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结束的“海洋打工人”有多猛?广东开渔八大名场面|飞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2:55 2

摘要:8月15日至17日,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举行。南海之滨,当悠长而嘹亮的开渔汽笛划破宁静,海风中将瞬间弥漫着“生猛”的气息。在阳江闸坡、在湛江、在汕尾……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成千上万艘渔船犹如离弦之箭,在晨曦中劈开波浪,奔赴那片休养了三个半月的蔚蓝牧场。

一声鸣笛,一片蔚蓝。

8月15日至17日,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举行。南海之滨,当悠长而嘹亮的开渔汽笛划破宁静,海风中将瞬间弥漫着“生猛”的气息。在阳江闸坡、在湛江、在汕尾……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成千上万艘渔船犹如离弦之箭,在晨曦中劈开波浪,奔赴那片休养了三个半月的蔚蓝牧场。

从1999年开始,广东已经持续26年在进行南海伏季休渔,让“海洋打工人”在夏季“强制休息”三个月。

因此,一年一度的南海开渔季,早已超越了传统渔事活动的范畴,这不仅是渔民的狂欢,海鲜自由的回归,更是观察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如何在一片蔚蓝中浪里淘金的绝佳窗口。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雄踞全国榜首,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开渔季的千帆竞发,正是这片“蓝色引擎”启动时,最为雄壮的轰鸣之一。

你是不是也对盛大的开渔季充满好奇?那些“休假”归来的“海洋打工人”究竟有多“猛”?今天我们就先睹为快,一起看看近年来,广东开渔季都有哪些名场面,以及他们在“浪里淘金”的征途中,如何为“海上新广东”的宏伟蓝图,描绘出最生动的笔触。

南海开渔 新华社发(资料图)

名场面一:壮观澎湃千帆竞发

开渔,首先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力量的展示。在历年的开渔季当中,千帆竞发的壮观澎湃,都是最让人激情澎湃的一幕。以今年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的主会场阳江海陵岛为例,开渔令一下,仅当地就将有超过3400艘渔船与万千南海渔船一同解缆起航。船体上崭新的旗帜迎风招展,马达的轰鸣声汇成雄浑的交响乐,浩浩荡荡的船队驶向远方,直至在海天线上化作点点繁星。

这壮丽的景象,早已不是百年前木帆船的悠然出海。每一艘渔船是庞大海洋产业链中的一个基础单元。这声“发令枪”,启动的是一个个价值千亿的产业。它不仅关乎渔获,更牵动着背后的船舶修造、冷链物流、水产加工、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这千帆竞发的背后,是广东作为海洋大省的产业自信与经济底气。对船长们而言,这是对未来数月辛勤劳作的承诺;对于广东而言,这是一次对现代化海洋生产能力的年度大检阅。

名场面二:传统祭海千年不变

在现代化的钢铁船队出征之前,一场古老而庄重的祭海仪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渔民身着传统服饰,遵循古法古礼,焚香、跪拜、诵读祭文,眼神中充满了对大海的敬畏与感恩。

他们祈求的,是风调雨-顺,是航行平安,更是渔获满舱。它揭示了广东海洋经济的文化根基: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广东人始终维系着与海洋的对话。这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正是现代海洋保护理念最深厚的文化土壤。可以说,祭海仪式是开渔季的“灵魂”,它提醒着每一个“海洋打工人”,今日的索取,是为了明日更长久的回报。

南海开渔 新华社发(资料图)

名场面三:海鲜自由“金色收益”

当船队驶向深蓝,陆地上的期待便开始升温。广东人的“海鲜自由”,即将随着第一批渔船的返航而正式回归。在各大渔港码头,水产批发市场早已人声鼎沸,空气中充满了海水的咸鲜味和交易的喧嚣。石斑、巴浪鱼、对虾、花蟹……琳琅满目的生猛海鲜被迅速分拣、装箱、运往四面八方。这场从海洋到餐桌的接力赛,考验的是最高效的冷链物流和最敏锐的市场嗅觉。这背后,是广东强大的水产养殖实力的支撑。2024年,仅海水养殖产量就达到了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

渔民们“浪里淘金”,淘回的不仅是野生捕捞的珍品,更有赖于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的丰硕成果。对于万千民众而言,“海鲜自由”是舌尖上的幸福;而对于整个沿海经济带,这是实实在在的“金色收益”,是民生福祉最直接的体现。

名场面四:粤式生猛“靠海吃海”

一条刚上岸的石斑鱼,鱼鳞闪着光,鱼鳃鲜红,几个小时后,它就可能以最完美的清蒸形态,出现在广州、深圳或是顺德的家宴餐桌上。对于追求“食不厌精”的广东人来说,开渔季意味着顶级食材的回归。

“鲜”,是粤菜的灵魂,也是开渔季美食体验的核心。从渔港边大排档的白灼海虾,到星级酒店的精致海鲜料理,这场由大海主导的味蕾狂欢席卷广东。这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深植于基因的饮食文化。开渔季,将海洋的经济活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认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靠海吃海”的幸福感变得具体而实在。

名场面五:全民共享滨海嘉年华

如今的开渔季,早已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滨海嘉年华。夜幕降临,绚烂的烟花秀在海陵岛的沙滩上空绽放,将夜空与海面映照得如同白昼。这是属于海岸的浪漫。

与此同时,沙滩音乐节的强劲节拍、夜光风筝嘉年华的奇幻光影,以及各类文创市集、美食节等活动,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这体现了广东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上的成功实践。开渔季不再仅仅是渔业自身的节日,它已成为一个强大的IP,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通过将渔业文化、滨海风光与现代节庆活动相结合,广东成功地将单一的渔业经济,拓展为复合型的旅游经济,创造了更多元的价值。

名场面六:非遗风景浪潮新生

在热闹的嘉年华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阳江的“一夜埕”制作技艺、渔家咸水歌的传唱、精巧的渔船模型制作……这些承载着海洋记忆的古老技艺,通过展演、互动体验等形式,与现代游客产生连接。当年轻人饶有兴趣地学习如何编织渔网,当古老的渔歌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文化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这表明广东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用心守护着自己的文化根脉。

名场面七:连续26年“夏天休息”

在所有关于丰收和狂欢的叙事中,一个长达三个多月的“休止符”——南海伏季休渔,是这一切得以延续的基石。自1999年起,广东已连续第26年严格执行南海伏季休渔制度,让“蓝色家底”越发厚实。

这种长情的守护,体现了广东高瞻远瞩的生态智慧。它深刻地诠释了“浪里淘金”的前提是必须先保护好“蓝海”。这是一种先予后取的东方哲学,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生动实践。正是这份对自然的尊重和长情的守护,才让每一次的开渔都充满希望,让每一次的丰收都底气十足。

名场面八:耕海牧渔“智慧海洋”

如果说传统仪式是开渔季的“魂”,那么科技赋能则是其搏击未来的“翼”。在现代化的广东,“海洋打工人”的形象正在被颠覆。他们不仅是驾船的渔夫,更是操作无人机、监控数据的海洋技术员。

放眼“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座座巨大的桁架类网箱和重力式深水网箱如海上城堡般矗立,后者广东累计建成的数量已达6517个,位居全国第一。投喂无人机精准撒料,水下机器人实时监测鱼群健康与水质,无人智能养殖投喂船则实现了全天候自动化作业。这些“国之重器”和智能设备的应用,标志着广东渔业正从近海的“捕渔”时代,大步迈向深远的“牧渔”时代。这不仅提升了效率、降低了风险,更将人类的粮食生产空间,向着更广阔的深蓝色国土拓展。

当最后一艘渔船消失在海平面,开渔季的热闹逐渐归于平静。生活回到广东人餐桌上年年岁岁相似的“生猛”和“小确幸”中。

但从浪里淘金,到耕海未来的故事仍在继续。今年,你会蹲守码头、餐桌“抢鲜”发朋友圈吗?

策划 | 吴江

统筹 | 王丹阳 李卉

脚本、制作 | 王丹阳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