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镜头里的村寨光影!贵州开放大学暑期“三下乡”捕捉温情瞬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8:27 2

摘要: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基层大地回响,当“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号召在校园里激荡,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商业与贸易学院的14名师生,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这个炎炎夏日奔赴一场与下江的约定。8月来,作为贵州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乡村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基层大地回响,当“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号召在校园里激荡,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商业与贸易学院的14名师生,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这个炎炎夏日奔赴一场与下江的约定。8月来,作为贵州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乡村振兴夜校专项项目,他们带着对“文化振兴赋能乡村发展”的深刻理解,走进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的岑界村、恰里村、公纳村、党九村,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镜头捕捉温情,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民族村寨的烟火气中,书写着青春洋溢的乡村振兴答卷。

拍下来!用影像留存乡村记忆,用温情连接代际心灵

“爷爷奶奶看这里,笑一个!”

“小朋友们别跑,看镜头呀!”

在这些世代居住着苗族、侗族同胞的村寨里,光影不仅是摄影的游戏,更是跨越时光的纽带——许多高龄老人从未有过一张正式照片,留守在家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失一份“被关注”的记忆,残疾人士的生活轨迹也鲜少被这样温柔记录。

在实践队志愿者的镜头里,有92岁苗族老人穿上传统百褶裙时的庄重,银饰在阳光下闪烁的光芒与眼角的皱纹相映成趣;有儿童攥着志愿者的手在村里的大榕树下奔跑,在汗水浸湿的额发下,笑容比山间的野果更清甜;有残疾村民坐在自家吊脚楼前编织渔网,专注的神情里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志愿者不仅是摄影师,更是倾听者:帮老人拂去衣襟上的稻壳时,听他们讲年轻时背茶籽下山的故事;陪孩子蹲在田埂上看蚂蚁搬家时,记下他们“想让爸妈看看我长高了”的小心愿。

短短数日,100余张照片带着墨香被送到村民手中。那些被定格的瞬间,早已超越“留影”本身——它是对乡村个体价值的确认,是用影像为乡村记忆建档,更是青年一代用温情敲开代际心灵之门的尝试,让“被看见”成为乡村温情最质朴的注脚。

嗨起来!用文化激活乡村活力,用陪伴构筑精神家园

“村里晚上除了虫叫就是狗吠,哪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恰里村党支部书记望着坝坝上载歌载舞的人群,笑得合不拢嘴。实践队调研发现,三个村寨的文化活动长期处于“空白区”,老人的精神生活多是独坐屋檐,妇女们的日常绕着灶台打转,孩子们的嬉戏缺少引导与陪伴。

于是,“乡村振兴文化坝坝会”成了点亮乡村欢笑的星火。红歌联唱时,老人们跟着节奏轻拍竹凳,眼里泛起闪闪星光;游戏环节中,志愿者和老少妇孺手拉手围成圈,“击鼓传花”“兔子舞”……笑声惊飞了树梢的夜鸟。更动人的是即兴对歌——志愿者唱起了“黔东南的七月”,村民便用苗歌应和,不同的旋律在坝坝上交融,成了最鲜活的“文化对话”。

三场坝坝会,不只是三场乡村派对,它还是实践队对“文化振兴”的具象实践:用陪伴填补乡村精神空白,用互动唤醒村民的参与感,让“家门口的欢乐”成为乡村治理中最柔软的黏合剂,让每个人都成为乡村文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刷起来!用新媒体架起城乡桥梁,用真实传递乡村温度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子,实践队深知新媒体的力量。“不能让这些温暖只留在村寨里,要让更多人看见真实的乡村。”队员们白天记录素材,晚上在村委会的灯下剪辑视频,手机闪光灯成了最亮的“补光灯”。

50余条视频里,有老人收到照片时颤抖的双手,有坝坝会上混着方言的欢笑,有晨雾中吊脚楼的剪影。

没有刻意煽情,只有真实的生活——网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这里的村寨这么美”“奶奶的笑容治愈了我”。20万+浏览量、5000+点赞的背后,是城乡之间的情感共鸣:这些视频不仅是活动记录,更是乡村形象的“破圈”传播,让乡村振兴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

实践的尾声,是新的开始。实践队计划在9月开学季举办“村寨光影 情暖耆残”主题摄影展,每张照片旁都附上拍摄故事。

“这是岑界村的吴奶奶,她酿的糯米酒曾招待过红军”“恰里村的小佳妮说,长大想村里做老师”……这场展览,是对实践的复盘,更是对价值的延伸:它让我们走在校园里却能看得见乡村的需求,让更多人思考“能为乡村做什么”;它用影像讲述贵州民族村寨的微小叙事,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宏大交响。正如实践队队员杨凯所说:“我们拍的不是照片,是记录乡村的美好;办的不是展览,是共赴振兴的约定。”

从村寨到校园,从镜头到心灵,这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青年用专业能力反哺社会的责任担当,是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鲜活案例。

特约通讯员 孔令杰 陈扬

贵州教育报记者 熊江睿

编辑 杨睿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