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要是全面开征了,最先受影响的会是哪些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1:54 1

摘要:要分析房产税全面铺开后 “第一批挨打”人群,需结合 政策逻辑、试点经验、房产持有特征 多维拆解,以下从8大核心群体展开:

要分析房产税全面铺开后 “第一批挨打”人群,需结合 政策逻辑、试点经验、房产持有特征 多维拆解,以下从8大核心群体展开:

逻辑:房产税核心是 “调节持有”,试点(如上海按“家庭新购第2套及以上”、重庆按“高档住宅+多套”)已明确“多套”是征税前提。

场景:

家庭持有 3套及以上 商品房(尤其非自住房),若政策按“套数累进制”,第3套起税率阶梯上升;

人均住房面积 超免征标准(如试点的“人均60㎡”),超出部分按评估价计税(大户型家庭更易触线)。

逻辑:房产税常与 “评估价挂钩”(如重庆对“单价超均价2倍的高档房”征税),豪宅因总价高、评估值高,税费绝对值大。

痛点:

别墅、千万级大平层,即使仅1套,若触发“高端房产征税条款”(如单价、总价阈值),税费可能远超普通住宅;

这类房产持有者多为高净值人群,但“非必需持有”的豪宅若征税过重,可能引发抛售潮。

逻辑:房产税直接打击 “房产投机”,增加持有成本,挤压“低买高卖”利润。

风险点:

早年通过“加杠杆囤房”(如抵押多套房产循环贷款)的炒家,若租金收入无法覆盖 房贷+房产税,现金流断裂风险极高;

市场预期转向时,“抛盘套现”可能引发局部踩踏(尤其三四线城市的炒房客,接盘者少)。

逻辑:过往“公司名义买房”可避个人限购/税费,但企业房产税 税率更高(如现行政策中,企业房产税按“房产原值×1.2%”或“租金×12%”,远高于个人试点税率)。

暴露问题:

空壳公司持有多套住宅(用于资产配置),既无经营活动,又要承担高额企业税;

商业地产持有者(如闲置商铺),本就面临空置压力,叠加房产税,亏损进一步扩大。

逻辑:未来 “全国房产信息联网” 是趋势,跨市持有多套房产的行为将被穿透监管。

典型人群:

一线城市工作,在环京、环沪等卫星城囤房的投资者(如北三县、昆山),多套房产累加后易触达征税标准;

退休群体“异地置业”(如海南、云南多套度假房),若当地试点扩容,多套非自住房将被征税。

逻辑:过往通过“离婚析产”拆分家庭,让双方各持1-2套房产以规避限购/税,但政策已明确 “堵漏洞”(如上海试点将“离婚3年内房产”纳入家庭套数核算)。

后果:

离婚后双方各自持有的房产,若合并计算超免征标准,需补缴税费;

假离婚弄假成真,财产分割+税费双重打击,风险远高于收益。

逻辑:房产税与“空置税”虽不同,但 “持有即征税” 意味着“空置房”无租金收入覆盖成本,压力更甚。

矛盾点:

三四线城市“鬼城”房产(如鄂尔多斯、营口),既难出租又难变现,房产税成“额外负担”;

高端公寓空置(如深圳湾、上海汤臣一品),即使总价高,无收益仍需缴税,持有者或加速抛售。

逻辑:房产税 “税基与房价挂钩”,一线城市(如沪深)房产均价超5万/㎡,即使税率低(如0.5%),一套100㎡房产年税费达2.5万,远超三四线城市。

细分影响:

刚需“刚改”群体(如家庭持有2套,总价较高),若政策对“改善型”松绑不足,可能被动征税;

学区房持有者(多为老破小,但单价极高),虽面积小,因总价触达高端标准,仍可能被征税。

深层逻辑:政策如何“精准打击”?

房产税本质是 “劫富济贫”的调节工具:

对 刚需首套、小户型、低总价 群体,通过“免征套数/面积”保护;

对 多套、高端、投机性持有 群体,通过“累进制税率、评估价挂钩”增加成本,倒逼市场出清。

第一批“挨打”者,实则是 “房产持有偏离自住属性”的群体——投资属性越强、持有规模越大、房产价值越高,越先受冲击。未来,房产税的铺开还会伴随 “税收优惠、区域差异化” 等细则,但核心逻辑始终围绕 “抑制投机、优化配置” 展开。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