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作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汇合的生态屏障区,“十四五”以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文明
祁连山国家公园马蹄段。(资料图)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万及敏
又是一年初秋时,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甘肃作为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汇合的生态屏障区,“十四五”以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
武威南部山区碳汇林建设基地。(资料图)
完善政策制度 护航绿色发展
今年5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定》,从法制层面对全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提出了新要求。
法律制度,是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力量。“十四五”以来,甘肃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制定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甘肃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标准19项,涵盖水、气、土、声环境、生态等全要素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标准体系已基本构建。
“我们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法规与标准处处长牛耘介绍,目前,甘肃省正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立法工作。
为将决策部署转化为实践成效,甘肃全力打好绿色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国土绿化、治水兴水、防沙治沙、环境安全“七大标志性战役”。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健全完善;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质优良比例98.2%,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巩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8.6%……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下,甘肃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一幅山川披绿、河水澄澈的生态画卷在陇原大地上徐徐展开。
黄河白银段。
坚持科学保护 筑牢生态屏障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阻挡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汇合南侵的屏障区,也是唯一被国家定位为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省份,生态区位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近年来,甘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科学保护,遵循自然规律,久久为功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全力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5月,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民勤县,一道长达38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实现历史性合拢闭环,如绿色长城般横亘在荒漠与绿洲之间,将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围之势牢牢阻断。这条历经70余年接续奋斗筑就的“绿色长城”,是甘肃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一个缩影。
38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有效保护了民勤绿洲。
立足区域生态功能差异,甘肃构建“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格局,形成覆盖全域、分区施策的生态保护体系:河西祁连山内陆河屏障区持续推进三北防沙治沙、森林和草原保护工程,保障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功能;甘南高原黄河上游屏障区注重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实施黄河上游水源补给、湿地保护和草原治理,保障黄河源头和青藏高原生态安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屏障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南部秦巴山区长江上游屏障区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中部沿黄河生态走廊强化污染防治,严控生产、生活、生态污染,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甘肃持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推进大熊猫、若尔盖等国家公园和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监测评估,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监测,加强重点水土流失区和荒漠化区监测网络建设。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布局,确立甘肃省生态大数据标准规范,实现生态领域数据资源的公开共享。聚焦生态保护和修复、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估体系。
今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甘肃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将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2%,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3.5%,湿地保护率超过52.73%,水土保持率达到61.34%,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63%。
近年来,甘南州天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加速绿色转型 增强发展动能
甘肃地形狭长,境内风、光资源富集。甘肃省能源局数据显示,全省风能可开发量5.6亿千瓦,太阳能可开发量95亿千瓦,分别居全国第四、五位;未利用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6.3%,具备较好的新能源发展基础条件。
“十四五”以来,甘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持续向新向绿发展。截至2024年底,甘肃新能源装机达6437万千瓦,其中“十四五”以来新增装机4067万千瓦,相当于新建了1.8个“三峡水电站”。目前,甘肃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兰州、嘉峪关等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白银、定西等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今年7月份,甘肃电网新能源单月发电量再创新高,达96亿千瓦时,首次突破90亿千瓦时,总发电量23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4.46%,净外送电量8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3.53%,三项数据同时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正在将甘肃的资源、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和生态效益。
酒泉市是全国风光资源最为丰富、开发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国土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新能源发展优势显著。走进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甘肃明阳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总装厂车间,自动化机械设备高速运转,3条风机组装生产线同时开工,经过轮毂装配、主轴装配、传动链装配等工序后,一台风机的主体部分便组装完成。
“我们到戈壁滩投资建厂,正是看中了西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今年企业订单已排到了年尾。”甘肃明阳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总装厂厂长郭文磊说。
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新能源的生态价值也日益凸显。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一种新型治沙模式——光伏治沙由设想变为现实。从高处眺望,武威市凉州区20万千瓦立体光伏治沙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光伏面板,如同沙海中的碧波清水,光伏板下,沙生植物竞相生长。
与传统光伏板的建造形式不同,该项目光伏板架设高度达4米,配置双面光伏板发电,发电效率提高了8%至15%。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一地多用,立体发展。截至目前,武威已规划建设占地50万亩、总装机容量达1500万千瓦的光伏治沙产业园,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光伏治沙产业园区。
从祁连山的林海松涛到黄河岸边的清波荡漾,从沙漠边缘的锁边林带到戈壁滩上的光伏蓝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融入甘肃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未来,陇原儿女将继续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巩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质的美丽甘肃。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