的是“回民勤”而不是“去民勤”。或许,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民勤便是属于他们的第二个家。
仲麟介绍,今年暑期民勤组织了全国各地70多所高校学生们来民勤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主要是做一些日常的维护、浇水工作。
(仲麟与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我特别喜欢一群人为了一个事儿去努力的感觉。”来自重庆的大二学生小柳,今年7月5日来到民勤,原计划准备只待7天,却没想到干了一个多月还不想离开。
“无论去哪儿,只要这个地方离民勤很近,就总想绕个弯回来看看。”来自东北吉林的秧秧,去年和今年都在民勤干着同一件事。“之前我来是想种树,后来发现厨房的工作也很适合我,虽然志愿者很多,但每天什么时间做饭,怎么做,做多少,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秧秧说。
在仲麟的“绿洲驿站”里,墙壁上贴满了志愿者合影与留言。画面里,他们或是在风沙中挥锹,或是在为树苗浇水,又或是蹲在一起吃着大锅饭;留言中,对民勤的祝福,饱含深情,句句动人。一张张定格的青春、热血的画面,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签名,是这群青年人投身治沙的郑重承诺。
追着风沙走,种下青绿梦。“希望未来的民勤变成一片绿洲,希望民勤人民不再经历沙尘暴,希望民勤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简单质朴的留言,道出了每一个治沙人的梦。
(志愿者在民勤的留言; 农视网记者马炎拍摄)
仲麟介绍,借助电商平台将民勤蜜瓜等优质农产品对外进行销售,所得利润一直在持续投入造林固沙当中。今年,仲麟牵头成立了公益发展中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公开、透明地接收社会捐赠,短短时间,已募集善款一百余万元,资金反哺治沙,形成可持续的循环。
治沙种树,是父辈们一直在做的事。在仲麟看来,治沙的意义远不止种树这么简单。“我们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在沙漠种了多少棵树,我们做的这些,与国家的投入相比微不足道。但最大的价值,是让全国各地年轻的朋友看见有这么多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看见荒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愿意亲身参与进来。”行动,才是最有力的宣言。
如今,民勤也不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它成为了人们心中那片被惦念、被呵护的绿色希望之地。截至目前,仲麟生态公益林基地累计约有45000名志愿者参与种树,种植面积超5000亩,民勤全县累计完成工程治沙1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61万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终至人沙谐生。民勤的蜕变,是“两山”理念在风沙线上的鲜活注脚,更是人类以草木为笔、以汗水为墨,写给荒漠的最美诗篇。
记者 | 张耀元、赵宁宁
摄像 | 马炎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杨 巍
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