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被夸大的“中成药”,副作用很大,很多人还在乱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21:02 2

摘要:国家药监局曾统计,全国居民平均每年服用中成药的比例高达68.4%,其中近四成是长期、反复、不按说明使用。很多人信奉“药食同源”,觉得中成药“成分天然”“副作用小”,更容易拿来当保健品“屯着吃”。

越是老百姓熟悉的药,越容易被误用。”这句话听起来像句玩笑,可现实中却让人笑不出来。

国家药监局曾统计,全国居民平均每年服用中成药的比例高达68.4%,其中近四成是长期、反复、不按说明使用。很多人信奉“药食同源”,觉得中成药“成分天然”“副作用小”,更容易拿来当保健品“屯着吃”。

但真相是,不少中成药的副作用不比西药轻,甚至更隐蔽、更容易被忽视它们不像西药那样“立竿见影”,但长期错误使用,照样会把身体“掏空”。

有些药,本来是用在特定疾病或特殊阶段的,却被当成“万能药”,结果不是肝脏罢工,就是肾脏喊疼。

尤其是下面这几种,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暗藏隐患

保肝降酶的“护肝片”,真的护得了肝吗?

很多人年纪一大,体检报告上总会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于是第一反应就是找“护肝药”。

不少人信赖“某某牌护肝片”,觉得吃了就能“养肝护肝”,仿佛肝脏像机器一样需要“润滑油”。

但问题是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千差万别,包括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饮酒过量等。光靠一味“中成药”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更要命的是,很多护肝药本身就通过肝脏代谢,一旦滥用,反而加重肝负担。

肝脏不是铁打的,它是个“玻璃心”,你每天往里倒中药成分、保健品、饮食油腻,它迟早“罢工”。

有研究显示,我国药物性肝损伤中,有超过三成与中药及中成药相关。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止咳糖浆”,咳嗽一来就喝,真能止咳?

秋冬一冷,药店里最热销的就是各种“蜜炼川贝枇杷膏”“复方甘草合剂”。

不少人一咳就喝,甚至给小孩也天天灌几勺,觉得“润喉止咳又无害”。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些止咳糖浆含有大量糖分,有的还含有阿片类成分,长期服用有成瘾风险

特别是那种“喝完不咳了”的,往往是通过抑制大脑咳嗽中枢来“强行止咳”,而不是解决引起咳嗽的根本原因。

你咳嗽,是因为支气管发炎、咽喉感染、肺部问题,结果你喝个糖浆让大脑“不要反应”,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长期滥用止咳药,会掩盖病情,耽误治疗时机,孩子尤其不可乱用。轻则肠胃功能紊乱,重则影响神经系统。

“安神补脑液”,真的安神,还是“麻痹”?

生活节奏快,焦虑失眠成了现代人常态。很多人一听“补脑”“安神”就眼前一亮,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最爱买来“调理神经”。

可是真正研究成分你就会发现,这类中成药大多是“镇静+滋补”的组合拳”,有的甚至含有麝香、朱砂等成分,而这些成分长期使用容易造成神经系统抑制,甚至肝肾积毒

朱砂,含有汞,剂量小,但一旦长期服用,汞会在体内蓄积,损伤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

你以为它在“养神”,实际是让你“神经迟钝”,睡着了,但质量低下,醒来还是累得像没睡。

安神补脑不是靠药物麻痹神经,而是要调整作息、疏解压力、锻炼身体。靠药物“催眠”,只会越催越虚。

“通便药丸”,越吃越“依赖”

便秘问题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多人一便秘就吃“润肠通便丸”“麻仁丸”“番泻叶口服液”。

一些中成药确实有缓解作用,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药物大多含有刺激性泻药成分,如大黄、番泻叶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刺激肠壁收缩,强行“排空”,短期看似有效,长期却让肠道变“懒”,对刺激形成依赖。

一旦停药,肠道就不工作了,便秘反而更严重。

长期使用还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脱水、胃肠功能紊乱,尤其是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风险更大

很多人以为“中药调理肠道,温和无害”,但实际上,这种“刺激性通便”是以牺牲肠道自主功能为代价的

真正要解决便秘,靠的是饮食纤维、充足水分、适量运动,不是靠药物“催促”。

中成药不是“草木无害”,它们也有“毒副反应”

很多人迷信中药,觉得“天然的总比化学的强”,但天然不等于无毒,草药也有剧毒成分

在临床中,确实见过不少患者,长期服用中成药后,出现了肾功能下降、肝酶升高、胃黏膜糜烂等问题。

一位五十多岁的工人,因轻微肝功能异常,自行服用了半年“护肝片”,结果肝功能不但没恢复,反而发展成了“药物性肝炎”。

再检查才发现,他吃的护肝片里含有多种成分,包括柴胡、茵陈、五味子、郁金,这些药材本身虽有护肝作用,但在长期高剂量服用下,对肝细胞的代谢压力非常大

中成药更需要“对症下药”,不能乱吃、不能久吃、不能多吃。

盲目相信“祖传药方”,是在拿身体做赌注

有的人吃中成药不是因为说明书,而是因为“邻居推荐”“家族传下来”“听说某个老中医推荐”。

但现在很多中成药早已不是古代手工熬制,而是工业生产,药材来源、炮制方法、剂量控制全都不一样。

古人说:“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永远不过时。

中成药虽有其独特价值,但前提是辨证论治、合理使用、依法监管。一味迷信、盲目跟风,只会让身体吃苦头。

身体不是实验田,健康不是试试看

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药物维持,而是靠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科学的医疗。

该吃药的时候不犹豫,不该吃的时候也别硬吃

很多人不怕花钱买药,却怕去医院检查,这种“怕麻烦”的心理,才是最大的问题。

与其天天吃药,不如每天三顿饭吃得清淡,睡得踏实,心情舒畅

中成药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不是“神仙水”。它们的价值在于精准使用、短期干预,而不是长期服用、盲目依赖

别让自己在不经意间,把“调理”变成了“折腾”。

最好的药是人间烟火气,是按时吃饭、早睡早起,是那颗愿意照顾自己的心。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年药物性肝损伤监测报告》.中国药监年报,2024.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成药合理使用指南(2023年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

[3]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