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社交方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08:30 2

摘要:想在这个时代中有所收获,你就必须得知道,这个时代正在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消费习惯的变化。比如,社交方式的变化。

我们常说,机会,都藏在变化里。

想在这个时代中有所收获,你就必须得知道,这个时代正在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消费习惯的变化。比如,社交方式的变化。

可是,我怎么才能知道这些变化呢?

多关注一些趋势报告,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所以,你可能也发现了,我们会经常和你分享一些报告,以及我们对这些报告的理解与看法。

最近,我们又读了不少的报告。其中,一份来自袤则咨询的《2025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很有意思。这是他们自2020年以来,连续发布的第六份年度报告。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社交领域的文化趋势,来描绘当代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

而今年的这份报告告诉我们,今天人们的社交方式,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又发生了不少有趣的变化。

我们不敢说,这些变化就一定能让你赚到钱。

但是,报告中的十大趋势,至少值得你持续关注。也许,你就能从中找到属于你的商业机会。

所以今天,依然毫无保留。与你分享。

01

趋势1:大我至AI

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一个“回音壁”里。平台算法,像一个体贴的管家,把你喜欢听的话、喜欢看的人,源源不断地送到你的面前。

我们看见的,是别人希望我们看见的。我们相信的,是别人希望我们相信的。

当然,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了。但是,AI的出现,还在继续把这个“回音壁”,升级成“全息镜像长廊”。

什么意思?

你走进一条长廊。四面八方,上下左右,都是你自己的镜像。它们不是简单的复制。它们是“理想化”的你。它们学习你的每一个念头,用你最渴望的方式和你对话。你发一句牢骚,就能得到一首诗的安慰。你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就能得到一篇逻辑清晰的文章。

这种诱惑,是巨大的。

所以,各种AI情感陪伴类产品,开始快速崛起。

用户们乐此不疲地通过提示词,把AI训练成完美的恋人,知己,甚至心理咨询师。在数字的世界里,你可以获得一个无条件接纳,永远忠诚,还智力超群的伴侣。

这背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过重的关系”的逃离。

和一个真实的人建立深度关系,往往意味着摩擦和误解。而AI,提供了一种没有“杂质”的关系。它留下的,是纯粹的情绪价值。

但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传统的,“广播式”的营销,可能会越来越失效。

你不能再站在长廊外面,对着所有人喊“快来看我的好东西”。因为里面的人,正戴着降噪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你的产品和内容,不能是来打断用户的,而是要成为用户用来构建自我、表达自我的工具。你的广告和口号,不能是用来说服用户的,而是要帮助用户找到心中那个早已存在的模糊念头,然后,帮他清晰地表达出来,成为他分享到朋友圈的社交货币。

因为,在回音宇宙里,品牌最大的风险,不是被用户讨厌,而是被用户无视。

02

趋势2:跨文化爆点

一个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小伙子,趴在床上,用翻译软件,在中国的App小红书上,和一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女孩,激烈地讨论着一碗麻婆豆腐的价格,以及它折算成一个人的时薪,需要工作多久才能买到。

这种全新的跨文化交流,正在真实发生。

过去,跨文化交流,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国宴”。我们把京剧、功夫、熊猫这些最精华的文化符号,包装得非常漂亮,呈现给世界。它们很美。但它们有距离感。

现在,跨文化交流,成了一场大型的“民间百乐餐”。每个人都带着自家厨房里,那盘热气腾腾,甚至卖相还有些难看的家常菜。它们不完美。但它们真实。

比如,大量TikTok的美国用户,在平台受限之后,涌入了小红书,寻找新的阵地。结果,意外开启了中美两国普通网民的“对账”日常。他们互相打听物价、工资、加班情况。他们努力在这些琐碎的细节里,拼凑出对方最真实的生活样貌。

比如,“甲亢哥”的中国行,用不带滤镜的直播镜头,把无人机送外卖的便捷,三折叠屏手机的惊奇,甚至路人提醒他注意安全的善意,都原模原样地展现在了全球观众面前。

这种粗糙的,民间的交流,开始变得越来越火爆。那些宏大的叙事,开始让位于微小的真实。

这背后,是对教科书和新闻之外的世界的好奇,是被看到发展速度和先进科技时的“我赢了”的爽感。

所以,如果你正在做出口,或是正在做和跨文化内容相关的生意,那你的思路,就要彻底打开了。

不要只盯着那些传统的,宏大的文化符号。那些充满“文化反差感”的生活细节,可能反而才是真正的爆点。比如一包辣条,比如一只泡椒凤爪,比如一瓶酸梅汤。

它们才是真实的生活方式和味蕾记忆。是比任何宣传片都更容易引发共鸣和讨论的存在。

因为,这些区别于官方叙事的,细小的,带着毛刺的真实,已经拥有了万钧之力。

03

趋势3:“假面”缝合

正在发生变化的,还有一个人的“身份”。

过去,一个人的身份,就像一件“量身定制的西装”。剪裁合体,面料统一,质感精良。你的职业、家庭、社会地位,共同决定了这件“西装”的样式。这个相对稳定、统一的整体,代表着你是谁。

但是,“假面”缝合的趋势,彻底改变了这个比喻。

现在,一个人的身份,尤其是一个年轻人的身份,更像是一整套“乐高积木”。

什么意思?

他的人生,不再被一个单一的“主干”所定义。他可以拥有无数个可以自由拆卸和拼接的身份模块。

比如,见客户的时候,他拿出“专业精英”模块,拼一个沉稳可靠的形象。比如,和朋友开黑的时候,他换上“沙雕队友”模块,变成一个搞笑的活宝。比如,玩社交媒体的时候,他换上“文艺青年”和“户外达人”的模块,搭建出一个岁月静好的生活。

这些模块之间,甚至会相互矛盾。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特定的场景下,他都能拿出一块最合适的“积木”,来构建一个临时的“功能性自我”。

于是,“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成为了社交平台上的热梗。年轻人会在不同的场景中,随口为自己捏造一个最有利于当下的身份。甚至,对热情的滴滴司机说自己是警察,对游戏里问感情状况的陌生人说自己“离异带两娃”。

这样,身份就可以用来“融入环境”,也可以用来“自我防御”。

在信息超载和社交关系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用不同的“假面”来划定边界,其实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在的能量不被过度消耗。

但这也意味着,“一个账号走天下”的社交产品,可能需要被重新审视了。能让多角色、多身份切换得更加丝滑的平台,也许就能满足更多用户的深层心理需求。

而品牌和产品,也得试着思考一个有些“奇怪”的问题。

我的用户,需要在何时何地,扮演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04

趋势4:赛博告解

Hootsuite,曾在一份报告中,分享过这么一组数据。

社交媒体上,只有不到5%的内容,可以实现真正的爆款传播。

5%。这是什么概念?

你费尽心力,才想出一条内容。但这么干20次,可能只有一条会火。还不见得是大火。再加上,复杂的平台算法、流量机制,单点爆破、一夜成名的营销故事,越来越像是某种“神话故事”了。

那,怎么办?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穿过算法的铜墙铁壁,真正触动人心?

赛博告解的趋势,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答案。

什么是赛博告解?

传统的忏悔室里,“我有罪,求审判”,单向告解。但在互联网上,人们用“我也是”,彼此告解。

2025年春节前后,社交平台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赛博忏悔室”。人们在里面,忏悔着无伤大雅的小事。比如,我忏悔,我自寒假回家以来就没打开过书包。比如,我忏悔,我嘴上说着减肥,但刚才又点了一份麦当劳。

然后呢?然后,没人会来审判你。只有一群人像商量好了一样,整齐划一地在评论区里回复两个字。

常情。

这个场景,特别有意思。我通过讲述,完成了一次自我叙事,释放了心里那点小小的负罪感。你通过倾听和回复“常情”,实现了“赛博陪伴”。我们都在群体情绪里,找到了一种“我不是一个人”、“我们都一样”的情感支撑。

是的。我们在家庭和工作之外,真的太缺少一个能说真心话,能暴露脆弱的“第三空间”了。网络上的忏悔室、吐槽帖,本质上就是对这个缺失空间的弥补。

所以,世界会开始不断奖励“农夫”。而不是“猎人”。

不要总想着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而是要学着耕耘一片能让用户栖息的土壤。找到那些能激发“我也是”共鸣的真实表达,用真诚的方式,嵌入用户的语境,和他们玩起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毕竟,流量的尽头,不是更多的流量,而是更深的关系。

05

趋势5:折叠怀旧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刷到一条2019年的短视频,或者听到一首2018年的流行歌,会突然恍惚一下,觉得那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几个春秋,足以让人觉得恍如隔世。怀旧的周期,正在被极大地压缩。过去,我们怀念童年,怀念十年、二十年前。现在,人们开始集体怀念疫情前那段“高光时刻”。

这种趋势,也被称为,折叠怀旧。

而趋势的背后,是三种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

1)现实世界的“超级加速度”。

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经历了世纪疫情、AI的爆炸式突破、全球格局的剧变。这些颠覆性的事件,像一把刻刀,在时间轴上划出了深深的痕迹。巨大的断裂感,让“才刚刚过去”的时间,也显得遥远无比。

2)经济换挡期的“心理缓冲垫”。

当下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压力。于是,我们不自觉地美化过去那个相对繁荣、充满希望的时期。通过怀念2018、2019年,我们就在记忆中,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短暂喘息的“舒适区”。

3)互联网话语权更替带来的“代际记忆节点”。

你有没有发现,记忆里每个逢“8”的年份,似乎都特别值得怀念。1998。2008。2018。可是,为什么?因为这往往是80后、90后、00后这些代际人群年满18岁、踏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集体记忆起点”。而2018年,正是第一批00后大规模进入公众视野、开始掌握网络话语权的年份。他们怀念的,是属于他们的“青春元年”。

所以,怀旧营销的关键,不是简单地复刻海报、搪瓷杯这些旧物件。

你要做的,是找到那个能够容纳共同情绪的“时空连接点”,是创造那个能让人们“一起做一件事”的机会。

因为,人们怀念的,并不是过去。而是过去那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己。

06

趋势6:人情备考

给你讲个小故事。

有位00后的毕业生。你就叫他“小王”好了。他要参加一个有重要客户在场的饭局。

前一天晚上,他开始了极其认真的学习。但是,不是学习产品资料,而是在B站上,学习一个叫“如何给领导敬酒,才能显得自然而不谄媚”的视频。翻来覆去,学了三十遍。还认真地做了笔记。

你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但是,这就是“人情备考”这种趋势的真实写照。

“人情备考”这个词,特别形象。它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像准备高考一样,在互联网上主动、刻苦地学习“人情世故”与“社会潜规则”。在豆瓣上,有一个近30万人的小组,名字就叫“我们都不懂人情世故”,每天都在讨论“该不该给同事带下午茶”、“份子钱到底给多少合适”这类问题。

那么,是年轻人也开始变得“功利”和“圆滑”了吗?

恰恰相反。是年轻人,开始懂得“防御性学习”了。

老一辈人,可能会把人情关系当作一门必须终身维护的生存技艺。但年轻人的心态更像是,我不是想靠这个往上爬,我只是想学会怎么保护自己,别在这些事情上吃亏、受伤。

对他们来说,人情更像一个“临场技巧包”。是功能化的,轻量化的。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钻研,而是为了“不受伤”,为了让自己在复杂的职场中活得更舒适一点。然后,随时转身就走,不被这些沉重的关系所捆绑。

“卷”的方向,变了。当学历、技能这些“硬实力”都卷到头的时候,情商、社交这些“软实力”就成了新的突破口。同时,传统的家庭、宗族、邻里这些能“看着学”人情世故的社会化课堂消失了。互联网,就成了年轻人唯一的、自学的替代课堂。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提醒。

当你看到年轻员工在讨论这些的时候,不要窃喜他们“开窍”了。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感到不适和焦虑的信号。

一个真正有吸引力的现代组织,不应该把人情套路当作“职场必修课”的默许存在,而是要努力构建一个更透明、更简单、更现代的组织文化,主动清除那些让年轻人感到内耗的潜规则。

因为这一代年轻人,不是学不会人情世故,而是在思考学会了之后,我还是不是我。

07

趋势7:反卷过劳

从2024年底,到2025年。一种奇怪的现象,开始发生。

那些曾经996、大小周的公司,突然开始“反内卷”了。每天一到点,就开始关灯断电,赶人下班。公司健身房、晚上9点后打车报销等等“福利”,也开始取消。

听上去,打工人胜利了。

但是,一种更隐蔽的疲劳,开始出现。也就是,反卷过劳。

为什么?因为,工作量并没有减少。KPI考核,也没有调整。员工们虽然被客客气气地请出了办公室,但还是要抱着电脑回家。甚至,在家人睡下之后,继续“隐形加班”。

还有一些公司,为了提高效率,开始宣布禁用PPT汇报,改用在线文档了。

听上去,也很棒。但是,很多员工,只是把过去花在“设计排版”上的时间,转而投入到了“文本打磨、遣词造句”上。最后,真正花费的时间,可能并没有变少。

负担,似乎只是从“显性”变成了“隐性”,从“物理过劳”变成了“心理过劳”。

那怎么办?

缓解反卷过劳,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比如,创造“上下班切割”的场景体验和产品逻辑。能根据时间和地理位置,自动切换“工作/生活模式”的智能手表、汽车。能营造“不洗战斗澡”这种下班仪式感的服饰、美妆、个护产品。等等等等。

比如,提供真正能“降本增效”的AI工具。自动整理会议纪要的助手。自动生成周报的助手。辅助决策的助手。等等等等。

真正的反内卷,不是取消打卡,而是改变生产效率。

08

趋势8:徘徊文科

奇怪的现象,还不只是“反卷过劳”。

还有“徘徊文科”。

一方面,市场似乎并不喜欢文科。“文科就是服务业”、“文科生毕业就失业”的声音,你可能也听了不少。社交媒体上,甚至还出现了“文科生0.1元吃一顿”这样的“贫穷料理”挑战。人们用一种极致的自嘲,来回应这种结构性的贬值。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人文思想、人文专家的关注度,不降反升。一些学者的对谈切片,在B站和播客上,拥有惊人的播放量。

一边,是唱衰。另一边,又是渴望。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喷发的时代。技术,正在推动一切。技术,也正在改变一切。在这个逻辑下,理工科被定义成了“有用知识”。因为它们的价值可以被量化、被项目化、被KPI化。而文科提供的那种软性的、无法被量化的精神滋养,比如审美、同理心、历史感,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但是,人,终究不是机器。

我们喜欢进步。我们希望吃好喝好。但是,我们也需要“意义”。工作的意义。创业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甚至,生命的意义。

这些无法被量化,却决定了我们生命质量的终极问题,恰恰是人文学科的核心。

所以,对于品牌来说,除了商业价值,你还有没有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对于文科生来说,你的广告文案,你的影视剧本,你的用户研究,又是不是回应了这个时代里的“人的问题”?

如何做,是对技术的拷问。为何做,才是对我们的拷问。

09

趋势9:储能养娃

前两年,有一个词,特别火。鸡娃。

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上最贵的补习班,考最高的分数,目标是985,是211。过去的十多年里,“鸡娃”是很多父母的关键词,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军备竞赛”。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把关注点从“分数”,转移到了“生命能量”上。

他们开始带着孩子去参加户外徒步、斯巴达勇士赛,锻炼体能和意志力。他们开始追捧那些教孩子劈柴、生火、种地的“辛者库幼儿园”。

这种趋势,被称为,储能养娃。

你可能会问,怎么就不“鸡娃”了?是决定“躺平”了吗?

与其说躺平,不如说是更深层次的焦虑,和更务实的思考。

比如,对“不确定性”的敬畏。

无论是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是孩子的禀赋,都无法支撑那场没有上限的“鸡娃”竞赛。与其豪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不如先为孩子储备好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健康的体魄。

比如,对“AI时代”的接受。

如果AI总能有更好的记忆,总能考到更高的分数,那人的创造力、自驱力、情绪韧性,这些无法被AI轻易替代的“软素质”,才是真正无比重要的。

这种转变,就像我们曾经对手机的期待一样。过去,我们关心谁的“CPU”跑分高。后来,我们关心谁的“电池”更耐用,谁的系统更稳定,谁更“抗摔”。

而家长们,正在为孩子的“人生系统”,储备“续航”和“抗摔”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教育行业,也得从“精英制造”,转向“长期韧性”、“能量充值”。

无论是体能训练、自然营地,还是社交表达、心理素养课程。核心,是帮助孩子储存生命能量。

因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并为这把火,备足整个冬天的柴。

10

趋势10:福利化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

它指的是,家和工作单位之外,那个可以放松、社交的公共场所。

过去,这个角色,通常由咖啡馆、购物中心、健身房这些商业空间扮演。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图书馆、博物馆、党群服务中心,甚至社区医院。

这就是,福利化第三空间。

在深圳、上海,一些功能齐全、装修时髦的党群服务中心,周末的阅览室一座难求。里面的免费咖啡和遛娃设施,比很多商业机构还完善。年轻人甚至开发出了新玩法。把社区医院的推拿、艾灸,当作SPA的“平替”。不仅省钱,还能刷医保。

一方面,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在不断提高。它们不再是过去那种“老破小”,而是变得越来越舒适和现代化。另一方面,预付卡消费的风险,一些机构一夜消失的现实,也让很多人“只敢为今天买单”。

这种情绪下,那些由“组织”背书的公共场所,就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制度型安全感”。

这也许也是一种全新的思路。

你可以尝试和老国企、公共机构进行联名合作,借助他们的“体制感”来增强自己的信任状。甚至,自己去尝试承担一部分“公共职能”。比如,一个商业空间,可以主动去承接社区、学校的文化活动,把自己变成一个城市生活的“节点”,一个文化事件的“发生地”。

当消费的潮水趋于平静,那些稳稳站立的礁石,就会变成最安心的港湾。

最后的话

好了。关于十大社交趋势,我们就先聊到这里。

从“大我至AI”的极致自我,到“跨文化爆点”的真实连接。从“假面缝合”的身份切换,到“折叠怀旧”的情感回溯。从“人情备考”的生存演练,到“储能养育”的观念迭代……

你发现了没有?这十个看似杂乱的趋势,其实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内核。

确定性的瓦解,与个体意义的重建。

我们正处在一个宏大叙事纷纷瓦解的时代。过去那些坚固的、确定的东西,比如终身的职业,比如一成不变的社会规则,比如清晰的成功路径,都在变得模糊。

我们就像站在一块巨大的、正在融化的浮冰上。不安。迷茫。

但是,我们也真正拥有了,定义自己的权力。

向内,找到精神内核。在信息和欲望的洪流中,看清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局限,找到那个能让你在风浪中保持平衡的“压舱石”。它关乎你珍视什么,信仰什么。

向外,建立微小连接。去拥抱那些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可能是一个兴趣小组,一个社区社群,甚至只是一两个能说真心话的朋友。在这些微小但坚韧的连接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回响。

向前,采取敏捷行动。接受世界的不确定性,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放在那些你能控制的、能创造的、能给别人带去一点点价值的小事上。小步快跑,不断试错。在行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是的。

机会,都藏在变化里。

愿你能在这些剧烈的变化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性,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加油。

主笔/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第2687篇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抓取本文内容,用于训练AI大模型等用途

PS:亲爱的朋友,距离2025“进化的力量·刘润年度演讲”,还有71天。

为了这场演讲,我一刻不敢停歇。我会把这一年咨询、参访、请教、游学的精华,浓缩成一场4小时的演讲,向你汇报。我为你准备了历年演讲的PPT、回放以及全文稿。欢迎你添加小师妹领取。

线下门票也已同步开售,现在购买,还可以享受早鸟优惠价。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