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欧美为何选择立陶宛银行?中国精准反制背后的三重考量,每一重都是大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9:04 2

摘要:8月1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欧盟立陶宛的UAB Urbo Bankas与AB Mano Bankas列入反制清单,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开展任何交易、合作。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

占豪Plus前占豪资深原创作者,擅长国际时政评论!,

右下角点亮❤️发大财!

为何选择立陶宛银行?中国精准反制背后的三重考量

8月1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欧盟立陶宛的UAB Urbo Bankas与AB Mano Bankas列入反制清单,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开展任何交易、合作。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关注。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为何不直接反制法国、德国这些欧盟核心经济体的银行,而是选择两家立陶宛的金融机构?

其实,这背后是中国在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进行精准反制的又一次典型操作。

这不仅是对欧盟制裁的回应,更是一场可控、可分级升级的信号释放,蕴含着法律、地缘政治和经济安全的多重深意。

事件背景:针锋相对的制裁较量

7月18日,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中国的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与黑河农村商业银行列入制裁名单,指控它们为俄罗斯提供规避贸易限制的加密货币服务,但并未公布确凿证据。

8月9日,制裁正式落地。这意味着这两家中资银行在欧盟的业务将被切断,资产冻结,声誉受损。北京方面认为,此举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直接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对中欧经贸合作基础的破坏。

于是,四天后,中国亮出了反制牌——将两家立陶宛银行列入反制清单。这是一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行动,《反外国制裁法》第三条、第四条、第六条等条款为其提供了坚实支撑。

立陶宛的特殊角色——“政治急先锋”

立陶宛虽然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但经济规模小、金融体量有限,却在外交和地缘政治议题上动作频繁、立场激进:

涉台问题上挑战中国底线
2021年,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所谓“代表处”,直接冲击一个中国原则,引发中立关系急速恶化。

涉俄立场极端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立陶宛一直站在欧盟“鹰派”阵营最前沿,不仅大力推动对俄能源、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全面制裁,还呼吁在制裁清单中增加更多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第三国企业——中国自然也在被针对之列。

推动欧盟内部对华强硬路线
作为欧盟理事会轮值国之一,立陶宛在多个场合推动“降低对华依赖”的议程,力图在供应链、科技和金融等领域削弱中欧联系。

中方选择立陶宛银行反制,既是回应欧盟整体政策,更是对这个“挑头者”发出的直接警告:挑衅者必将首先承受反制代价。

经济牵连可控——“伤敌不伤己”的精准打击

从经济层面看,UAB Urbo Bankas 与 AB Mano Bankas 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实际业务存在,不涉及大规模的贸易融资、投资通道或重要项目合作。这意味着中方制裁它们:

不会对中国企业的对欧业务造成直接冲击;

不会破坏中国与欧盟主要经济体之间的金融联系;

却能在立陶宛国内和欧盟舆论中形成显著震动。

这种“高效低成本”的反制策略,是现代经济外交中常用的“精准制裁”思路——目标有限、打击集中、信号明确。它让对方感受到压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损失。

欧盟制裁体系的薄弱环节——从外围撬动核心

立陶宛在欧盟金融版图中属于外围节点:

银行业体量有限,对欧洲核心金融体系的影响微乎其微;

与德、法、意、西等大国银行相比,立陶宛金融机构更依赖区域性合作与声誉支撑;

在欧盟内部,立陶宛的政策立场虽有政治影响力,但金融安全权重有限。

中方选择在外围节点施压,有三个目的:

试探欧盟的集体反应——看欧盟是团结升级反制,还是分化内部立场;

保留升级空间——如欧方进一步扩大制裁范围,中方可再针对更核心的金融机构;

降低风险暴露——避免一次性触动中欧经济合作的关键神经,留有缓冲余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是中方此次行动的法律基石。它明确规定:

第三条:外国对中国公民、组织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时,中国有权依法采取反制;

第四条:适用对象包括外国国家、地区及其组织、个人;

第六条:反制措施可包括禁止与中国境内交易、冻结资产、限制入境等。

这次将立陶宛两家银行列入反制清单,正是法律条文在现实场景中的一次精准适用。它不仅让反制行为有法可依,也展示了中国在对外斗争中的制度化能力——反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嵌入法律体系、可重复、可升级的工具。

战略意图:三重信号

对欧盟的明确警告
中方告知欧盟:制裁中国企业的代价不会只是外交抗议,而是有实际、可触及的经济和金融后果。

对“急先锋”国家的震慑
立陶宛银行事件将成为欧盟内部其他小国的参考案例,让它们在未来是否站在对华强硬路线前列时多一份顾虑。

对国内外的信心传递
展示中国不仅敢于反制,而且有能力用精准、低风险的方式反制——这对国内企业和国际伙伴都是一种信心信号。

中欧金融摩擦可能出现三种走向:

有限摩擦降温:双方通过外交沟通控制局面,避免扩大化。

逐步升级:欧方若再次制裁中方金融机构,中方可能会将目标扩大到欧盟核心国家的大型银行。

长期结构性对抗:在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双方可能在金融、科技等领域长期博弈。

中方的反制策略显然是分阶段、可调整的。立陶宛银行事件只是第一步,未来是否升级取决于欧盟下一步动作。

中方此次反制选择立陶宛银行,看似低调,实则高明——它在法律框架下完成了政治信号释放、地缘战略布局与经济安全控制的多重目标。

对于欧盟来说,这既是一次提醒,也是一次试探:

若继续在对华制裁上推进极限路线,中国反制的级别与范围都将升级;

若寻求务实合作,这种可控的摩擦仍有降温空间。

在全球博弈日趋复杂的今天,这种小切口、高精度、低风险的反制方式,将可能成为中国应对外部制裁的新常态。

来源:数读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