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的天空被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你举起手机拍了张落日,指尖悬在发送键上——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想把“你看,今天的云好漂亮”发给那个名字了。
文/爱生活的刚子
傍晚的天空被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你举起手机拍了张落日,指尖悬在发送键上——这已经是今天第三次想把“你看,今天的云好漂亮”发给那个名字了。
上一条消息还停留在昨天清晨,对话框里密密麻麻的,全是你一个人的碎碎念。
又一次点开聊天框,输入“刚听到一首老歌,突然想起你”,盯着屏幕看了半分钟,还是长按、删除,退出了界面。思念像涨潮时的海水,一下下漫过心口,你总觉得不做点什么,这股情绪就会把自己淹没。
可其实,太满的想念,不必急着倒给对方。
佛家说“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大概是在说,真正的牵挂从不是捆住彼此的绳索。
成年人的想念,藏在“我把自己照顾得很好”里,而不是“你快看看我有多想你”的追问里。
频繁发消息的时候,我们常常在交换一种短暂的安心:知道他“在忙”“刚看到”,就像得到了一枚暂时的止痛片。可天亮后,那种“他会不会忘了我”的不安又会卷土重来。
下次想念翻涌时,试着先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想联系他,是真的想分享此刻的心情,还是害怕寂静里的孤单?是笃定的喜欢,还是需要被回应来确认自己的存在?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里,藏着多少没被自己看见的期待?
看清情绪的模样,思念就不会变成失控的洪水。
你会发现,能好好和自己相处的人,才不会在关系里慌了阵脚。
你有没有发现,等消息的那几分钟,比做任何事都漫长?反复琢磨“这句话会不会太刻意”,猜测“他没回是不是不想理我”,心思像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秋千,根本落不了地。
不如把这股劲儿引到别处去。
我认识一个姑娘,把对远方朋友的想念写进手账,后来那些细碎的文字被整理成了一本散文集;
有人在健身房挥汗时听着某首歌,想起和那个人一起听过的旋律,反倒练出了坚持的习惯;
还有人重读《小王子》,突然明白“想念是因为有过独一无二的瞬间”,慢慢学会了和回忆好好相处。
就像诗人在月光下写下“明月楼高休独倚”,画家把乡愁画进山水里,我们不必成为艺术家,但可以让想念成为养分。
写日记、学一道新菜、给窗台的花换盆土……当你用行动接住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现,原来想念能开出这么多样子的花。
吸引力法则里有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总用消息追问“你在吗”,其实是在说“我需要你才能安心”;可当你认真过自己的日子,那种“我本身就很完整”的气场,反而会让人更想靠近。
想起有个朋友,曾经每天给喜欢的人发早安晚安,对方却越来越冷淡。后来她把精力放在练瑜伽和学摄影上,偶尔在朋友圈发张自己拍的晚霞,反而收到了对方的私信:“你拍的照片,很有生命力。”
真正的缘分,从来不是靠消息的频率维持的。就像两棵树,各自扎根泥土,枝叶才能在风里相遇。你不必急着用语言证明想念,去读书、去奔跑、去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当你自己活成了小太阳,光自然会照到该去的地方。
往后,再遇到想分享的落日,先停下来看看:这抹晚霞里,有多少是想给对方的,又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把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收好,酿成生活的酒。
等某天再想起时,你会发现,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早已变成了更厚实的自己。而这样的你,值得被任何一种美好的关系温柔接住。
来源:爱生活的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