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肃霜:艺海传奇,文武双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12:14 2

摘要:49年以后的名角中,关肃霜无疑是不能绕过去的。她的一生,对京剧艺术执着追求、不断努力,其艺术成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有人说她创立了什么 “关派” ,这一点我还是持保留态度的,没有什么“关派”,京剧旦角流派,到张君秋为止,这也是绝大多数戏曲爱好者以及从艺者的共识

49年以后的名角中,关肃霜无疑是不能绕过去的。她的一生,对京剧艺术执着追求、不断努力,其艺术成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有人说她创立了什么 “关派” ,这一点我还是持保留态度的,没有什么“关派”,京剧旦角流派,到张君秋为止,这也是绝大多数戏曲爱好者以及从艺者的共识。

关肃霜于 1929 年出生在湖北汉口,原名关大毛,成长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父亲关永斋是一位京剧鼓师,这使她自幼便受到京剧艺术的熏陶。父亲教她唱《女起解》《贺后骂殿》等经典唱段,8 岁的她就踏上了练功之路,艰苦的学艺生涯就此开启。

15 岁时,关肃霜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她正式拜京剧名旦戴绮霞为师,并按照规矩改从师姓。有人问戴绮霞是谁?就是那个活了一百多岁还能上台演《观音得道》的老太太,现在湾岛,也不知道还在世没有,比她徒弟活得时间长得多了。

戴绮霞百岁上演《观音得道》

在戴绮霞和其丈夫王韵武的悉心教导下,关肃霜开启了全面而深入的京剧学习之旅。王韵武传授她武功、跌打翻扑等基本功,为她打下坚实的武戏基础;戴绮霞则教授她文戏,引领她领略京剧文戏的细腻与韵味。

关肃霜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刻苦精神,不仅专注于花旦戏的研习,还广泛涉猎老生戏、花脸戏、小生戏、武生戏和老旦戏等多个行当,博采众长。同时,她的学习范围并不局限于京剧领域,还积极向话剧、楚剧、汉剧和杂技演员学习表演技巧,汲取不同艺术形式的精华,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累丰富的养分。16 岁时,她在汉口首次登台演出《虹霓关》,在前半场饰演东方氏,后半场饰演丫环,虽初登舞台,却已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崭露头角。

1946 年,关肃霜随师傅前往上海搭班,在连台本戏《蜀山剑侠传》中饰演侠女一角。在这部戏中,她充分展现了自己能唱、能演、能翻、能打的全面技艺,其俊俏英武的扮相、甜美圆润的唱腔以及文武兼备的精湛艺技,在当时的上海剧坛引起了巨大轰动,声名鹊起,蜚声艺苑。

此后,她在各地演出,无论是文戏、武戏,还是生行、旦行的角色,她都能驾驭自如,每一次演出都技压群雄。她的表演中,唱、念、做、打、舞无一不精,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她的枪、鞭、足、靠旗打出手等技艺,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反串小生时,她又展现出倜傥潇洒、举重若轻的独特气质,深厚的艺术功力让人由衷赞叹。我觉得关肃霜嗓音就是宽亮型的,所以,感觉她像男旦,再加上她的脸有些方自带英气,所以,她能够游走于各个行当,那也不奇怪了。

能文能武关肃霜

1948 年,关肃霜满师独立,恢复了自己的本姓,开启了艺术生涯的新篇章。同年,她应云南大戏院老板任惠周邀请,来到昆明演出,其精彩表演轰动春城。机缘巧合之下,她最终留在了云南,一留就是一辈子,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0 年,关肃霜担任昆明京剧团团长,并对《大英杰烈》进行大胆改编,将其成功改编成《铁弓缘》。1953 年,在首相的建议下,她将艺名 “鹔鹴” 简化为 “肃霜”。1956 年,她参加中国艺术代表团,赴保加利亚、瑞士等国访问演出,将京剧艺术传播到国际舞台。回国后,她留在北京,向苏盛琴等前辈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这一年,在云南省戏曲会演中,她主演的《战洪州》凭借精彩的表演荣获演员一等奖。1957 年,关肃霜随中国代表团赴苏联参加 “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她演出的京剧《打焦赞》《泗州城》凭借精湛的技艺征服了在场的观众和评委,荣获两枚金质奖章,之后还应邀到前苏联各地巡回演出,进一步扩大了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肃霜演《铁弓缘》

1959 年,关肃霜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高光时刻,在北京演出期间,经夏衍介绍,她有幸拜入梅兰芳大师门下。能够成为梅派弟子,关肃霜倍感荣幸,她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虚心向梅兰芳及程砚秋等京剧大师求教。在大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她学到了许多表现少女内心的精湛艺术技巧,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达到了新的高度,舞台表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此后,她所演绎的《宇宙锋》《玉堂春》《霸王别姬》《人面桃花》《红娘》等经典剧目,与早期演技相比,在情意收放、喜怒表达等方面均有了质的飞跃,更加细腻动人,韵味十足。

关肃霜不仅在传统京剧剧目表演上造诣深厚,在现代京剧和少数民族题材京剧的创作与表演方面也成绩卓著。长期生活在云南边疆的她,深入村寨体验生活,与少数民族群众亲密接触,搜集了大量丰富的少数民族素材。在此基础上,她先后创演了《多沙阿波》《黛诺》《佤山雾》等一系列反映彝族、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

关肃霜演《戴诺》

在这些剧目的创作过程中,她大胆创新,在表演和开打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以《黛诺》为例,该剧通过黛诺这一人物的成长历程,生动展现了景颇族的生活面貌。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一题材,关肃霜在全剧的音乐、唱腔、表演和行当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她在剧中成功塑造了黛诺这一鲜活的少数民族新人形象,使该剧在北京 “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上大放异彩,受到了戏剧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好评。

当时,全国有十多个省、市京剧团纷纷学演《黛诺》,中国戏曲学校也将此剧纳入本校教材。剧中关肃霜演唱的〔南梆子〕“山风吹来一阵阵” 更是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从《黛诺》到《佤山雾》等一系列少数民族题材京剧的成功实践,关肃霜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精神,铸造了令人瞩目的京剧新气象,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际今天我们看,关肃霜编演了好多反映少数民族的新京剧,能够有影响和拿得出手的也就这么一出《戴诺》,并且如果再细分,也就留下了那段南梆子,这可能也是有人说她是“关派”很多人不认同的原因吧。

关肃霜演新编戏《戴诺》

还有人说:“ 你说的片面了,我们认为关肃霜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她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上。她的唱法独树一帜,以腔就字,随字发腔,以字达意,以腔达情,使每一个唱词都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念白方面,她吐字清晰,声调铿锵有力,节奏疾徐中节,句断分明,能够通过念白将人物的喜、怒、悲、恐、爱、憎等复杂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腻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弥补了唱和做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在做表上,她更是生动活泼,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皆有戏,身段动作姿态优美,轻快灵巧,举止恰到好处,别具风趣。

在武戏表演中,关肃霜更是展现出超凡的技艺,创造了 “靠旗出手” 这一令人惊叹的武打绝技。在《铁弓缘》《战洪州》等剧目中,她身扎靠旗,面对 8 杆枪在空中朝她飞来,能够沉稳迅速地用靠旗接枪,再用旗杆精准地将枪打回,或接枪后巧妙地挑起来旋转几圈后再有力地打出去,左右开弓,前打后挑,动作一气呵成,惊险万分,让全场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兴奋异常,不禁跺脚叫好。这一绝技的创造,不仅为京剧武戏表演增添了新的亮点,也充分展示了关肃霜深厚的功底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对后世武旦演员的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各地院团的武旦演员在踢枪打出手时,很多都借鉴和学习了关肃霜的 “靠旗出手” 技艺。”

大武旦关肃霜

实际上面这些关老师的拥趸说的这些溢美之词,只能说关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艺人,再夸张点,她能算是一位“艺术家”,但离立派这一步还差的很远,我们用派的三大特性衡量,关肃霜同样不够格,我们对待事物一定不能带个人的情绪,一定要实事求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缩小也不要夸大。

关肃霜的所演剧目也不少。除了前面提到的《铁弓缘》《战洪州》《黛诺》《佤山雾》《多沙阿波》等,还有《谢瑶环》《盗库银》《白蛇传》等。在《谢瑶环》中,她成功塑造了谢瑶环这一不畏强权、敢于为民请命的女性形象,将人物的聪慧、果敢以及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演绎得入木三分;但比起杜近芳以及李维康的《谢瑶环》关肃霜的这出戏就影响有限了。

当然,他的强项还是武戏,她就是大武旦,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武戏《盗库银》里,她凭借精湛的武打技艺和灵动的表演,将小青的俏皮可爱与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白蛇传》中,她在饰演白素贞时,又将人物的温柔善良、对爱情的执着以及面对命运磨难时的坚韧表现得细腻动人。

关肃霜在指导学生邢美珠

1979 年,她主演的京剧《铁弓缘》被摄制成戏曲艺术片,荣获了第三届电影 “百花奖” 最佳戏曲片奖;她演唱录制的《黛诺》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的中国第二届 “金唱片奖”。这些奖项是对她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也是她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荣誉。有人说关肃霜的《戴诺》南梆子无人能比,实际上这些人是先入为主,因为关肃霜首唱的吗,但我个人还是喜欢李维康的这段唱,论音色这一点,我觉得李维康更悦耳,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觉,我可不强迫别人接受,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看法。

1992 年 3 月 6 日,这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因病逝世,享年 64 岁。她去世的非常突然,据说是因为艺术节上,流行歌星扭扭屁股唱几首歌轻轻松松就拿到高酬,而作为京剧根本没人重视,不说钱给的少,还备受冷落。关肃霜这样的艺人一辈子要强,那受过这样的窝囊气,回家以后就突然去世了,这也真是一种凄凉,实际上,关肃霜的境遇,和今天的京剧艺术何其相似,这一点我们在感叹关肃霜老师的境遇的同时,也替今天的京剧艺术感到唏嘘和感慨。

来源:荷露团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