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于京开班。文旅中国新媒体中心总监马思源以《中华文化符号的创意表达与国际传播》为主题,围绕“当代年轻人钟情传统文化的缘由”“如何打造兼具
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于京开班。文旅中国新媒体中心总监马思源以《中华文化符号的创意表达与国际传播》为主题,围绕“当代年轻人钟情传统文化的缘由”“如何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情绪价值的内容”等核心议题,与来自全国艺术院团的学员代表展开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探讨。
马思源谈到,近年来口碑与传播度俱佳的艺术作品,多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播媒介有机结合。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非偶然,而是文化认同深度觉醒、审美趋势自然流转与社会发展时代呼唤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守的是精神内核、文化根基、审美取向,创新则体现在表现形式。如今,昆曲、评弹走进了直播间,传统山水画动了起来,古典先贤以数字人的形式与我们侃侃而谈……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意表达。
在她看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或群体在漫长历史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艺术形式、风俗习惯、制度规范、辩证思维及科学智慧等多重维度。而文化属性作为构成个体与群体认同感的核心要素,深刻塑造着人们的思维逻辑、行为模式与社会互动方式。在当代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属性为情绪价值筑牢“内容根基”,情绪价值则为文化属性注入“传播动能”;二者共同作用于个体对文化的感知、认同与传承,形成“文化符号—情绪共鸣—价值认同”的闭环。
谈及情绪价值与文化符号的关联,她进一步阐释:“情绪价值为文化符号赋予生命力。当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表达传递出审美愉悦的情绪价值时,个体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便会被激活,进而更主动地理解和传承其背后的文化属性。同时,情绪是跨文化的‘通用语言’——即便不同群体的文化属性存在差异,若某一文化符号能传递普世性的情绪价值,便能突破文化壁垒,让其承载的文化属性被更广泛地感知。
马思源认为,传播度广的作品需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轻量化”,其关键在于具备“小切口”“强共鸣”“易参与” 的特质,解析中华文化符号是 “挖根”,运用情绪价值是“连情”,打造传播作品是 “扎根生活”。核心逻辑在于让古老的中华文化符号成为当代人的“情感代言”,激活集体潜意识中的情感记忆——当受众在作品中既看到文化的厚重,又能找到自身的影子,传播便会水到渠成。
关于如何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情绪价值的内容,她提出三点实践路径:其一,场景化落地,让中华文化符号 “融入日常”;其二,轻量化表达,以 “短平快” 降低传播门槛;其三,互动性设计,鼓励用户参与创作,让受众 “化身传播者”。
本次主题分享既洞见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亦解析新媒体传播的内在规律。参训学员纷纷表示,后续工作中将深研“守正创新”的要义:既要知其言更要明其义,既要知其然更要晓其必然,既要知其道更要践其道。唯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民所需、所用、所享的精神滋养,融入日常生活肌理,方能使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与蓬勃生机跨越时空,远播四方。
(图片拍摄:李昕)
责编:勾晓庆
来源:文旅中国