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CGTN多语种网红主播走进青海,以个性化视角讲述生态保护故事,让世界看见青海的生态蝶变。法语主播刘华桢跨越县市,驱车千里,用镜头和文字丈量这片土地的辽阔与深沉。高原或许不会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但这些被镜头定格的故事、被文字传递的温度、那“云端与泥土之间”的
近期,CGTN多语种网红主播走进青海,以个性化视角讲述生态保护故事,让世界看见青海的生态蝶变。法语主播刘华桢跨越县市,驱车千里,用镜头和文字丈量这片土地的辽阔与深沉。高原或许不会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但这些被镜头定格的故事、被文字传递的温度、那“云端与泥土之间”的真相,终将汇入时代的河床,成为我们理解这片土地与守护者们的珍贵记忆。
这篇手记,就是这份炽热与真实的见证。
— —编者按
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书写真实
凌晨三点,青海某县的招待所里,我的电脑屏幕是唯一的光源。窗外是高原特有的漆黑夜空,而我的剪辑软件里还躺着未完成的视频。手指在键盘上的敲击声、偶尔按动氧气罐的声音与远处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提醒着我这片土地的寂静与鲜活。
这一周的行程跨越多个县市,每天驱车数百公里是常态。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深入一线的采访依然不可替代。高原上的人们很少被关注,但他们的故事值得被听见。让我们能够在高原反应之下依然熬夜工作的亢奋和坚持正源自于此。
三江源生态大数据中心的屏幕上,红外相机传回的实时画面里,藏羚羊正穿过茫茫草原。与我们进行远程连线的黄河源头生态管护员平淡地讲述着在普通人看来艰苦枯燥的巡护工作日常。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阳沟管护站站长杨毛错一起在齐膝深的草丛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看她边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升空监测,边讲述着她儿子小时候和她一起进山巡护的故事。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技术员徐丰奕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每一只野生动物的救助过程,目光中充满有朝一日看它们重回大自然的期待。青海湖的108种蓝令人忘却疲惫,“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的恢复让我们看到希望。而受到广大网友追捧的茶卡盐湖也不止有天空之镜的梦幻美景,茶卡大青盐的开采和生产彰显着人类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高原保护的真相,永远在云端与泥土之间,镜头后的心跳异常清晰——这是新闻人最珍贵的时刻:记录真实,传递温度。
6小时的蹲守换来30秒的心跳暴击
我们到西宁的第一天就去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但当天因为下雨,和我们人类一样不喜欢被淋湿的动物们都躲在温暖干燥的洞穴深处。听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讲了很多精彩的野生动物救助故事却无缘得见主角总是令人遗憾。于是在此次采访行程的最后一天,我特意订了晚上的航班,在赶赴机场之前,还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又去了一趟动物园,就为了亲眼看看那些因被救助而得到新生的动物们,尤其是今年3月份刚被救助回来、曾一度生命垂危的幼年雪豹凌小蛰。经过四五个月的精心救治,它已初步恢复健康,如今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从而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能力,因此前不久才被安排乔迁新居。等到它结束野化训练,也许就可以重新回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中,人类便只能通过卫星定位项圈一窥它的行踪了。
我在烈日下蹲守到下午4点多,眼看着航班起飞时间临近,无奈决定放弃。“看来我和凌小蛰还是缘分未到,今天是无缘得见了。”我对着镜头苦笑,收好设备开始下山。走出几百米忽觉不甘,至少可以跟凌小蛰的新家同框拍张照片吧?于是折返,正在自拍的时候,忽然听到游客的惊呼:“出来了!出来了!”我赶紧凑过去——水墨色斑纹闪出幽暗洞口,凌小蛰正舒展腰肢跃上攀爬架。阳光描摹着它健硕的曲线,这年纪尚幼的雪山之王环顾领地,仿佛在验收人类为它建造的家园。几十秒的巡视行云流水,它满意地转身隐入阴影。
几分钟之后,突如其来的大雨就驱散了激动的人群,没来得及撤退的我被淋了个透心凉,但心脏却像塞了一团正在散发热量的毛绒阳光。
回程的飞机上,翻看硬盘里的1195段视频素材和1478张照片,感慨每一次与高原的邂逅都会带来自我的迭代。高原不会记得一个记者的名字,但那些被镜头定格的守护者目光,终将流入时代的河床。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