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推来的“农技专家”:谁在短视频里给田野“下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5 12:04 2

摘要:在河南某乡镇,一家挂着“农多乐农资销售店”招牌的门店大门紧锁,屋内布满灰尘,杂物随意堆放。这个看似废弃的门店,却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以“祥禾农资总店”的身份活跃着,背后是上千个伪装成农技专家的带货账号,年销售额竟高达1.8亿元。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是精心编织的骗局

在河南某乡镇,一家挂着“农多乐农资销售店”招牌的门店大门紧锁,屋内布满灰尘,杂物随意堆放。这个看似废弃的门店,却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以“祥禾农资总店”的身份活跃着,背后是上千个伪装成农技专家的带货账号,年销售额竟高达1.8亿元。这庞大数字的背后,是精心编织的骗局和对农民血汗钱的无情收割。

线上的田野骗局,“白大褂”下的演技

当祥禾农资短视频中各种“专家”“青年助农团”身着印有“农业研究所”的白大褂,在镜头前说得头头是道时,屏幕前的农户不会想到这些人的真实身份竟是培训出来的演员。“祥禾农业”旗下运营着上千个农业账号,从创始人到运营人员均无农业背景,甚至大多数人完全不懂农业知识。暗访中,“祥禾农业”创始人“史老师”坦言:“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表演。”

精心设计的“伪科学”话术成为他们俘获农民信任的武器。“食盐除草”“啤酒增产”等看似神奇的“小妙招”在短视频中大肆传播,文案高度雷同:“农资店绝不会告诉你”“不用就亏大了”……这些虚假妙招只是诱饵,视频最后总“真诚”转向推销号称能让作物增产的农资产品。

祥禾团队负责人毫不掩饰地说出商业逻辑:“是否了解农业知识不重要,带货挣钱才是唯一目的。哪天农资不好卖了,用同样的套路卖袜子也一样赚钱。”

这套骗术为何能迅速积累数万粉丝?平台机制成为帮凶。农村大众报记者咨询了济南一家网络账号运营公司,其负责人王强(化名)介绍,如今短视频平台的商业机制完善,购买平台的“增值服务”是这类团队的常规操作。30元的“套餐服务”就增加1500多次的视频播放量,涨粉50~100个粉丝。像“祥禾农业”这种的电商运营团队,购买增值服务是运营账号必不可少的一环,虚假内容在流量助推下泛滥,挤压了真正免费、公益的农技科普账号的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比起土地上的创伤,信任的崩塌更沉重

这些骗局精准击中了农民最朴素的愿望——增产增收。然而伪劣农资带来的,却是毁灭性的打击。

杜立芝是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说起网上的虚假“三农”账号,很是气愤:“一看视频就知道漏洞百出。可老百姓辨别不了啊,有一些农户轻信网络平台买到假农资,作物出问题后才来咨询。”她拿出一张照片:左边的小麦苗齐苗匀苗壮,右边的却高矮不平,黄化叶片明显。“同样的播种时间和管理,问题就出在他网购的劣质麦种上,至少减产20%。”

农业生产对农时、农技有着苛刻要求,智能手机普及后,自媒体平台成为农民学习农业知识的一个新渠道。一旦轻信虚假“专家”推荐的种子、肥料或农药,可能导致百亩田地减产甚至绝收。这不仅意味着一季收入的损失,更危及一家老小全年的生计。

汶上县农资零售商杨传锋刚处理一起药害事件:种植户在用药后作物叶片受害,一口咬定是实体店的药有问题。“赶过去才发现是种植户自己兑了在网上买的调节剂,在桶里没融化好出了问题。”杨传锋说。

杨传锋观察到一种耐人寻味的“双标”:农民网购到假农资往往自认倒霉,但对在实体店购买的产品稍有不如意就会上门理论甚至索赔。“可能觉得网购维权难,跨地域、证据不足,平台推诿;也可能对实体店有‘熟人信任’,期望更高。”这种差异,恰恰反映了信任在不同渠道的建立与崩塌。

“还有更深远的危害。”杜立芝忧心忡忡地指出,“假冒专家透支了农民对‘直播助农’的信任。当真正的农技推广试图通过数字渠道下乡时,那些曾经受骗的农民很可能选择紧闭大门,抵触新技术。”这种无形的伤害,远比几袋假化肥带来的直接损失更为沉重。

认证非强制、售后不给力,平台为“三农”假专家开绿灯

遏制网络上“假专家”的肆虐,平台监管是第一道防线。祥禾事件曝光后,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农技科普”词条,推荐的账号中基本都通过了企业认证,但账号中仍体现不出其运营者的专业技术资质。

记者拨打了快手和抖音的官方服务热线,询问了“三农”类账号认证和伪劣产品售后等问题,热线均为AI语音服务,需要频繁说出关键词和按键进行操作,流程颇为繁琐,转人工客服时间等候时间较长。

经询问客服得知,抖音和快手两个平台的“三农”类的账号无强制认证的要求,可根据账号运营者的需要去认证农艺师、畜牧师、兽医等职业资格。也就是说,账号不加职业或技术认证就可以发布农技短视频或直播带货,认证只是加强了一些公信力。所以,各大短视频平台亟须建立农技账号资质核验机制,对自称专家者要求提供学历证明、从业资格证书等材料严格审核。

另外,平台商品的售后保障也并不完善。记者在某快手小店以6元的价格下单了一袋花草肥料,可以在快手小店订单处申请售后,售后选项只有退货退款和仅退款选项,如果涉及其他方面维权只能联系商家客服处理,虚假宣传、售卖伪劣产品的赔偿成本低加剧了“假专家”的猖獗。

记者就此事件咨询了三位法律从业者,他们均提到很少接到网购被骗维权的案子,因为网购诈骗案件往往金额少、取证难度大,向法院提起民事诉送的成本较高。盈科(济南)律师事务所曹律师说,“祥禾农业”虚假推销已经构成了诈骗罪,行为人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在已认证的账号购买商品的受骗农户可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进行维权,并尽量避免在无认证的个人账号中购买商品。另外,相关部门应该严查“假专家”账号运营全链条,不仅要处罚出镜主播,更要深挖背后的MCN机构(专门帮助内容创作者进行内容生产、推广和变现的公司)、供货链条,让整个利益链付出代价,进一步提高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增加经营者的违法成本。

识别防范三要诀:观其行、查其源、问其实

面对平台监管缺位与认证机制漏洞带来的“假专家”泛滥风险,农民应如何避免落入伪科普与劣质农资的陷阱?识别与防范的关键在于主动观察、细查源头、回归实践。

警惕“只动嘴不干活”的表演专家。观察其视频场景:虽常以农村风光为背景,但“专家”本人衣着光鲜、双手洁净,从不真正下地实操。镜头前侃侃而谈的种植养殖“秘诀”,不过是闭门造车。

细查账号认证来源。平台认证是重要参考,拥有“农艺师”“畜牧师”等个人职业资质认证,或明确标注为“某市农技推广中心”“某市农业农村局”“某农科院所”等官方机构认证的账号,公信力较高。反之,认证主体若为“某科技公司”“某信息咨询公司”等商业机构,多为代运营账号,其推介信息与农资产品尤需谨慎甄别。

回归线下,向田间真专家求证。农民在线上获取信息或准备购买农资时,务必向熟悉的乡镇农技员、本地农业合作社技术骨干或直接前往县乡农技推广站进行核实,全国农业公益服务热线12316也是权威的求证渠道。切勿轻信屏幕上的“一家之言”,让线下实践为线上信息背书。

线上的田野骗局,披着“助农”“科技”的华丽外衣,蚕食着农民的血汗钱,更啃噬着他们对科技助农的信任根基。在真与假的较量中,在屏幕表演与田间躬行的抉择里,有货真价实的技术与脚踏实地的服务,才能修复被谎言撕裂的信任,赢得土地最公正的回响。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