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只看“总胆固醇”数值,觉得不高就放心了,但真正的“坏角色”是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导致血管堵塞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查LDL,只看总胆固醇,可能掩盖了潜在的心血管危险。
每年体检都按时去,却还是有人突然查出严重疾病,甚至已经到了晚期。
张文宏教授曾直言,如果体检不查这5项,很多病根本发现不了,做了也白做。
体检中到底有哪些检查是“藏着掖着”的关键项目?又有哪些疾病是靠它们才能早早抓住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说体检中必须做的5项检查,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重要意义。
第一项:低密度脂蛋白(LDL)检查——不是胆固醇高那么简单
很多人只看“总胆固醇”数值,觉得不高就放心了,但真正的“坏角色”是低密度脂蛋白。它是导致血管堵塞的罪魁祸首。如果不查LDL,只看总胆固醇,可能掩盖了潜在的心血管危险。
尤其是平时喜欢油腻食物或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LDL很容易升高。高LDL会让动脉斑块悄悄形成,等到出现胸闷、心慌时,往往已经是冠心病的前兆了。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近几年因高LDL导致心梗的30岁患者明显增加。
第二项:糖化血红蛋白——比空腹血糖靠谱得多
光测空腹血糖,只能看到你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但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情况。它能帮我们发现“隐形糖尿病”或“糖前期”,在严重症状出现前就提前预警。
很多人早上空腹去体检,数值不高就觉得没问题。一些人在生活中已经出现了口干、多尿、饭后犯困等典型高血糖表现,但因空腹血糖没超标被忽视。糖化血红蛋白一旦超过6.5%,基本可以确诊糖尿病,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项:肿瘤标志物——不是查癌症,而是提前预警
不少人听到“肿瘤标志物”就觉得吓人,甚至主动要求不查。这不是查你有没有癌,而是帮助判断身体有没有异常细胞活动,有些癌症早期无症状,靠它能提前发现。
男性建议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女性建议查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这些指标升高时,不代表一定有癌症,但说明身体可能存在细胞变异或炎症,需要进一步检查。
有位40岁男性,每年体检都正常,但某年PSA轻微升高,复查发现前列腺早期病变,及时干预后避免了恶化。等到有疼痛或尿频等症状时,往往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第四项:腹部超声——能查出“沉默杀手”
很多疾病在腹部超声下一览无遗,尤其是脂肪肝、肝硬化、胆结石、胰腺囊肿等。它不像CT有辐射,也不需要空腹太久,是最安全、实用的一项影像检查。
脂肪肝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沉默杀手”,初期没有任何不适,但它会悄悄引发转氨酶升高、肝功能下降,甚至演变成肝硬化。即便是瘦人,如果长时间饮酒或爱喝高糖饮料,也可能查出严重脂肪肝。
而胆结石、胰腺囊肿早期多无症状,很多人体检时才发现肚子里“藏着东西”。腹部超声能及时发现并提示进一步处理,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第五项:甲状腺功能检查——别小看这个“小蝴蝶”
甲状腺问题越来越常见,尤其在女性中发病率高,但初期症状非常隐蔽。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TSH、FT3、FT4等,能判断甲状腺是否过于活跃或功能低下。
如果你总觉得疲乏、焦虑、心跳快或怕冷,却在常规体检中查不到原因,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在作怪。甲减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情绪低落,而甲亢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甚至骨质疏松。
有些人因为体重突然变化、掉发严重才开始重视,其实早期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就能发现端倪。尤其是女性群体,每年一次甲功检查非常必要。
体检是健康的“预警系统”,但选错项目就像装了没电的报警器。
这5项检查,虽然在常规套餐中不一定全包含,但它们的价值远远高于一次套餐的价格。很多医院为了控制成本,把这类关键指标设为“自费选项”,但这恰恰是我们最该主动加上的部分。
体检的目的是提早发现问题,而不是等症状来了才追悔莫及。别让“我以为没事”成为你健康路上的绊脚石。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文宏.如何通过体检发现慢性病早期信号[N].健康报,2023-04-11(007).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肿瘤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