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都去哪儿了?多伦多正在成为“外卖之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4 12:15 2

摘要:在多伦多,外卖已经不再是疫情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餐饮业的新常态。堂食空间不断缩小,“幽灵厨房”迅速崛起,人们习惯了在公园长椅、车里,甚至路边就餐——这种便利化趋势正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饮食文化。

在多伦多,外卖已经不再是疫情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餐饮业的新常态。堂食空间不断缩小,“幽灵厨房”迅速崛起,人们习惯了在公园长椅、车里,甚至路边就餐——这种便利化趋势正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饮食文化。

**堂食萎缩,外卖品牌崛起

在皇后西街的 Curryish Tavern,主厨兼老板Miheer Shete将厨房“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精致堂食,一半则为今年春天新推出的纯外卖品牌Jhakaas服务。

“我们的菜肴是为餐厅体验而设计的,”Shete 说,“但外卖需求太大,不能忽视。”

讽刺的是,Curryish最初就是疫情时期的外卖厨房,后来才转为实体餐厅。但当去年堂食预订量下滑时,Shete推出了价格更亲民、专做外卖的Jhakaas。使用同样的食材与厨房,即使座位空着,也能让员工有事可做。

“刚开业那会儿,我们完全没考虑过Uber Eats。我希望人们走进餐厅,但形势变了。”

这种转型并非个例。疫情期间的应急模式,如今演变为长期布局:座位减少,外卖订单声此起彼伏,餐饮文化更多关注便利而非氛围。

**“餐桌都去哪儿了?

加拿大餐厅协会(Restaurants Canada)首席执行官Kelly Higgleson表示,高昂租金和外卖业务的增长,使不少餐厅老板主动缩小规模。

“在多伦多这样的城市中心,超过一半的经营者希望减少堂食面积。”

38岁的教育工作者Naomi Perley就注意到,附近不少餐厅几乎不设堂食区。她经常带着外卖去公园找野餐桌。

“冬天怎么办?只能回家或在车里吃。”

在肯辛顿市场,Good Egg老板Mika Bareket见证了街区从本地小店林立,变成外卖店扎堆。很多店面没设计堂食空间,顾客只能在人行道上站着吃,甚至用垃圾桶当桌子。

**外卖冲击餐饮服务

餐饮顾问、作家Corey Mintz发现,不少新餐厅对堂食服务的重视程度下降。他曾在点餐后想堂食,却发现餐点已被打包好,与外卖订单混放;在咖啡馆要陶瓷杯,却被告知只有纸杯。

“如果只专注外卖,餐厅就难以维系待客之道,也无法成为社区交流的中心。”

**外卖:曝光大于利润

The Host印度餐厅主厨Ashish Sethi透露,外卖现占业务30%–40%,是疫情前的两倍。

但一份售价20元的黄油鸡,堂食净赚4–5元,经外卖平台抽成后仅剩不到2元。

“这不是赚钱的生意,而是维持曝光和供应链运转。”

Shete也有同感:“没做买一送一(BOGO)优惠时,一天只有一两单;一旦做了,订单飙到15单,但大多是优惠单,一份10元汉堡我只能赚1元。”

士嘉堡的尼日利亚餐厅Blessinglicious老板Blessing A. 甚至遇到过平台抽成、扣款后几乎倒贴的情况。她呼吁顾客尽量直接向餐厅下单。

**有人怀念,有人适应

有些餐厅干脆拥抱这种模式。甜品店 Roselle Desserts 在解除堂食限制后依然不设餐桌,改用外卖窗口,空出的空间更利于生产与储存。

老板Stephanie Duong说:“我怀念与顾客在桌旁交流,但糕点本就适合外带,现在的模式更高效。”

**餐饮文化的未来

Higgleson认为,外卖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动摇。高租金、住房紧张等因素,让餐厅很难回到过去那种宽敞、热闹的堂食模式。即使未来趋势反转,也可能已经没有足够的餐桌等着客人回归。

新闻来源:

来源:跟着波叔看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