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终不负:湖州二十年生态转型之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2:38 2

摘要:《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一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通过讲述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黄杜村白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故事,展现了湖州向绿而行的生态蝶变。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引领之江大地发生绿色蝶变。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一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通过讲述安吉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黄杜村白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故事,展现了湖州向绿而行的生态蝶变。

“两山”理念发源地

华丽变身的安吉余村

“两山”理念为余村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06年以来,余村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至2013年,该村全面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在此过程中,原工矿从业人员实现高质量转产就业,逐步转型为民宿经营者、文创从业者及现代生态农业经营者,探索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范例。如今,余村的“旧厂房变身为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清洁能源的零碳建筑‘余村印象’”,村民潘春林从矿工转型为农家乐主理人,余村完成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转变。2021年,余村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余村的好风景不仅引来了游客,更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的新村民。

生态低碳的“新绿之路”

让荒山变金山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漫山的白茶树不仅是生态美景,也是村民致富、帮扶八方的“金叶子”。黄杜村依托生态环境基底,以茶为媒,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共享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家家户户通过种茶叶真正地得到了发家致富,家家户户有小汽车,10多万、20多万的都有,30万的都很多,每一年每一户的收入水平其实都有几十万。”截至目前,黄杜村捐赠近3000万株茶苗至贵州、四川、湖南等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在更多地方延续。

法护“两山”

湖州先行

太湖之畔,曾因工业发展而使水体蒙尘,小沉渎村“牛奶河”触目惊心。湖州以“一根管子接到底”实现了农村污水的截污纳管,从长兴县首创河长制到全市覆盖,推动治水责任落地;针对企业偷排,南太湖法院判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并创新“司法碳汇补偿”机制,推动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出台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制定130余项地方标准,将治理经验制度化;依托生态联勤共治平台,构建“最强大脑”——湖州生态治理中心。如今,排入太湖的水质稳定达Ⅲ类,实现蓬勃的“水下森林”,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回归,岸边绿树成荫,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诗人笔下的《湖州》不仅是历史的写照,也是当下的缩影。在这幅接续铺展的绿色版图里,湖州逐绿而行,一路生花,不仅实现了城市形象的华丽转身,也形成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湖州经验”。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首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将于8月15日18:20档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敬请关注。

来源:央视一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