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守护红色记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4:42 2

摘要:河畔一处院落里,时光仿佛沉淀下来。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朱扬人坐在藤椅上,斑驳的树影洒在他洗得发白的旧式军装上,胸前佩戴的抗战胜利纪念章在光影交错间熠熠生辉。老人脸庞刻满岁月痕迹,眼神却如古运河的水,深邃而平静。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口述史实践团10年接力寻访抗战老兵——

用青春守护红色记忆

夏末秋初,流淌千年的江苏扬州古运河波光潋滟,如诗如画的江南景色吸引八方来客。

河畔一处院落里,时光仿佛沉淀下来。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朱扬人坐在藤椅上,斑驳的树影洒在他洗得发白的旧式军装上,胸前佩戴的抗战胜利纪念章在光影交错间熠熠生辉。老人脸庞刻满岁月痕迹,眼神却如古运河的水,深邃而平静。

“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生命线,我们依托运河,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寇。我当时因为个头小,扛不住枪,只能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口述史实践团成员们簇拥在朱扬人身旁,全神贯注地聆听记录。

原本计划半小时的采访,最后进行了近两个小时。“每一次寻访与记录,我们都是在与时间赛跑。抗战老兵终会离开,抢救历史、守护历史迫在眉睫、责任重大。”团队现任队长孟舒扬说。这一席话,道出了该团队延续10年的红色记忆守护之路。

故事始于2015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彼时还是该学院大二学生的韩宾伟怀揣“为抗战著史,为老兵立传”的初心,将“抢救抗战老兵口述史”确定为社会实践课题,在学院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口述史实践团。

10年间,在学院、扬州军分区、扬州市档案馆和社会各界支持帮助下,团队从最初的两人发展成为拥有百余人的专业力量,他们的足迹遍布15个省193个村庄,共寻访200余位抗战老兵,整理口述史料150余万字,留存8000余份声像资料。

学院101教室里,摆放着一张大长桌、一块电子屏,这是该团队的“根据地”。团队指导教师甘俊伟介绍,处理采访内容是一项细致又极富耐心的工作,首先要把录音一字不差转录下来,再结合地方志、档案等资料进行校正,最后对文字润色,确保每一部老兵口述史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用专业知识守护历史,在扬州大学早有传承。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际,扬州大学前身——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祁龙威带领学生走遍江苏,开展辛亥革命社会调查,寻访亲历者,编纂《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开创了该学校口述史研究的先河。

岁月更迭,传承不息。如今,这份传承在年轻学子的赓续中迸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2022年,该团队从扬州文史学者朱德林处了解到日军间谍机构编写了一本《江都县治安调查报告》,团队组织师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参与翻译工作。为还原历史真相,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团队将翻译报告捐赠给扬州市档案馆,为日军侵华罪证再添有力证据。

“从发掘史料到潜心翻译,再到捐赠存档,他们对历史真相的执着守护,既是学术实践的生动范例,更是责任担当的鲜明写照。”扬州市档案馆有关领导为这个团队点赞。

“10年间,一茬茬团队成员以一次次寻访行动,诠释了历史传承的当代意义,而他们也在寻访过程中,以抗战历史熔炉锤炼了筋骨心志、厚植了家国情怀。”扬州大学副校长蔡颖蔚说。

“老兵的讲述,犹如一簇簇薪火,点亮我们的心灯,让我们愈发坚定干好这件事情的决心。”甘俊伟感慨,很多团队成员表示,亲耳聆听老兵讲述后,书本里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更加生动具象,仿佛穿越回那烽火年代,接受了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

在该团队指导教师、学院教授李庆钧看来,老兵的事迹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其他学生也通过学习抗战老兵口述史,提升了国防意识、强化了国防观念。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军事业,携笔从戎。

今年“六一”前夕,团队成员张欣蕾走进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讲寻访抗战老兵的故事。由于小朋友们理解能力有限,张欣蕾便拿出一幅只有4根手指的抗战老兵手印图片进行展示。小朋友们好奇地问:“姐姐,为什么这个手印缺一根手指头?”“这位爷爷在战场上打敌人时被炮弹炸掉了一根手指。”“那很痛吧?”“肯定非常痛,但这位爷爷坚持战斗,就是为了打跑敌人,保护人民……”团队通过不同形式把红色的种子播进孩子们心田,让抗战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些年,作为“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的积极探索者,该团队已整理出版《铁血夕阳红——扬州抗战老兵访谈录》等9部抗战口述史相关作品,相关成果被全国10余家档案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史料。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该团队在江苏省红色收藏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筹办了“永不褪色的记忆”抗战史主题展,全面展示团队10年来收集的口述访谈实录、整理的图文资料等成果,吸引社会各界逾2万人次参观。

展览现场,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陆锦华抚今追昔,深情寄语团队成员:“希望你们将抗战精神永远铭记于心,继承先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