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0米海拔上,那声啼哭里的闽藏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4 11:45 1

摘要:7月25日清晨,昌都市八宿县人民医院的宁静被焦急的催促声划破。病房内,一名藏族孕妇产程停滞,胎心监测仪上的数字持续下跌,胎儿命悬一线。刚稍稍缓解高原反应的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福州“组团式”医疗队队长陈美玲医生话音未落,已冲向产房。队友刘思紧盯胎心数据,陈小

东南网8月14日报道(本网特约记者 邱赵胤 通讯员 郑丹 文/图)

“产妇体力透支,宫缩乏力,必须立刻干预!”

7月25日清晨,昌都市八宿县人民医院的宁静被焦急的催促声划破。病房内,一名藏族孕妇产程停滞,胎心监测仪上的数字持续下跌,胎儿命悬一线。刚稍稍缓解高原反应的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福州“组团式”医疗队队长陈美玲医生话音未落,已冲向产房。队友刘思紧盯胎心数据,陈小华则迅速备好急救设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展开……

高原急救,守护新生希望

7月22日,由妇科医生陈美玲、儿科医生刘思、外科医生陈小华、骨科医生熊国胜等4名队员组成的福州“组团式”医疗队抵达昌都市八宿县。尽管陈美玲医生此前未有过援藏经历,但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强烈的责任感,迅速适应新环境。此次援藏前,她专门学习了简单的藏语,以便更好地与当地群众交流。

此时的八宿,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60%,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无形的阻力。刚落地,头痛、心跳加速、彻夜难眠的高原反应,成了他们的“入职考题”。欢迎会上,八宿县人民医院院长余新华紧握队员的手,话语里满是期待:“福州亲人来了,医院的腰杆硬了,百姓看病有盼头了。”这份期盼,让队员们默默将高原反应带来的眩晕与胸闷压在心底,转身换上白大褂,迅速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不能让病人等医生。”队长陈美玲的眼神里藏着坚定。

刘思(左二)、陈美玲(左三)等医生,为高原新生儿检查身体。

入藏第三天,医疗队便遇上紧急情况,一位高原产妇遭遇难产。由于高原地区气压低、氧气稀薄,产妇耐受力远低于平原产妇,稍有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情况十分紧急。陈美玲一边用简单的藏语给产妇鼓励打气,一边凭丰富的接生经验指导产妇不断调整呼吸与用力。经过长时间不懈努力,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高原清晨,婴儿顺利降生,产妇转危为安。

原来,陈美玲在出发前就深知语言交流对于医疗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专门突击学习了一些藏语常用语,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作为医务人员参与援藏,核心是提升受援单位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守护好当地群众的健康福祉。”她表示。

产房外,焦急等待多时的产妇丈夫、藏族汉子次仁热泪盈眶,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谢谢你们守护了我的家人。”这声感谢,是福建省援藏医务工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用专业与爱心播下的友谊种子,见证了跨越3000公里山海的闽藏深情。

此次福州“组团式”医疗队计划在八宿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精选涵盖骨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中医科的多学科骨干力量,构建起结构合理、技术互补的专业支援力量,精准匹配当地医院的核心诊疗需求。医疗队将按照规划,逐步推动当地医院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深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搭建远程医疗协作平台,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高原群众在 “家门口” 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传技授业,健康花开雪域

陈小华医生开展急救培训。

除了直面紧急救援,医疗队还着力为当地培育能扎根的医疗力量。他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帮扶的长效化。

7月31日,八宿县人民医院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一场特殊的急救培训正在进行。外科医生陈小华半跪在模拟人旁,边示范心肺复苏边讲解:“按压深度要达5厘米,像这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到120次,不快不慢……”

现场30余名医护人员围在模拟人旁,一边认真观看陈小华医生的示范,一边跟着进行模拟练习。屏幕那头,400余名基层驻村干部通过视频同步开展学习。“驻村队员守着偏远村庄,这里交通不便,距离县城较远,学会急救就能为老乡抢出黄金4分钟。”陈小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要点,“按压时得‘用力压、快速压’,别顾虑‘按坏’,这是在救命。”

藏族学员格桑卓玛练习得格外投入,她所在的村子距县城有3小时车程,她自己曾因不懂急救而遗憾错失过抢救他人的机会。“陈医生教得细致,我们能学会,以后村民突发急病,我们也能搭把手了。”她的话语中,满是当地群众对健康的期盼。

援藏不是“走过场”,要让医疗情谊扎下根。医疗队的帮扶行动不仅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也获得了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八宿工作组的大力支持。“妇产科新诊室的灯光够不够亮?手术室的器械齐不齐?医护培训计划能不能再细化?”……八宿工作组的援藏干部们时常带着问题去医院“找茬”,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他们与医疗队紧密配合,从硬件设施的改善到人才培养的规划,全方位助力八宿县人民医院的发展。

熊国胜医生为病人检查手部关节,耐心询问痛感。

八宿县医院里,医疗队的身影往来不息。陈美玲耐心为藏族孕妇做产检,用画图解释孕期注意事项;刘思深夜抱着高热惊厥的3岁藏族女童跑向抢救室,汗水浸湿额发;熊国胜拿着X光片,和当地医生逐帧研究复杂骨折病例……

从闽江潮涌到怒江奔流,3000公里的距离,隔不断“缺氧不缺精神”的担当,挡不住“艰苦不怕吃苦”的奉献。福州“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医术传递温暖,让跨越山海的守护,化作雪域高原上的涓涓暖流,滋养着藏汉人民共同的幸福之花。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