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向前推5年,即1940年的10月份,日寇铁蹄之下的浙江桐乡灵安,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汪伪军“反正”事件,20名伪军突然调转枪头,端掉了驻灵安的日军炮楼。
文/桐城一派
按:今天是8月15日,日本投降日。
80年前的今天,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再向前推5年,即1940年的10月份,日寇铁蹄之下的浙江桐乡灵安,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汪伪军“反正”事件,20名伪军突然调转枪头,端掉了驻灵安的日军炮楼。
这一事件,因为年代久远,记载不多,现有文字全靠回忆,难免存在谬误,以致以讹传讹。
下面这篇推文,说百分之百准确的牛逼不敢吹,但纠正了以往存在的错误,基本还原了当时被誉为“浙西第一先声”的这一真实历史事件。
灵安“抗战神剧”真相揭秘
文/桐城一派
我是土生土长的灵安人,小时候常常听老人讲“大头天话”,说抗战时期桐乡灵安镇上驻守小鬼子的一个小队,据点是灵安港南的一座炮楼,旧址大约在卖鱼佬雪家里的老屋处。
灵安炮楼遗址位置
这座炮楼不高,砖混结构,背靠灵安港,易守难攻。白天,小鬼子日子上街耀武扬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夜晚,它们就龟缩在炮楼里不出来。
那么,面对炮楼这庞然大物,是不是无计可施了呢?不,要端掉炮楼,并非靠强攻或者大炮轰,还可以智取。85年前,20名中国兵,一举端掉了灵安炮楼,全歼驻守灵安的21个小鬼子。
20比21,中国兵零伤亡,小鬼子全部归西天,堪称灵安版的“抗战神剧”。
1940年10月1日,驻守在灵安的汪精卫伪政权“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独立团第一营第一连”19名中国军人,在连长孙英杰的率领下,掉转枪口,突然“反正”,将日本小队长为首的21名日军全部击毙。
1940年9月,孙英杰奉命率部调防浙江桐乡。小鬼子对孙英杰不放心,将其手下近百号人马一分为三,分驻于桐乡县城、崇德县城和灵安三个地方,孙亲自带两个班共20人驻扎灵安,小鬼子在灵安驻扎一个小队共21人,头目是少尉齐藤。
9月份小鬼子在桐乡南日一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活跃在海宁、崇德和桐乡的抗日锄奸大队,大队长商守先率部下突围而出,但他的小老婆潘阿五和儿子商汉江却落入了小鬼子的魔爪,被关押在灵安炮楼。企图以商的妻儿要挟,逼商率部投降,但商宁死不从。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孙英杰的内心受到很大触动,同为华夏儿女,商能做到,他为何做不到呢。反思了几天后,孙英杰下决心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做出了一个艰难地决定:掉转枪口,反正抗日。
1940年10月1日深夜,“抗战神剧”在灵安悄然上演。
按照预先策划,孙英杰率手下突然动手,先把炮楼外的岗哨解决掉,然后冲进小日子的宿舍,趁他们熟睡之际,一枪一个,在极短的时间里20名个小日子被全部歼灭。
齐藤少尉独居一室,听到枪声便觉情况不妙,连衣服来不及穿就跳楼逃跑,准备逃到桐乡讨救兵,孙英杰部下一路追击,连开数枪,齐藤中弹倒地,后因伤势过重死于逃往桐乡的半路上。
孙英杰部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小鬼子的一个小队,并缴获了轻机枪2挺、步枪20多支、手枪3支及望远镜、信号枪等战利品,并救出了潘阿五和她的儿子商汉江,随即,由潘带路,连夜向南日一带转移,与商守先的抗日锄奸大队成功汇合。
孙英杰“反正抗日”的义举传到陪都重庆后,国民政府通过电台向全国进行宣传,并把这一事件誉为“浙西第一先声”,有力鼓舞了当时正在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
孙英杰们是突然反水,是深夜发难,是出其不意,但小鬼子也不至于这么蠢笨窝囊,像泥捏一样束手待毙,乖乖送上项上人头,这简直让人难于置信。
20个伪军只有13条抢,总人数还少一人,21个小鬼子在睡梦中就归了西天,这跟抗战神剧中“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等雷人桥段有什么区别。
那么,里面是不是有猫腻?是不是为了宣传需要故意夸大其词?或者是口口相传,越传越玄乎,越传越神奇?
多年来,孙英杰部反正的时间有两个版本,击毙日军的人数存在多种说法,所以一直备受争议。直到日军《步兵八十六联队史》的横空出世,许多谬误才得以澄清。
浙江省历史学会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员、桐乡市凤鸣民间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沈涛,一个酷爱历史尤其是抗战史的90后小青年,经过搜集资料,多方查证,揭开了其中的谬误。
一是反正时间
孙英杰率部反正时间,有两个版本,一说是1940年10月1日,另一说是10月13日。
支撑10月1日说法的,一是来自孙英杰本人的回忆,二是灵安近郊安全村村民钟月宝的说法。后来街道编写的《凤鸣街道志》,也是采信10月1日这个说法。
那么,10月1日真的是板上钉钉了?喜欢“寻事刨根”、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沈涛心存疑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现了一本日军22师团86联队老兵写的《步兵八十六联队史》,里面明确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1940年的10月13日。
二是日军被击毙人数
孙英杰说日军被击毙人数是22人,包括小队长和翻译官。《步兵八十六联队史》时,发现里面详实记载了“反正”经过,当时日军共有12人被孙英杰部击毙,超过日军小队总人数一半以上,由此推算,驻扎灵安的日军小队总人数在20人以上。
也就是说,孙英杰部突然发难,打死12名日军后不恋战,立即由商守先小老婆潘五娜带路向史桥方向撤退。
三是日军头目究竟是谁
在现有记载中,包括孙英杰的回忆,都将日军小队长称为“齐藤”。但在《步兵八十六联队史》中,这个小队长叫甲元胜美,准尉军衔。
《步兵八十六联队史》记载:
日军和汪军同住一个兵舍,楼下是汪军,二楼是日军起居。半夜,汪军突然对着睡在二楼的甲元小队,用捷克机枪扫射,就寝中的小队一时间无法应对突然的袭击,执勤的士兵听到枪声后冲了过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过了一会儿,汪军向兵舍外逃跑。因为汪军的背叛,甲元小队出现了半数以上的战死者。
由此可见,全歼21名鬼子的说法确实存在错误。而且,小队长甲元是否中枪后逃跑死于去桐乡的半路上,日军队史中没有提及,这是个疑点。
最可信的是,《步兵八十六联队史》还列出了12名被击毙的日本兵姓名和军衔。
俗话说,好记性不及烂笔头。
孙英杰的回忆资料是1985年提供给桐乡的,当时他已经67岁,而且事隔45年,记忆难免存在错漏之处。钟月宝是当时少数几个幸存的亲历者,或许因为年岁大,识字不多,对日期没啥概念,击毙日军人数哪里记得清。
《步兵八十六联队史》清楚地记录了孙英杰部“反正”的日期,被击毙日本兵的军衔、姓名、人数等相关内容,这个资料相对而言是比较可信的。
-完-
来源:桐城一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