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的“四个春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4:44 2

摘要:“目前采摘夏秋茶30多万斤,客户都说这里的原生态茶味道特别好。”8月4日,水城区顺场乡洪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负责人张洪捧着刚采摘的夏秋茶嫩叶喜笑颜开,“我们的茶叶加工厂和农家乐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目前采摘夏秋茶30多万斤,客户都说这里的原生态茶味道特别好。”8月4日,水城区顺场乡洪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负责人张洪捧着刚采摘的夏秋茶嫩叶喜笑颜开,“我们的茶叶加工厂和农家乐项目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这片500亩的茶园位于“水城春茶”核心产区,年产值150余万元。受益于水城区顺场乡娘娘山村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蜿蜒的采摘步道穿行于茶垄间,新栽的果树点缀其中,这里已变成“茶叶公园”。

“夏秋茶销路非常好,今年我们的目标是100万斤茶青。”张洪信心满满地表示,“合作社将秉持‘在茶山上种文化’的发展理念,将制茶体验等文化元素融入茶园建设,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事实上,在茶产业界,“水城春”的品牌效应早已响当当。追溯历史,木城茶享有“木城贡茶七泡留香”美誉,保留下来的水城古茶树达3000多亩,其中100年以上的接近3万株,千年以上的7株。参照古法所制的木城茶,外形芽毫完整、色泽乌润,耐冲耐泡、底香持久,汤色红亮清澈,香气独特、回甘明显。

1998年,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成立。至此,水城区优质茶叶产业渐成翘楚,尤其以“水城春”为代表的茶企开始崭露头角。2012年,公司推出首款茶产品——手工扁形茶,并注册首个商标“春意”。

一叶一世界,一芽一追寻。凭借卓越品质,从1998年的1000亩起步,水城春茶发展到如今的10.02万亩,形成绵延群山的绿色茶产业带。2024年,全区茶叶产量达200吨,预计实现产值超2亿元,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2015年4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水城春”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随着“水城春”公共品牌体系逐步完善,其清澈的色泽与鲜爽的口感赢得广泛赞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水城区持续推进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茶产业资源优势,通过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杯卖”的产业升级,不断做强茶产业、做精茶品牌、做优茶文化。

10.02万亩茶园规模在贵州茶产业中并不算大。如何让这片绿叶焕发最大价值?

水城区以理念创新为引领,通过“四杯茶”的生动实践,打造出“四个春天”的产业发展新范式:一杯古树茶,唤醒历史的春天;一杯早春茶,绽放振兴的春天;一杯健康茶,滋养康养的春天;一杯情怀茶,收获富民的春天。

蟠龙镇木城村,每年春天,历经沧桑的古茶树次第萌发新芽。茶农们背着竹篓穿行于古茶林间,采撷着鲜嫩的春茶。这里不仅彰显着“水城春”茶的历史底蕴——树龄高达800年的古茶树群,更是水城区百年以上古茶树保护的核心区域。当地将这些珍贵原料精制成水城古树红茶、白茶等特色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龙场乡与杨梅乡地处北纬26度至27度的黄金产茶带,每年春茶采摘期较其他产区提前15—20天,抢占市场先机。一到采茶时节,附近的村民都格外忙碌,不仅要在基地采茶,还需精心管护自家茶园,生活一年过得比一年好。

“水城春茶的‘早’,不仅是物候意义上的先发,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先行。”水城区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杨梅加工厂现场管理人员赵音虎告诉记者,“采茶旺季时,我们每天早上十点半开始收茶青,十二点准时送出;下午四点半收茶青,五点半送出,六点就能准时送达加工厂。”

百年古茶韵悠长,茶香四溢助增收。今年上半年,水城区围绕“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资源禀赋,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工作思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茶叶8.6万亩,其中可采面积达7.65万亩,覆盖11个乡镇35个行政村,有万亩茶乡3个,万亩茶村2个,覆盖农户12391户43254人,带动4121户12000人参与茶叶产业发展。

通过近30年发展,全区现有“水城春”茶叶系列产品45个,2019年“水城春”荣获亚太国际金奖、古树茶茶王、古树绿茶金奖;入选2019“黔系列”贵州品牌全球传播行动暨贵州“100强品牌”,荣登贵州“十大”绿茶品牌榜。

2025年上半年全区采收茶青6897.46吨,加工成品茶1532.77吨,较上年同期增长8.4%,产值3.68亿元。

一片“绿叶子”,焕发着勃勃生机,散发着文化的芬芳,记录着百姓的生产生活变迁,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的幸福色彩。

来源:木木生活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