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清白者撑腰,让诬告不再有恃无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0:42 1

摘要:通报称,2024年11月,老河口市公安局在办理亢某某所涉相关刑事案件时,该人的朋友舒某某作为当地派出所副所长,为帮其逃避侦查,指使其妻子联系并给予案件受害人徐某某1500元好处费,要求徐某某诬告专案组组长田某存在教唆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并指使其向纪委监委举报田某

近日,湖北省纪委监委通报7起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和失实检举控告澄清正名典型案例。其中包括,老河口市孟楼派出所副所长舒某某等人诬告陷害他人问题。

通报称,2024年11月,老河口市公安局在办理亢某某所涉相关刑事案件时,该人的朋友舒某某作为当地派出所副所长,为帮其逃避侦查,指使其妻子联系并给予案件受害人徐某某1500元好处费,要求徐某某诬告专案组组长田某存在教唆他人作伪证的行为,并指使其向纪委监委举报田某。

又见“诬告”!记者梳理近年报告发现,多地诬告问题频发。因一己私利,便滥用举报权,无事生非、花样百出的诬告陷害手段,令人发指。

譬如去年湖北省通报的5起诬告陷害典型案例中,荆州市沙市区交通运输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在接受谈话时,因担心自己贪污受贿的问题被发现,竟编造区纪委监委办案人员违规办案等问题,向省委巡视组实名举报。河南通报的案例中,郑州市委巡察组进驻郑东新区期间,该市郑东新区如意湖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孙某某为向巡察组施压,捏造了巡察组副组长王某某跑风漏气、泄露举报信息的事实,并安排副所长邰某和工作人员李某某制作、邮寄举报材料……

这些滥用检举控告权诬告他人的别有用心之人,往往本身就有问题,其目的也不可告人。可为何这些人明知自身问题缠身,却仍铤而走险滥用举报权,诬告同事,甚至专案组、巡察组的党员干部?这本质不过是心怀侥幸、自欺欺人的徒劳挣扎。他们寄希望于用谎言制造迷雾,以为“搅浑水”就能转移视线、拖延时间,意图阻碍案件调查,但却终究逃不过“纸包不住火”的铁律。还有的诬告者之所以肆无忌惮地诬告他人,其实是抱有“破罐子破摔”“不告白不告”等心理,以为就算诬告被查出,好像也只是罪加“一小等”,企图以小“成本”博大“收益”。

但事实上,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整治诬告行为。《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了“制造、散布、传播政治谣言,破坏党的团结统一”“政治品行恶劣,匿名诬告,有意陷害或者制造其他谣言,造成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等情况的处理方式,《刑法》对诬告陷害罪亦有明确认定与罚则。

如今,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侦查手段日益精进,诬告陷害几乎没有可能成事,组织调查被诬告者的同时,必然会核查举报线索的真实性,而是非黑白要查明白很容易。这些诬告行为,反而只会彻底暴露诬告者自身,最终使其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此外,越是诬告陷害的高发区域,往往越藏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脉络,也就越容易“顺着举报人摸瓜”,揪出藏在其中的“害群之马”们。

不仅要让诬告者不能得逞,更要让其不敢尝试,只有让每一次诬告都变成“自投罗网”,诬告者的侥幸心理才会被彻底粉碎。

但整治诬告,既要“惩”得严厉,也要“护”得到位。对被诬告者而言,调查期间的舆论猜疑、同事误解仍可能形成无形压力,这不仅会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声誉,挫伤其积极性,甚至可能造成其被暂停职务;对办案人员的诬告,还容易延缓反腐进程,影响群众对反腐工作的信任,削弱监督执纪的权威性。此外,在上述孙某某案中,当诬告发生在提拔考察、重大项目推进等关键节点,即便最终澄清,也可能导致被诬告者错过晋升时机、延误工作进程,影响其自身发展。

因此,我们既需要对诬告陷害者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拥有用雷霆手段让其付出代价、不留情面的严厉决心,又要有保护被诬告干部、为其澄清正名的“撑腰”态度。如今,不少地方逐渐注重对被诬告干部的保护工作,努力建立常态化的机制来预防诬告。如湖北省房县纪委监委召开不实信访举报澄清正名会,为受到不实举报的谢某公开澄清正名。当地还出台了《为受到不实举报干部澄清正名工作办法》,规范了实施澄清正名的原则、事项与范围。只有刚柔相济,方能还坚守初心和原则的干部们一个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环境。

来源:廉政瞭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