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4日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海外珍稀文献辑录》(五卷本)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2025上海书展”主场发布。《工人之路》不仅是迄今发现的办报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域外文献,而且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参与组织、主编
8月14日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海外珍稀文献辑录》(五卷本)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2025上海书展”主场发布。《工人之路》不仅是迄今发现的办报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域外文献,而且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参与组织、主编的在海外发行的中文报刊。
【1922年起在苏发行16年之久】
作为海外大型的中文报纸,《工人之路》曾长时间湮灭无踪。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革命者俞秀松烈士平反昭雪,它才逐渐为世人所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份重要报纸是中国共产党在远东的舆论宣传阵地、联结数十万华人华侨的纽带。该报主编、编辑和记者,多为当时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或留学的华人苏共和中共党员。
俞秀松烈士之子俞敏。
《工人之路》最初的发现者,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副会长、俞秀松之子俞敏介绍该珍稀文献发现的来龙去脉。一百多年前,苏联中文报纸《工人之路》创办,前后共发行了十几年,即自1922年到1938年。16年间,该报由半月刊扩展到周刊乃至双日刊,其间主要是4版的大报,有时候多达8版甚至16版。其最高印数达到万份,出版千余期,总字数近3千万字。
中共发起组成员及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曾担任过该报副主编;早期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何今亮(汪寿华)、周达文、华林、任作民、嵇直,人民司法的开创人梁柏台,“二·七”大罢工时《真报》编辑张孑余,内蒙古早期革命家康根成、文学家丁山、翻译家张锡儔等人,先后在《工人之路》报社担任主笔、编辑、栏目主编等职。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对“深化《工人之路》等红色文化史料研究”的明确指示,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牵线、组织的五卷本《海外珍稀文献辑录》历经多年讨论、编辑、校对,最终得以出版。
【7年间4赴俄罗斯寻找珍稀文献】
实际上,上海党史学界很早就认定这份报纸的独特价值,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尤其是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和上海音像资料馆等单位,相关学人、党团创建者后人俞敏及中俄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寻档工作于2018年正式启动。
通过4次赴俄罗斯,历经十几万公里行程,辑录团队到访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赤塔、海参崴、伯力等地,遍寻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等,还与国内党史部门、有关档案机构合作,发掘各地史料。
《工人之路》刊载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前途、方法、过程的讨论,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策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大量的中国革命的人物、事件等。其文体多样,如大量的社论、政论文,也有面向基层刊登的许多文艺作品,有诗歌、话剧剧本、漫画、木版画等,发挥了对基层华侨华工的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作用,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上诸多的历史细节。
如今《海外珍稀文献辑录》最终出版,为中共党史、共运史、工运史、华人社会史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视角;《工人之路》海量的图文资料成为近年上海党史部门新近发现的域外稀缺红色资源,对上海、全国党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出版及其后续全部影印本推出,将在理论宣传、学术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版权资产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等新书发布主办方专家认为,纵览全书,当代读者不仅可对海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心向祖国、关注中国革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更能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推进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伟业充满信心与期待。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图片来源:除资料照片外,徐瑞哲 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