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演变,商品的叫卖形成一种成熟又有趣的艺术——叫卖艺术。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有专门的段子。长沙一位在文艺团体工作的艺术家,也专门研究和整理了长沙街头的叫卖艺术。
在经济不发达的从前,商品和服务的销售靠喊。不像今天,打开手机立马弹出开屏广告,在屏幕上动动手指,商品和服务就送上门。
经过演变,商品的叫卖形成一种成熟又有趣的艺术——叫卖艺术。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有专门的段子。长沙一位在文艺团体工作的艺术家,也专门研究和整理了长沙街头的叫卖艺术。
民国明信片上的长沙小货摊
不是所有的商品和服务的售卖都叫卖,譬如从前售卖一种泥巴烧制的玩具,泥青蛙、泥汽车等,这类小贩就不叫卖。只要他们到了,小朋友像被施了魔法,自然而然从家里跑到他的摊担前,围着泥制玩具挪不开脚。
棕编
还有一种甜味糯米粉捏成的小把戏,能看、能玩、能吃,也不叫卖。有点像今天的手办,或者公仔。小贩当着你的面,把一坨熟糯米粉按要求捏成各式各样的小把戏,譬如孙悟空、杨子荣,又或者一只鸟和一头老虎,然后插在一根竹签上。玩厌了就吃了它。大部分时候,我们小孩子望着小贩手里活灵活现的小把戏,只有吞口水的份。
叫卖分三种类型,一种是销售,譬如卖甜酒、卖冰棒;一种是服务,譬如修理雨伞鞋子和剃头;还一种是收购旧物,譬如收荒货;还一种特别的叫卖,卖扯麻糖。
到今天,销售的叫卖声极少,而收购的叫卖声还存在,其中被人戏称“三大谎言”的“高价回收旧电器”的叫卖声,天天出现在老街小巷。
壹 “白糖绿豆冰棒过得敲的白糖绿豆冰棒”
现在正值酷暑,人们想吃冷饮解暑,抑或解馋,家里或小卖部的冰箱有现成的,品种也很多。
手绘图,卖白糖绿豆冰棒
在冰箱进入长沙人的家里前,人们想吃冷饮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去冷饮店,一是在沿街叫卖的小贩手里购买。那时的冷饮店分两类,一类是季节性的,夏季售卖冷饮,其他季节销售饭菜、米粉面条和小吃。这种一般是国营饮食店,一般设在宿舍和居民点附近,方便消费者。还一类是专业冷饮店,长沙最有名的是红梅冷饮店,品种比普通冷饮店多,品质好,一般设在繁华地段。
吹糖
红梅就开在长沙最热闹的五一广场旁边。红梅的酸梅汤是一绝,他家的梅子采购于江西和浙江交界的某处,这是红梅酸梅汤的秘诀。红梅停摆十年后复店,当年喝酸梅汤的女中学生大多已为人母,她们开着当时比较稀罕的小轿车去红梅喝酸梅汤,由此可见红梅在长沙的地位和吸引力。
童年时,我家住在建湘新村,每年夏天,妈妈会带我去附近的伍家岭冷饮店吃一两次冷饮。我吃,她就坐在旁边看我吃。我属于神经大条类型,从来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直到四十岁后,回忆往事,才觉罪过。其实妈妈是很爱吃的,只是家里穷,她尽最大努力满足儿子。
卖折扇
漫长的夏季,人们很难抵挡冷饮的诱惑,因此出现了沿街叫卖的冰贩。他们在冷饮店批发冷饮,装在土冰箱沿街叫卖。所谓土冰箱,就是一个木箱,内里加装棉片,棉片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
那时的夏季,每天都有两个人背着土冰箱在建湘新村叫卖,一个四五十岁左右的胖婆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哥哥。尤其是正午,远远传来他们悠长的叫卖:“白糖绿豆冰棒,过得敲的白糖绿豆冰棒!”心里痒痒的,但口袋布贴布,只能吞口水。
弹棉花
土冰箱的保温效果和电冰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冰棒在土冰箱放了一段时间就慢慢变软,不但味道变差,拿在手里软绵绵的,也不好吃,人们一般不愿意买。所以冰贩叫卖时特意强调冰棒是“新鲜出炉”的,硬邦邦的,可以在土冰箱上敲打。这就是“过得敲”的冰棒。
最搞笑的一次是1987年的某天,我在长沙火车站邮局的报刊门市部买报纸,忽然身后传来一声:“你的冰棒过得敲不咯?”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外在跟冰贩子说话。他不但长沙话地道,连长沙俚语也溜溜的。
贰 “整伞啵,整伞整套鞋”
从前穷,人们的消费观和今天不同。今天人们的日常用品旧了就扔,从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一床床单可以用几十年,俗称爷(爸爸)一代,崽一世。
女儿常说夏天靠空调续命,她不知道空调进入长沙家庭不过二十几年,电风扇也才四十年,更不知道她爹童年的夏天靠篾簟子活命。
竹篾匠
篾簟子因为使用频率高,也就容易损坏,所以每年四五月份,趁着还没有进入酷暑,篾匠就在我们建湘新村叫卖:“修整篾簟子!”“修”字拖得老长,后面才是“整篾簟子”。他们身背剖好的篾片,不厌其烦地叫卖。
木工
如果你家篾簟子烂了,就招手唤他过来。记忆中篾匠大都是益阳人,大抵因为益阳产竹子吧?篾匠过来了,你需要把家里的门板架在板凳上,然后将需要修理的篾簟子铺在上面,篾匠用专门的工具,按原来的纹理经纬,用新的篾片重新编织。虽然是大男人,但见他灵巧的双手在篾簟子上翻飞,不大工夫就把破烂的篾簟子修整一新,我们小孩子看呆了。
补锅
雇主和篾匠银货两讫,篾匠重新背起他的家伙,不紧不慢地叫唤:“修整篾簟子。”直到背影消失。
长沙多雨,套鞋和雨伞是必备神器。所以从前修理套鞋雨伞的匠人特多,并且他们和篾匠不同,篾匠只是四五月过来,修套鞋和雨伞的匠人一年四季都在我们建湘新村转悠。
手绘图,修鞋修伞
他们肩挑一对木箱,那是他们吃饭的家伙,边走边叫卖:“整伞啵,整伞整套鞋!”“整伞啵”发出后,常常停顿一两秒钟,接着才是一气呵成发出“整伞整套鞋”。他们是湘乡人,整发zhǒng音,并且每个字都铿锵有力,好像跟中文有仇,发声时咬牙切齿。
对了,他们不只是修套鞋,布鞋、胶鞋、凉鞋、皮鞋所有的鞋都修。
修鞋
除了整伞的,修篾簟子的,还有一个行当比这两个职业生意更好,他们就是磨刀匠。道理很简单,刀剪是居家使用最频繁的物件。
磨刀匠绝大多数是河南人,今天亦然。为什么?有点奇怪。他们扛着一张条凳,凳子一端安装一块磨刀石。接到活计了,放下长条凳,骑坐在上面,把刀剪在磨刀石上来回打磨。其间不时检验一下是否锋利,他或是用手指轻拭刀刃,或用戴着老花镜的眼就着光线观察锋刃,直到自认为满意。
戗刀磨剪
最初他们叫卖:“抢刀磨剪!”后来电影《红灯记》上演,里面的磨刀匠有句京剧念白,“磨剪子来,抢菜刀”,他们清一色地学到了这句戏剧味十足的叫卖,常常在日暮时分用浓重的河南口音叫卖:“磨剪子来,抢菜刀!”几十年过去了,那腔调还萦绕在我的记忆里。
叁 “卖甜酒,小钵子甜酒”
不知道是不是食品安全管理严格了,今天老街小巷极少听到小贩兜售食品的叫卖声。从前我们建湘新村的叫卖声不断,有卖发糕的、有卖百粒圆的、有卖刮凉粉的、有卖玉米大王的(一种玉米膨化食物)、有卖糖油粑粑和红薯粑粑的,还有卖烤红薯的。
捏糖
其中卖麦芽糖的最特别,他们不是用嘴巴来叫卖,而是用切麦芽糖的工具,一只小锤子和一把长得像木工刨子上的铁片的家伙互相撞击,发出叮叮的声响招徕顾客。
小时候我不知道是麦芽糖,我们管它叫扯麻糖。大概是因为在麦芽糖上撒了一层芝麻得名。扯麻糖真能扯,一两寸长,半公分厚的扯麻糖可以扯到一两尺长,长沙童谣唱:扯麻糖、扯麻糖,扯得你妈妈一样长。
扯麻糖巨贵,一毛钱买不到两根指头长的一小块。而三支白糖冰棒才九分钱,两大包蚕豆才一毛钱。但有个好处,可以用铝质牙膏皮兑换,所以常有好吃鬼把家里全新的牙膏挤掉换扯麻糖。
手绘图,卖小钵子甜酒
那时候还有一种叫卖非常有趣,因为小贩叫一句,我们小孩子接一句,那就是卖甜酒的。最开始小贩挑着一担箩筐,里面是装着甜酒的,跟箩筐大小相仿的大号蒸钵。甜酒一毛钱一斤,外加一斤粮票。
记忆中小贩都是来自乡下的男人,大概三四十岁,挑着一担箩筐,或步履坚定,或晃晃悠悠。他们一般身穿蓝布大褂,脚蹬草鞋,夏天戴一顶破烂的草帽。边走边叫卖:“卖甜酒,糯米甜酒!”叫卖时,“酒”字的发音拖得很长,特别勾人。
白沙街酿酒作坊
不几年,大号蒸钵改为小蒸钵,跟饭铺的神仙钵饭用的蒸钵长得一模一样。叫卖的内容变成:“甜酒,小钵子甜酒。”我们小孩子跟在他身后,他叫一句“甜酒”,我们就接一句“茅屎缸里有”,后面那句“小钵子甜酒”被我们生生顶回去,他也不恼。身后的小屁孩从最开始的一两个,变成一大串,“茅屎缸里有”从独唱变成大合唱。这是我们的童年乐事之一。
肆 “收废铜烂铁烂布子烂棉花烂帐子……”
说到环保和资源再利用,我觉得从前比今天做得好。道理很简单,几十年前,任何物品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信,听听从前收荒货的货郎是怎么叫唤的,他们挑着一担箩筐,一年四季穿行在建湘新村,边走边叫唤:“收破铜烂铁、烂布子烂棉花烂帐子、旧书废报纸、乌龟壳、脚鱼板、旧玻璃旧塑料!”
抑扬顿挫的叫卖声传得老远。如果是橘子上市时节,他们叫卖的内容多了一句“橘子皮、橘子骨(仔)、橘子络”。小孩子听到了,把家里积攒很久的废品拿到货郎那里换钱。
补锅
我是好吃鬼,而爸妈口袋里也没有几个钱。我除了把家里的废品换钱,还偷窃。记得有段时间,居委会为了解决待业青年的生计,把化工厂用过的塑料袋接过来,给他们清洗。青年哥哥和青年姐姐清洗后,晾晒在我们建湘新村24栋。
夏天的中午,我四下张望,趁人不注意,用最快的速度把晾晒的塑料袋从麻绳上扯下来,折叠好,塞进背心里。等下次收荒货的货郎来,可以换一毛钱。这是一笔巨款,不需要引号,真是巨款。可以买十粒我最喜欢的花生糖,也可以买三支白糖冰棒或者两支绿豆冰棒。还可以买两个法饼。不过额外需要二两粮票。
画糖
在长期卖废品的经历里,我们小屁孩总结出一些经验,譬如橘子皮有三个价格,上门收荒货的价格最低,废品店次之,收购价最高的是药店。发现这个秘密之后,我们再也不卖给收荒货的货郎了。
长沙孩子卖废品的不只我,大名鼎鼎的残雪也卖废品换钱。她除了卖家里的旧书废报纸,也卖玻璃,是那种损坏了的玻璃,或者说碎玻璃。她在文章里说,她有一项特异功能,可以发现掩埋在泥巴里的碎玻璃。这算是贫穷岁月里开发出来的一种超能力吧?
外湘春街缝纫店
在物质丰沛的今天,收卖废品这一古老的买卖居然还存在,不过买卖双方都变味了。我常把家中的旧报纸和购物留下的纸箱卖给收荒货者,不过我不相信沿街叫卖的流动摊贩,担心少秤,宁愿多走几步,送到荒货店。我也常见职业拾荒者往纸箱上浇水来增重,以此不当牟利。这在从前是不存在的。
锡器匠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收荒货的货郎,早就不收烂布子烂棉花了,也不收橘子皮碎玻璃了,他们收旧家电。他们骑着三轮车,上面挂着“高价回收旧家电”的牌子,手里的电喇叭循环播放:“高价回收旧冰箱、旧彩电、旧洗衣机、旧电脑、旧手机。”他们用高价回收的幌子招揽顾客,实际成交价一点不高,因此被人们戏称为“新时代三大骗子”之一。另外两大骗是重金求子和旺铺转让。
来源/湖湘地理
文/陈波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