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长城筑屏障——我省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巡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0:02 2

摘要:时下,张掖市甘州区巴吉滩“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示范点的1.3万亩优质经济林里,早酥梨、文冠果已进入成熟期,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直面巴吉滩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客土改良为关键举措,开了以经济林种植推进防沙治沙的先河,昔日沙化土地旧貌

时下,张掖市甘州区巴吉滩“三北”工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示范点的1.3万亩优质经济林里,早酥梨、文冠果已进入成熟期,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气息。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直面巴吉滩恶劣的自然条件,以客土改良为关键举措,开了以经济林种植推进防沙治沙的先河,昔日沙化土地旧貌换新颜,成为甘州区城西侧主风口的“绿色盾牌”,也成为我省治沙固沙的成功案例之一。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甘肃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工程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统筹“防沙、治沙、用沙”协同推进,无数建设者接续奋斗,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缩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协同发力

甘肃作为全国“三北”工程13个重点省区之一,工程建设版图遍及我省12个市州、70个县(市、区),总面积达36.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5%。特殊的生态区位与脆弱的生态基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我省发展的必然指向。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结合实际出台实施意见,成立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总召集人的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合力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对接国家相关规划,编制印发《甘肃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明确“三北”工程建设4个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任务6872万亩,位居全国第二……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为“三北”工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至2025年,我省连续两年发布总林长令,强调各级林长须紧扣年度建设目标,集中力量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力求实现突破性进展。

防沙治沙是一场多方协同的持久战。我省统筹沙漠边缘与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与路径区协同治理,加强与周边省区合作交流,共同开展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湟水河流域联防联治。

我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签订联防联治协议,共同推动建设“四大锁边林带”“四大阻击防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订联防联治协议,共同推动毛乌素沙地、贺兰山区域联防联治,与青海省签订联防联治协议,共同谋划湟水河流域联防联治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规划甘肃片区联防联治建设任务110万亩。

上下左右,协同发力。

在省林草局协调指导下,有关市州组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跨界区域联防联治合作机制。庆阳市与宁夏吴忠市和石嘴山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签订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协议;张掖市与酒泉市、金昌市签订巴丹吉林沙漠联防联治协议;民勤县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签订腾格里沙漠联防联治协议……

项目是“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我省积极争取项目,为工程注入强大动能。

2024年,国家下达我省53个项目,建设任务1148万亩,中央资金41.7亿元;今年,国家已下达我省58个项目,涉及中央资金40.05亿元,为工程建设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全省共投入防沙治沙各项资金9.38亿元,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317.68万亩,占国家下达防沙治沙目标任务的189.1%,其中,治沙造林种草37.58万亩,退化林修复22.43万亩,封山(滩、沙)育林32.07万亩,沙化草原治理185.77万亩,工程固沙19.85万亩、光伏治沙4.1万亩,交通、水利、农业等其他治沙造林15.88万亩。

“近年来,我省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省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甘肃省“三北”工程建设中心主任汪卫国说。

共建绿色家园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民勤,三面被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环绕,94%国土面积为沙漠和荒漠化土地。今年5月,一条总长逾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的环绿洲林带已完成锁边闭环,标志着绿洲生态立体防护体系正式建成,取得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标志性成果。

曾经风沙肆虐的高台县黑泉镇胭脂堡滩,如今虽然沙丘依旧连绵起伏,但草方格与尼龙网沙障在沙丘间整齐铺展,大地悄然披上“绿装”,一道守护家园的生态屏障,稳稳立在黄沙之前。

“回想过去,黄沙一刮就遮天蔽日,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一夜之间被风沙毁得精光。现在不一样了,沙子被治住了,庄稼也能稳稳当当丰收了。”黑泉镇胭脂堡村村民宁建平感慨地说。

近年来,高台县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工程固沙、围栏封禁等工程,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林茂沙退”。

金塔县在“三北”六期工程固沙压沙中注重创新。“当地固沙压沙中所用稻草需跨省调运,成本较高。”金塔县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肖宏伟说,为降低工程固沙成本,金塔县结合实际,利用县内胡杨资源,将中幼林抚育项目修剪的胡杨枝条等材料,作为固沙工程的原材料就地供应,应用于高立式沙障,既解决了稻草供应不足问题,又大幅降低了固沙成本。

建设美好家园,我省积极动员社会参与,扎实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我省与蚂蚁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蚂蚁集团向我省3年内捐赠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治沙造林和“三北”工程;与华电集团、亿利集团开展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已完成2.4万亩;创建“全民义务植树网”平台,募集公益资金1100余万元;全国“林业英雄”郭万刚、“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八步沙林场“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事迹感动陇原……全省上下汇聚起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强大力量。

创新技术模式

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西北缘,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针对干旱少雨、土壤贫瘠难题,兰州市通过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破解干旱区造林瓶颈。如今,在榆中县夏官营镇红柳沟村的面山上,成排的侧柏傲然挺立,曾经的荒山如今披上绿装。

“全市‘三北’工程半干旱区造林项目推广鱼鳞坑整地、容器苗造林等技术后,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造林科科长张海峰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科技攻关,优化树种配置、推广智能节水设备,实现工程从“量”到“质”的跨越。

《沙米节水种植及生态修复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作为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聚焦“三北”工程攻坚需求,由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以古浪县为试点,构建沙米节水种植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探索沙化草地综合治理新路径。

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党委书记、站长刘兴明介绍,该项目通过“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创新模式,构建沙米全产业链开发体系,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助力甘肃“三北”工程区生态改善与乡村全面振兴。

在河西走廊,无人机、履带式沙障机已广泛应用于治沙固沙工作。

高台县黑泉镇西沙窝“三北”工程防沙治沙项目现场,手扶式和履带式沙障机灵活穿梭于沙丘间,稻草瞬间被自动压入15厘米深的沙层,编织成一个个高标准草方格沙障网。

在其他治沙现场,无人机越过连绵沙丘,将营建阻沙网的稻草精准投送至压沙前沿,大幅缩短运输时间;红柳平茬收割机在红柳丛中忙碌作业,收割后的茬口高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这一精准操作极利于红柳次年发芽生长,进而持续发挥固沙作用。

如今,科技的力量让“人海战术”的治沙战役演变为“人机共舞”,科技治沙已成为河西走廊防沙治沙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酒泉市普及推广肉苁蓉嫁接、HDPE新型阻沙网、梭梭水钻栽植等多项治沙技术,自主研发履带式中型压沙机,创新使用无人机运输稻草,为沙地综合治理开发开辟新途径。

武威市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研发新技术、新材料20多项,引进沙生植物等新品种100余个,研发林草机械装备10余种,举办全国科技助力“三北”工程林草机械装备演示活动。

省治沙研究所纳入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研究院体系,建立甘肃省“国家卓越工程师工作室”,研发光伏板集水防沙治沙应用新模式,推广小型化系列治沙机械,完善光伏治沙技术体系,着力破解技术难题与瓶颈。

同时,省林草局、省科技厅印发《甘肃省科技支撑荒漠化综合治理若干措施》,深化与科研院所在防沙治沙技术方面的协同,强化科技支撑,合力攻关重大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问题。

深耕结硕果,创新谱新篇。

“陇中陇东黄土高原退化林修复”“河西走廊绿洲防护林体系”科研项目纳入国家“三北”科技攻关项目,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此过程中,我省探索形成了以防沙治沙用沙为代表的“民勤模式”,以遏制水土流失“增量”和减少沙区面积“存量”为代表的“环县模式”,为其他地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催生富民产业

发展沙产业,实现添绿又增收,让披上绿装的“沙土”变身富民的“沙金”,是我省各地持续探索和攻关的方向。

走进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林场万亩长青苗木储备林基地,这里的树木枝繁叶茂。“该片区依托农发行国家储备林项目,紧扣‘林’和‘水’两条主线,将原有采砂坑改造为蓄水池,既节约了修复成本,又为造林提供了灌溉水源。”张掖市甘州区林草局造林股股长刘蕊介绍,经过三年的实施,昔日的采石场已蜕变为“甘肃版塞罕坝”。目前已栽植常青苗木储备林7000亩,按照“林苗共存”的模式,共储备樟子松、油松、青海云杉、圆柏等针叶类苗木100万株。

据测算,黑河林场万亩长青苗木储备林基地每亩栽植约111株至300株,按两年一间苗,预计可产出苗木约60万株,未来可实现苗木收益近1.2亿元。

黑河林场还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业,这一模式在甘州区西城驿、石岗墩、红沙窝等林场同样成效显著。目前,甘州区已建成林旅融合产业点26个,国有林场林下试点散养鸡、鹅等家禽,种植板蓝根,林下经济总产值实现2272万元。

白银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文冠果、枸杞等特色林果产业和肉苁蓉种植等林下经济。全市建成万亩以上文冠果种植基地12个,市级加工产业园3个,文冠果、枸杞等经济林栽植面积达到159.57万亩,年产值达35.8亿元。

庆阳市加大山地林果栽植占比,推广“草药”套种草原治理模式,谋划实施“1121”工程,通过新栽、品种改良、低产园改造等方式,力争“十五五”末建成100万亩林果、100万亩沙棘、200万亩山杏、100万亩草药套种,稳步壮大林草经济体量,同时加大苗木培育销售力度,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生态产业。2024年,庆阳市林下经济产值达到8.55亿元,较2023年增长14.9%。

近年来,我省各国有林场依托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逐步加大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仅巩固了造林绿化成果,大幅提升森林质量,还实现了荒地变林地、林区变景区、林场变“胜地”的跃升。如今,林下经济既有效抵御了风沙、达成固沙减沙目标,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