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一一无人驾驶出租车为何突然沉寂?还会跑起来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1:35 2

摘要:曾几何时,萝卜快跑作为自动驾驶赛道的 “明星选手”,凭借 “无人车跑遍城市街头” 的高调亮相赚足眼球,测试路段的欢呼与媒体的聚焦让它一度成为科技圈的热议焦点。

曾几何时,萝卜快跑作为自动驾驶赛道的 “明星选手”,凭借 “无人车跑遍城市街头” 的高调亮相赚足眼球,测试路段的欢呼与媒体的聚焦让它一度成为科技圈的热议焦点。

可如今,无论是街头的曝光度还是舆论的讨论声量都明显减弱,那个曾被寄予 “重构出行未来” 厚望的名字,似乎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为何当初呼声高涨的萝卜快跑,会从聚光灯中心走向低调沉寂?背后藏着技术迭代、市场博弈与行业周期的多重深层逻辑。

萝卜快跑从高调走向 “沉寂”,主要源于技术迭代、市场竞争与战略调整的综合作用,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技术攻坚期的低调蛰伏

从多传感器到纯视觉的技术路线转型

萝卜快跑早期依赖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但高昂的硬件成本(如第五代车成本超 50 万元)制约规模化落地。2025 年起,百度宣布转向纯视觉路线,通过 AI 大模型优化算法,逐步降低对昂贵传感器的依赖。

这一转型需要大量数据训练和算法调试,导致部分城市(如武汉)暂停服务进行技术升级。用户感知到的 “没声音”,实则是企业在技术攻坚期的低调蛰伏。

复杂场景的技术瓶颈突破

尽管萝卜快跑在武汉等示范区实现 95% 全无人化运营,但其系统在极端天气(如暴雨、雾霾)和异形障碍物(如倒地行人、施工水马)识别上仍存在缺陷。例如,2024 年武汉曾发生因塑料袋误判导致的车辆急停事件,暴露出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的局限性。为提升可靠性,百度需通过路测积累数据(武汉路测人员近 200 人),这一过程难以通过宣传快速体现。

二、市场竞争与战略重心转移

全球化扩张分散资源与声量

萝卜快跑近年加速出海,先后与 Uber、Lyft 达成合作,计划 2026 年在欧洲部署数千辆无人车。这一战略导致国内宣传资源分流:2025 年 Q1 海外订单占比提升至 35%,而国内运营城市虽增至 36 个,但新增区域多为测试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用户感知的 “沉寂”,部分源于企业宣传重心转向海外市场。

国际巨头的竞争挤压

特斯拉 Robotaxi 于 2025 年 6 月在奥斯汀启动试运营,凭借纯视觉方案和成本优势(单车成本约 15 万元)快速扩张。Waymo 则通过收购欧洲出行平台,巩固在欧美市场的领先地位。萝卜快跑需在技术路线(多传感器 vs 纯视觉)、成本控制(第六代车 20.46 万元)和本地化适配(如香港右舵系统切换)上持续投入,导致国内市场曝光度下降。

三、政策与成本的双重压力

政策法规的不确定性

尽管武汉、北京等示范区提供支持,但全国性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尚未明确自动驾驶事故责任归属。例如,2024 年武汉行人碰撞事件引发责任认定争议,最终由远程安全员担责。这种政策滞后性使得企业在非示范区扩张时需谨慎,客观上限制了宣传力度。

成本控制的长期挑战

虽然第六代车成本降至 20.46 万元,但单车日均运营成本仍达 120 元(含远程监控、地勤维护),仅在武汉等订单密集城市实现盈亏平衡。为降低成本,萝卜快跑在部分城市缩减服务范围,例如将武汉覆盖区域从 3000 平方公里调整为核心城区,导致用户触达减少。

四、用户体验与市场教育的阶段性落差

服务稳定性的局部问题

2024 年武汉因技术升级暂停服务 1 个月,复产后仍存在 “交警指挥无反应”“匝道汇入卡顿” 等场景缺陷。尽管武汉目前 92% 订单由无人车完成,用户复购率超 65%,但早期事故(如 2024 年行人碰撞)的负面舆论仍影响公众信任。

宣传策略的重心调整

萝卜快跑从 “科技奇观” 转向 “实用工具” 定位,减少了早期 “无人车跑遍武汉三镇” 的高调营销,转而通过网约车平台(如滴滴)低调接入服务。例如,武汉用户可通过滴滴 App 呼叫萝卜快跑车辆,但界面不再突出 “无人驾驶” 标签,导致品牌曝光度下降。

五、行业周期与资本环境的变化

自动驾驶投资退潮期

2024 年全球自动驾驶融资额同比下降 40%,资本更倾向于 “短平快” 项目。萝卜快跑虽在 2025 年 Q1 实现 1.42 亿单订单量,但百度财报显示其研发投入同比减少 18%,部分资金用于海外市场拓展。这种收缩策略使得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声量减弱。

公众注意力的转移

随着特斯拉 FSD 在中国落地、华为 ADS 3.0 发布,自动驾驶赛道的竞争焦点从 Robotaxi 转向量产车智能驾驶。萝卜快跑作为 To C 服务,在 “车企智能化” 的舆论浪潮中逐渐失去话题中心地位。

结语

萝卜快跑的 “沉寂” 并非行业衰退,而是技术突破、市场竞争与战略调整的必经阶段。当纯视觉算法成熟、海外市场打开、成本控制见效时,其可能以更高效的形态回归。正如武汉当前仍在运营的 400 辆无人车,日均服务超 80 万单,证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进程虽缓慢,但从未停滞。

来源:韦彪爱创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